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雪波
隨著我國煤礦經濟的發展,煤炭約占能源消耗的70%以上。當前我國煤礦創傷具有“復合傷多、高能量傷多、群體傷多、合并癥多、發生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的特點[1]。因此,加強對礦山急救的現狀分析為提出更好的急救和護理措施提供依據。
礦山醫療急救包括院前急救(現場、保健站、途中)和院內急救(急診科、病房、監護室),兩個急救過程都非常重要,必須將外傷現場信息、解脫傷員、傷情的初期判斷、基本救護、各級通訊聯系、邊救邊送以及高級救治等急救工作加以程序化管理。時間上突出一個“急”字,技術上突出一個“救”字,爭取在最短時間內有效地完成急救和安全轉送任務。
1.1 院前急救 在救護醫療組趕到現場后,第一時間解脫傷員、初步診斷、完成基本的醫療救護等。在礦山急救時應遵循“先救后送,邊救邊送”的原則,將傷者轉至安全環境時,進行緊急搶救。傷員和救援人員均應加強防護和預防,防止再次受傷或成為新的傷員。對于需要復蘇的傷員施行初級ABC急救處置。首先,清除傷員口腔異物,保持呼吸道通暢,頸動脈或股動脈無搏動,又無意識者,則應進行心肺復蘇術。其次,讓患者平臥,迅速建立靜脈通道。再次,迅速清理傷口、妥善固定傷肢。每個傷員必須填寫“傷員卡”,隨傷員一起轉送。注意運送過程中對患者病情和生命體征的觀察,執行“邊救邊送”的原則,隨時給予應急處理。對于有脊髓損傷或脊柱損傷的患者應注意頸部或軀干的妥善固定后再搬運,防止扭轉[2]。重傷員轉送前,應用電話通知接收醫院,做好接診救治的準備工作。
1.2 院內急救 進入醫院后,護士首先查閱“傷員卡”,向意識清楚的傷員和急救醫護人員簡單詢問受傷的機制、時間、院外急救經過等,按危重患者處理流程展開搶救和救治工作。凡危及生命的損傷和嚴重多發性損傷者,應安排在ICU進行搶救。
2.1 加強護士的急救意識 護理人員應加強急救意識和急救的技術,以便在煤塵環境中對病情進行正確判斷,第一時間進行緊急救護。熟練掌握基本救護知識和技能以及礦工常見傷病的救護,樹立良好的責任心,克服畏懼心理,爭取搶救時間。
2.2 加強急救藥品和物品的管理 救護車應常備急救物品,如心電圖機、簡易呼吸機、心電監護儀、除顫儀、輸血輸液器、骨折固定包、導尿包等。在接到急救電話時,第一時間了解傷員的病情和人數,同時護理人員及時準備好急救藥物。
2.3 積極的院前急救 在趕到現場后,護理人員應展開積極的院前急救,實行確切的初級ABC急救(A:從判斷神志到開放氣道,并確定有無自主呼吸;B:即人工呼吸;C:判斷心跳是否存在及胸外按壓;)、建立靜脈通道、止血、包扎和固定。
2.3.1 氣道護理 礦難中患者容易發生重癥頜面外傷,患者往往因血液、分泌物、血凝塊、嘔吐物和移位的組織碎片等堵塞咽喉而導致呼吸道阻塞或窒息。若患者出現呼吸淺快(急促)、大汗、喉鳴音、煩躁、三凹征等呼吸不暢的表現時,護理人員應將患者平臥,解開衣領扣,清除異物,頭后仰,舉頜,暢通呼吸道。對于舌后墜的患者,應即刻用舌鉗將舌頭鉗出,放置口咽管進行預防。
2.3.2 建立靜脈通道 嚴重礦難患者容易出現休克、呼吸不暢等癥狀,在保持呼吸道通暢后,應積極建立2-3路的靜脈輸液通道,保持患者有效的血液循環。
2.3.3 止血、包扎和固定 靜脈通道建立后,護理人員應對患者進行止血、包扎和固定處理。可采用填塞止血或加壓止血法進行止血,配合醫生找出出血點。對于有骨折或骨折移位的患者,在止血后應進行骨折的復位,然后進行固定。
2.4 加強與患者交流 護理人員應加強與患者的語言和肢體交流,防止患者因意外傷害導致的恐懼心理。指導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項,大體說明手術的過程和可能的問題,介紹成功救治的經驗,減少患者的不安全感。
[1]程愛國,張柳.我國礦山醫療救護現狀.中國急救復蘇與災害醫學雜志,2007,2(7):421-423.
[2]韓春玲,王斌全,吳晉普.現代急救護理.太原:山西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