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鵬
微生物檢驗是疾控系統檢驗工作的重要部分,由于微生物種類繁多,體積微小,培養困難,加之取材和檢查方法等問題,使得微生物檢驗質量的波動很大,為了保證微生物檢驗結果的準確性和可靠性,必需充分考慮到影響檢驗結果的各種因素并加以控制。現就全方位質量管理體系談一下個人體會。
實驗室應布局合理,并采取有效措施,防止相鄰工作區域的不利影響;實驗室外窗不宜采用有色玻璃,以免在實驗時造成色覺判斷誤差。對有避光要求的實驗室應另行采取物理屏障措施。為防止檢測過程中斷電,一般采用雙路供電,不具備的,應設置自備電源。微生物實驗室根據需要設置無菌實驗室、凈化實驗室、生物安全實驗室等,基本形式是-更衣室、緩沖間、實驗間。實驗室內溫度、濕度、照度、噪聲和潔凈度等室內環境參數應符合工作要求和衛生等相關要求,應配紫外線消毒裝置,在使用前后都應用紫外線燈照射消毒,并定期進行紫外線強度和實驗區域空氣質量監測[1]。
微生物檢驗多依靠形態學和生理學的生化反應,每一步驟均需要有較強的判斷能力。檢驗質量的優劣很大程度取決于其科室人員的責任心與技術水平,檢驗人員的基礎知識、個人經驗顯得更為重要。實驗室必需定期對檢驗人員進行專業知識培訓和技術的更新,提高個人理論水平和改進操作技術。一個受過充分培訓的工作人員,能夠對各種實驗結果進行嚴謹地分析,對檢測過程中的不確定因素提出質疑,及時糾正,從而保證結果的準確可靠。
檢測過程中培養基和試劑會對檢測質量產生重要影響,實驗室應完善供應品管理,保證其可溯源性,建立供應商檔案,確定其資質,并定期對供應商進行評價,選擇產品質量好、企業信譽高的供應商。對采購的培養基試劑需經驗收后方可投入使用。驗收應包括外觀、批號、pH值、滅菌要求、選擇性等,培養基還要做無菌試驗和陽性對照菌株質控,按照培養基和試劑標簽說明的貯藏條件保存,自配的染液每周需做質控。標準菌株定期進行傳代,并做好確認試驗。
實驗室應建立儀器設備檔案,按照規定將需檢定的儀器設備送法定計量機構進行檢定,保證量值的可溯源性。在無法溯源到國家計量基準的情況下,可通過設備比對、能力驗證結果等提供儀器設備性能滿意的證據。實驗室根據儀器特性制定期間核查計劃,保證儀器設備在受控狀態。主要儀器設備要有使用與維護記錄,培養箱、水浴箱、冰箱等應經常檢查其性能,要有溫控記錄。
注意選擇采樣的時間,一般選擇疾病的早期、急性期或癥狀典型時或用藥前采集,食物中毒的標本應及時采集可疑食物;對抽樣的樣品,應確保抽樣程序科學公正,所取樣品應具有代表性、有效性并保持完整。采樣時必須無菌操作,避免雜菌污染。保證標本在傳送過程中的安全性,特別是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標本,應嚴密包裝,防止污染、傳播和自身感染。并貼有標簽,注明采樣時間、采樣來源及編號。采取的樣品應使用必要的保存條件在規定的時間內送到實驗室,并有專人負責接收。[2]
檢驗方法直接影響檢出率的高低和結果的準確性。微生物檢驗方法應優先采用國家規定的標準檢驗方法或國際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規定的檢驗方法,并定期查新,以保證所使用標準現行有效。因實際需要偏離標準方法的,要獲得例外許可并做可靠性論證。實驗室制訂自己的操作手冊,并在檢測工作中嚴格執行,在檢驗過程中還要注意做平行樣和空白對照,對陽性結果還要做標準菌株做對照試驗,以保證結果的可比性、可靠性。
質控是保證檢驗質量的重中之重,實驗室所有檢測項目都要有室內質控記錄,將質控菌株與常規工作一起進行,不能為質控菌株設計單獨操作程序,更不能專人專做。當質控標準菌株的內在敏感性發生改變時要更換新的菌種。室間質量評價是利用實驗室間的對比來確定實驗室能力的活動,它也是為確保實驗室維持較高的檢驗水平,而對其能力進行考核、監督和確認的一種驗證活動。微生物實驗室應設計合適的質控頻率,充分發揮室內質控與室間質評應有的作用[3]。
建立健全實驗室生物安全的操作規程、管理制度及應急預案,為實驗室工作人員免遭生物危害提供保障。加強培訓,提高生物安全防范意識,提高職業防護能力,確保自身、實驗室、環境安全[4]。
實驗室應建立完善的質量體系文件,包括質量手冊、程序文件、作業指導書及相關支持性記錄。質量體系文件的價值在于溝通意圖、統一行動。實驗室所有活動應嚴格按照有關規程進行,避免人為誤差。
總之,全面質量管理是獲得準確實驗結果的重要保證。其中任何一環出現問題,都會最最終影響到整個檢驗結果。因此,必須建立全方位質量控制體系,在日常工作中嚴格執行,并不斷探索,微生物檢驗質量才會不斷提高。
[1]GB 50346-2004生物安全實驗室建筑技術規范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2]齊春華,王文平.微生物實驗室的質量控制管理.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7,17(4):717.
[3]周小明.微生物實驗室的質量控制和質量保證.職業與健康,2009,15:105-106.
[4]GB 19489-2008實驗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