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曉
乳腺增生病是婦女常見病、多發病,其發病率居乳房疾病之首,占乳房疾病的75%,且有一定的致癌傾向,能增加癌變的危險性。本病最常見于30~50歲的婦女,臨床主要表現為月經前乳房脹痛、刺痛,月經后減輕;間斷性乳房隱痛;乳房脹痛且有腫塊等。給患者精神和肉體上都帶來較大痛苦。為了能夠了解乳腺增生的常用藥物臨床療效和常見的不良反應,我們對此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現匯報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來自2005年1月至2010年1月我院門診治療的乳腺增生患者486例,所有病例均符合乳腺增生診斷標準。年齡26~48歲,平均36.6歲。病程3個月~4年,平均病程6.8個月。將486例乳腺增生患者根據治療采用的藥物不同分為,乳癖消組162例、新癀片組160例、三苯氧胺組164例,各組間年齡、病程、疾病程度上無差異,臨床具有可比性。
1.2 乳腺增生診斷標準 依據[1]《中藥新藥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乳腺增生病診斷、辨證及療效評價標準》、《中醫診斷學》:年齡大多在18-50歲絕經前的中青年婦女;單側或雙側乳房有不同程度的脹痛、刺痛或隱痛,可放射至腋下、肩膀,每隨喜怒而消長,常在月經前加重,月經后緩解。體檢:單側或雙側乳房觸及單個或數個腫塊,呈塊狀、結節狀或混合型。乳腺近紅外光儀檢查見血管增多增粗,局限性灰度改變。必要時做組織病理學檢查,排除其他乳房病[1]。
1.3 方法 乳癖消組:口服乳癖消,3次/d,3粒/次,月經期間停用藥物。新癀片組:口服乳病消片,3次/d,4片/次,月經期間停用藥物。三苯氧胺組:口服三苯氧胺,2次/d,10 mg/次,月經期間停用藥物。
2.1 療效標準 上述3組治療3個月。參照《中藥新藥治療乳腺囊性增生病的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所規定的療效評定標準。①臨床痊愈:乳房疼痛消失,乳房腫塊消失;②顯效:乳房疼痛減輕或明顯減輕或消失,乳房腫塊變軟,腫塊體積縮小≥1/2;③有效:乳房疼痛減輕或消失,乳房腫塊變軟,腫塊體積體積縮小≥1/4<1/2;④無效:乳房疼痛及乳房腫塊無明顯變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總例數[2]。
2.2 臨床療效 3組病例均完成3個月的治療,中途無退出和失訪病例。乳癖消組臨床痊愈69例,顯效50例,有效30例,無效13例;乳病消片組(n=160),臨床痊愈60例,顯效59例,有效27例,無效14例;三苯氧胺組(n=164),臨床痊愈101例,顯效47例,有效13例,無效3例。乳癖消組與乳病消片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無顯著差異性。乳癖消組和乳病消片組與三苯氧胺組總有效率比較P<0.05有顯著差異性。
2.3 不良反應 服乳癖消者10例出現輕微胃腸道癥狀,不良反應率發生率6.17%;服用乳病消片有12例出現胃腸道癥狀,調整服藥方法后緩解,不良反應發生率7.5%;服三苯氧胺者出現不良反應81例,主要表現為似更年期綜合征,月經減少甚至停經,潮熱出汗,煩躁,不良反應發生率49.39%。經統計學分析,3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P<0.01有顯著差異性。
現代醫學認為,乳腺增生為內分泌失調疾病。尤其是卵巢功能失調,即為雌激素水平過高、孕激素相對減少時,雌激素不斷地刺激乳腺腺體致乳腺增生,長期反復而形成乳腺腫塊。乳癖消中的主要成分為鹿角、蒲公英、昆布、雞血藤、三七、赤芍、海藻、漏蘆、木香、玄參、丹皮等,其中蒲公英、漏蘆為清熱瀉火解毒藥,蒲公英苦素、漏蘆揮發油具有抗病原微生物、抗炎、抗病毒、解熱、免疫調節等作用,對不同的乳腺主質、間質增生均有治療作用[3];玄參、丹皮為清熱涼血藥,玄參能養陰增液、瀉火解毒,既能清解血熱,又能軟堅散結;丹皮人心肝血分,既能瀉血中實熱而涼血,又能除血分實熱而退骨蒸,具有涼血而不留瘀,行血而不忘形的特點。乳病消片由柴胡,紅花,丹參,元胡,當歸,淫羊藿等十五味中藥組成,具有疏肝解郁,軟堅散結,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臨床主要用于治療乳腺炎和乳腺增生。三苯氧胺是一種非甾體抗雌激素類制劑,它能通過改變雌激素和孕激素之間的相對平衡,減少雌激素對乳腺的影響,并有促進黃體的作用,從而增加黃體期的孕激素,減少乳腺組織和周圍纖維組織的過度增生,使增生組織復原[4]。
在臨床治療乳腺增生中選擇中成藥制劑具有不良反應發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良好的優點,但療效差。選擇三苯氧胺對體內激素進行調控,能夠有效提高療效,但不良反應發生率較高。應根據患者對藥物的耐受性來確定藥物的品種[5]。
[1]全新華.實用乳腺疾病診療與保健.武漢:武漢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176.
[2]吳祥德.乳腺疾病診治.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220-222.
[3]楊紅英.乳癖消治療乳腺增生200例.福建中醫藥,2009,40(5):264.
[4]顧振鵬.乳腺癌患者長期應用三苯氧胺后子宮內膜的變化.濱州醫學院學報,2002,25(3):200.
[5]宗林.小劑量三苯氧胺聯合乳安片治療乳腺增生癥.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10,19(5):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