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克嬌
嬰幼兒腹瀉病是一組由多種病原,多種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數增多,大便性狀改變為特點的消化道綜合征,四季均可發生,是我國嬰幼兒最常見疾病之一,以往稱“消化不良”。輕度稱“單純性消化不良”,重度稱“中毒性消化不良”,現已改為“腹瀉病”,因以6個月至2歲嬰幼兒發病率高,一歲以內約占半數,是造成嬰幼兒營養不良,生長發育障礙,危害嬰幼兒生命的重要常見病。
1.1 首先要了解嬰幼兒的喂養史及喂養情況,輔食添加情況。分析腹瀉發生的原因與飲食的關系與食用不潔的食物,有無暴飲、暴食情況。了解大便的性質與伴隨癥狀,大便的次數,性狀及數量可決定腹瀉的類型。
1.2 區別感染性腹瀉與非感染性腹瀉。
2.1 非感染性腹瀉,多見幾個月的嬰兒,主要原因是食物喂養不當,受涼發熱等因素,無急性感染癥狀,如能注意調整飲食,對生長發育是不會有多大影響。
2.2 生理性腹瀉,多發生在母乳喂養兒,大便次數5~7次/d左右,多為黃綠色稀便,一般情況尚可。飲食及生長發育不受影響,合理添加輔食后可自愈。
2.3 饑餓性腹瀉多見于長期喂養不足嬰兒,可因母乳不足或生理性腹瀉,家長怕增加飲食后加重腹瀉而限制輔食的添加而引起,如能逐漸添加飲食,腹瀉可糾正。
2.4 腸吸收不良綜合征,已往稱為特發性脂肪瀉,乳糜瀉,是消化系統的慢性功能性疾病。由于小兒對脂肪與碳水化合物的消化和吸收功能減低所致,多在急性腹瀉或呼吸道感染后,消化功能不易恢復而出現腹瀉,糞便是灰白色含泡沫的脂肪,有惡臭味,除腹瀉外,稍有食欲不振,面色蒼白,體重不增,貧血,消瘦,糞便檢查有脂肪增多,通過飲食及對癥治療病情可緩解。
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病毒性腸炎,金黃色葡萄球菌性腸炎,鼠傷寒桿菌腸炎和霉菌性腸炎是嬰兒期常見的感染性腹瀉,分析感染性腹瀉的病原主要是靠季節,體征、癥狀,流行病學及大便的性質和病原體檢查。
病毒性腸炎多發生在秋季,故稱“秋季腹瀉”,發病急,伴高熱頻吐,腹瀉次數及性質從外觀上無法與致病性大腸桿菌相區別,所不同的是大便無腥臭味,脫水性質為等滲或高滲性,癥狀輕,煩渴是本病的特點。
金葡菌腸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病,多繼發于長期大量應用廣譜抗生素后,少數為全身敗血癥的表現,起病急,中毒癥狀重,發熱嘔吐,腹瀉腹脹,水電解質紊亂較致病性大腸桿菌腸炎重,大便腥臭。其特點為深綠色海水樣,黏液多,可見片狀便,做鏡檢有大量膿細胞,涂片可見大量革蘭氏陽性球菌。
鼠傷寒桿菌腸炎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為甚,起病緩,癥狀輕重不等,一般表現為發熱,嘔吐,精神萎靡,腹瀉水樣便,呈暗綠色或乳渣樣,偶有膿血,重癥出現脫水致中毒及循環衰竭。
腸道外感染性腹瀉患兒有發熱等感染癥狀,同時有腸道外的表現,如中耳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泌尿系感染、化膿性感染及某些急性傳染病等,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消化不良,無腥臭味,與非感染性腹瀉的性質相似,控制原發病,腹瀉可自愈。
4.1 發熱 非感染性腹瀉無發熱,見于喂養不當或正常喂養的生理性腹瀉,多見于6個月以內嬰兒,外觀虛胖,常伴有濕疹,生后不久即出現腹瀉,除大便次數增加外,無其他狀況,食欲好,不影響發育,近年來發現此類腹瀉可能與乳糖不耐受有關,添加鋪食后,大便即可逐漸轉為正常。
4.2 大便外觀 蛋花樣便為致病性大腸桿菌性腸炎,病毒性腸炎;乳白湯樣便多為病毒性腸炎;深綠色便多為金葡菌感染性腸炎;豆腐渣樣便多為霉菌性腸炎;乳渣樣便多為鼠傷寒桿菌腸炎。
4.3 大便腥臭味 有腥臭味多見于大腸桿菌腸炎,金葡菌腸炎、吸收不良綜合征,鼠傷寒腸炎。無臭味便見于非感染性腹瀉、腸道外感染性腹瀉,霉菌性、及病毒性腸炎。
加強護理,氣候變化時要隨時增減衣服,每日適當喂溫開水數次。合理喂養,適時調整飲食結構,提倡母乳喂養,及時添加輔助食品,每次服一種,逐步增加,適時斷奶,人工喂養嬰兒應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適的代乳品。培養孩子養好良好衛生習慣,做到飯前便后要洗手,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家長要注意乳品的保存和食具,便具,玩具的定期消毒,居室內要勤通風,盡量減少帶孩子到人多的公共場所的機會。避免長期濫用廣譜抗生素,以防止難治性腸道菌群失調所致的腹瀉。
腹瀉除了影響嬰幼兒對食物中營養物質的吸收外,還消耗體內儲存的物質,損害某些機體組織,這是因為在腹瀉過程中,本來應該消化吸收的營養物質不能進入機體,但機體內各器官還需要照常進行各項生理功能,如長期慢性腹瀉就會造成營養不良,使患兒身體瘦弱,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各種疾病,這不僅影響嬰幼兒的正常生長發育,還會引起多種并發癥。因此,我們應加強對各種嬰幼兒腹瀉病的認識,以提高嬰幼兒的身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