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琰
弗洛依德闡述了以自我為核心的人格結構系統的焦慮理論。當大腦皮層承受過多的刺激時,過多的負荷會使自我無法調適,因而產生一種創傷的精神官能反應。他認為這是焦慮的最基本形式,也是其他一切焦慮的根源。同時,羅杰斯認為自我概念是人經驗里的一個重要成分,個人的目標就是成為他的真實自我。當意識中的自我與實際上的經驗產生分歧時,就會引起焦慮。特殊執勤環境中部隊官兵精神長期處于緊張狀態,不斷接受外界各種刺激,自我調節障礙時極易產生創傷的精神官能反應,也特別容易產生意識中的自我與實際上經驗的分歧,從而導致焦慮情緒[1]。
部隊官兵焦慮情緒管理首先要在部隊官兵中開展整體思想管理,從思想根源上預防焦慮情緒產生。
一個現實中的人勢必不時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挑戰,而且往往利益攸關使得這些挑戰具有不可回避性。一旦在某一方面個體感到沒有把握應付時,焦慮就會產生。然而,一個人不可能在所有方面都是超人,勢必總會有來自某些方面的挑戰令他感到無能為力,而如果他將這些挑戰都看作是對自我價值的威脅,都將其賦予一定的重要性,則高焦慮不可避免[2]。
如此看來,要想獲得及維持穩定的低水平焦慮只有一個途徑,那就是對所有可能遭遇挑戰的方面,僅僅賦予其中較少方面以極高的重要性,而將其他方面視為無重要性或可有可無;同時還要將自己的絕大部分精力和時間投入到對自己重要的那一、兩方面,以達致一種舍我其誰的實力及信心。這樣,在對自己重要的方面,自我要求極高,自我挑戰水平超出或接近該方面外在挑戰在當前時代可能達到的水平,個體會感到較有把握應付未來的各種挑戰,不致感到威脅和失控而產生焦慮。而對剩余的絕大多數無力應對的方面,因為其重要性很低,就算是在這諸多方面同時遭遇不可戰勝的挑戰,也就是一笑置之而已。《老子》中有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為,無為而無不為。”意為追求自己看重的某一方面的學問時,不僅要日有所進,還要能夠逐漸放棄那些與此無關的誘惑,能放棄的越多才能有越多的精力投入到目標中,當對其他方面都能夠不再重視時,在自己追求的方面才能達到極高的水準。這和我們的焦慮應對方法不謀而合。
除此之外,焦慮中還有自律性因子。他律性焦慮反映了環境對人的要求,自律性焦慮則反映了人自身對自己的要求。環境對人的要求可以暫時強制人們進行自律,而只有當外在的挑戰被戰勝、環境對人失去強制作用以后,人們對自己的高水平挑戰仍能維持和繼續進步才能說明在這個過程中實現了成長,才是自律的作用。按上述焦慮應對方式行事,雖然可將焦慮保持在很低的水平,但并不是說就能完全地免除焦慮。
部隊官兵焦慮情緒管理其次要教會廣大官兵自我焦慮調節。對特定事件、人、物體或泛化對象的焦慮,基本方法是讓焦慮對象用放松取代焦慮。第一步,教對象掌握放松技巧;第二步,把引起焦慮的情境劃分等級;第三步,讓對象想象引起焦慮的情境同時做放松練習。經重復練習,讓焦慮對象對過去引起焦慮的情境逐漸脫敏。
3.1 學習放松技巧 ①讓焦慮對象靠在沙發上,全身各部位處于舒適位置,雙臂自然下垂或擱置在沙發扶手上;②讓焦慮對象想象自己處于令人輕松的情境中,例如,靜坐在湖邊或者漫步在一片美麗的田野上,使其達到一種安靜平和的狀態;③然后,咨詢師用輕、柔、愉快的聲調引導焦慮對象依次練習放松前臂、頭面部、頸、肩、背、胸、腹及下肢,重點強調面部肌肉放松;④1次/d,每次20~30分鐘。一般6~8次即可學會放松;⑤要求焦慮對象在家中反復練習,直至能在實際生活中運用自如。
3.2 建構焦慮等級 ①建構焦慮等級表,既是對引發焦慮對象特定焦慮的刺激因素的歸納整理,也是對焦慮對象實施系統脫敏治療的必要準備;②在焦慮對象說出引起焦慮的事件或情境后,要求其本人把引起焦慮的事件或情境排一個順序,從引起最小的焦慮到最大的焦慮;③一般是讓焦慮對象給每個事件指定一個焦慮分數,最少焦慮是0,最大焦慮是100。這樣就構成了一個焦慮等級表,0代表完全放松,100代表高度焦慮。
3.3 放松的一些常用方法 漸進性放松:20年代美國生理學家杰克伯遜根據有意識地放松肌肉的同時,情緒也會感到輕松的身心一體反應現象創立的肌肉緊-松循環練習,促進肌肉和大腦皮層喚醒水平下降的放松方法。
坐位或臥位-從上至下-收縮5~10 s深吸氣-放松30~40 s深呼氣。自主訓練:德國腦生理學家格特1890年根據自我暗示可以得到類似催眠的放松作用提出的,1905年舒爾茨確立,加拿大盧茲1969年修訂。有六種標準程式:沉重感、溫暖感、緩慢的呼吸、心臟慢而有規律的跳動、腹部溫暖感、額部清涼舒適感。
深呼吸練習:調身:盡可能舒適的姿勢;調心:去除雜念,關注鼻尖-小腹-嘴唇;調息:緩慢吸氣-腹部鼓起-緩慢吐氣;部隊官兵焦慮情緒管理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基層官兵和專業人員長期系統的配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1]劉建斌,葉蘭仙,郭堅.作戰部隊基層官兵焦慮、抑郁情緒測查分析與干預研究.中國實用醫藥,2008,(6):11-13.
[2]黃景仁,黃邱朝 ,江藹云,等.陸海野戰訓練官兵個性與情緒不穩定因素分析.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2,(8):525-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