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嶸
在胸科疾病的臨床上,原發性縱隔腫瘤是一種較為常見的疾病,通常屬于良性腫瘤,但也存在癌變的可能,需要引起重視[1]。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我院共收治原發性縱隔腫瘤32例,現將診斷與治療體會匯報如下,以期為臨床治療提供參考意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2例中,男22例,女10例,年齡22~65歲,平均51.5歲。病種類別:胸腺瘤12例,畸胎瘤8例,神經源性腫瘤5例,胸內甲狀腺腫瘤3例(其中良性2例,惡性1例),支氣管源性囊腫2例,惡性淋巴瘤1例,淋巴結結核1例。
1.2 癥狀表現 13例無癥狀表現,均為例行體檢時發現。其余19例有不同程度的咳嗽、胸部不適、發熱、血管受壓、上腔靜脈阻塞等癥狀。
1.3 診斷方法 主要診斷依據為胸部X線檢查結果,同時詳細患者的病史,并結合癥狀表現及體征情況。當初步診斷結果不能明確時,可以采用CT掃描、超聲檢查以及核磁共振等多種檢查手段。
1.4 治療方法 原發性縱隔腫瘤一經確診后,均采用了手術治療方法。不同的腫瘤類別選擇的手術切口也不盡相同。一般來說,在中、后縱隔部位的腫瘤作后外側的切口,在前上縱隔部位的腫瘤作胸骨正中位置的切口,胸內甲狀腺腫瘤作頸部的橫向切口。手術過程中,盡量爭取不破壞腫瘤的包膜,完好無損地切除整個腫瘤組織。如果遇到體積巨大的囊性腫瘤,可將內容物清除一部分,縮減腫瘤的體積再進行切除。當腫瘤在椎旁時,注意及時結扎椎旁的血管,防止因血管引起椎管內出血造成患者癱瘓。
32例原發性縱隔腫瘤采用了手術治療方法,其中只采取單純腫瘤切除者23例,占71.88%;擴大切除腫瘤者6例,占18.75%;單純探查腫瘤2例,占6.25%。本組死亡1例,病死率3.12%。死亡原因為位于胸骨后的甲狀腺惡性腫瘤體積過大,已侵犯至胸骨,致使術中的出血量過大,且隨即采取的止血措施無效。
由于原發性縱隔腫瘤患者的無特別明顯的典型臨床癥狀表現和體征,主要根據胸部X線的診斷結果進行判斷。在觀察胸部X線平片時應特別留意腫瘤的部位、形態、密度以及輪廓邊緣等方面的特征,同時詢問患者的病史,以做出可靠的診斷。借助胸部X線以及多角度的透視檢查方法,便于察看掌握腫瘤所處的位置、體積大小和具體的形態。透視時,要重點觀察腫瘤的鈣化、搏動以及是否活動等情況,從而判斷腫瘤與周邊組織之間的相關情況。在本組資料中,32例通過胸部X線檢查結果,并結合病史、臨床癥狀表現和體征進行診斷。如患者胸部X線平片不明顯,則選做了CT掃描、超聲檢查以及核磁共振等檢查方法。術前即以得到確診28例,誤診4例,確診率87.5%。誤診原因主要有:一是,腫瘤的位置比較罕見,2例胸腺瘤處于中縱隔的位置,被誤診為淋巴瘤;二是,屬于臨床少見的腫瘤,2例為上縱隔的支氣管囊腫。
原發性縱隔腫瘤一旦確診后,應立即進行手術治療。選擇手術切口要遵循術野暴露好、生理干擾小、易于擴大的原則[2]。隨著醫療技術的進步,微創手術逐漸推廣應用到原發性縱隔腫瘤手術治療中。在進行微創手術時應當腫瘤類別和所處的部位來決定切口的位置。比如,當甲狀腺腫瘤的主體在頸部位置時,就可以在頸部作手術切口。手術過程中,如果腫瘤的體積過大,或者手術切除較難者,需要保持高度的警惕,注意術中、術后出現的各種意外情況發生。比如,由于腫瘤長期對氣管壓迫可導致氣管的變窄、位移、軟化,一旦拔管將有可能使氣管塌陷并造成患者窒息死亡。在處理巨大腫瘤時,不能強求整塊切除的原則[3],需要根據具體情況破除腫瘤組織,清除一部分組織后再進行下一步的手術步驟。如果殘余腫瘤無法清除可用銀夾作標記,以備術后放療參考。
[1]李平,魯子仁,王慶安,等.原發性縱隔腫瘤73例診治體會.山東醫藥,2006,46(23):79-80.
[2]劉建軍.原發性縱隔腫瘤100例診斷及治療分析.中國當代醫藥,2010,17(09):157.
[3]張國強,蔣耀光,王如文.巨大縱隔腫瘤的外科治療.腫瘤,2004,(04):402-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