王蕾 賈玉營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的嚴重類型,是冠狀動脈硬化、狹窄的基礎上發生冠狀動脈供血急聚減少或中斷,使相應的心肌嚴重而持久地缺血,導致心肌壞死,臨床上表現為持續性胸骨后疼痛,心電圖進行性改變,可并發心率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是心臟猝死的主要原因。在患者入院后,要首先確定患者的病情、生活方式、經濟條件等運用護理程序對患者進行護理評估,制定因人而異的個體化護理干預計劃,可以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生存質量,收到良好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2009年1月至2010年6月,我科共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8例,其中男31例,女17例,年齡36~75歲。
2.1 生命體征監測 將患者安置在癥狀監護室,行心電圖、血壓、呼吸監測3~5 d,使心率失常及血壓變化能得到及時發現和治療。
2.2 吸氧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無論有無并發癥,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低氧血癥,低氧血癥是梗死面積擴大的主要因素,因此,吸氧越早越好。通常在發病早期24~48 h,采用鼻導管或面罩吸氧,吸氧流量3~4 L/min,病情穩定后給予間斷吸氧2 L/min。
2.3 緩解疼痛 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常伴有胸骨后疼或心前區劇烈的疼痛,可能伴存梗死面積擴大及導致心律失常,遵醫囑給予嗎啡、硝酸甘油等藥物,及時解除疼痛。在使用鎮痛藥的過程中,護士要注意密切觀察患者胸痛的性質、程度、部位、發作頻率、持續時間及對鎮痛藥物的反應情況,同時還應注意觀察是否有呼吸抑制劑血壓下降等。
2.4 活動量安排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發病第一周應絕對臥床休息,謝絕探視人員,保持安靜、舒適的環境,患者的梳洗、進食、翻身、大小便等一切均有護士完成,以減少患者體能消耗和心臟負荷,第二周可在床上活動,如洗漱、吃飯等;第三周,若病情穩定可離床活動,二便自理,室內行走,可循序漸進逐步提高活動耐力,住院期間的活動是以“不過量”為基本原則,因此活動強度不要很高,時間持續也不要太久。
2.5 飲食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以低脂、低膽固醇、高纖維素、高優質蛋白、清淡及少食多餐為原則,最初幾日以半流質飲食為主,待病情好轉后改為膳食,同時告誡患者戒煙、酒、濃茶,每次飲水量不超過1000 ml。
2.6 排便護理 保持大小便通暢。由于患者臥床,進食減少,易引起便秘,護士應指導和訓練患者在床上排便,每日早晚順時針按摩腹部,給予粗纖維食物,遵醫囑應用緩瀉劑。
2.7 心理護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伴有頻死感,加上環境陌生,在床上大小便,改變了原有的生活習慣,容易長生緊張、焦慮、疑慮抑郁等反應。責任護士應主動了解患者的心理反應,為其提供相應護理措施。首先,要為患者創造良好的休息環境,病房清潔舒適,減少不必要的監護設施及各種機器噪音等刺激性因素;其次建立良好的護患、醫患關系,患者進入癥狀監護室時應給予安慰,在患者住院過程中應根據病情有計劃的進行健康教育,使之了解相關疾病知識,認清自身當前狀態,振作精神與疾病作斗爭;再者護士應具有高度的責任心,嫻熟的護理技術,準確無誤的執行各項治療和護理對癥,促進患者身心功能的改善和疾病的恢復,增加患者的安全感;最后要做好患者家屬的工作,交代病情爭取得到充分的理解和合作,通過家屬幫助患者消除孤獨感,并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2.8 溶栓護理 溶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出血,應注意觀察皮膚黏膜有無出血傾向及嘔血、便血現象,若發現異常,應及時處理。
恢復期患者的顧慮是擔心心梗復發,擔心出院后再發病時得不到醫護人員及時的治療和護理,因此,我們要與患者進行有效的溝通,摸清每位隔患者的心理特點,向患者及家屬講解該病發病機制、治療及誘發因素,自我救護等知識,增強患者的自我照顧能力和信心,囑患者避免情緒激動,保持良好的心態就會減少復發。在做好患者護理的同時,要做好家屬的疏導工作,使患者和家屬之間建立一種有利于疾病康復的心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