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景冬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8年7月至2009年7月我院門診及住院心房纖顫患者24h動態(tài)心電圖檢查結果為持續(xù)性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R-R間期≥2.0 s)共60例,其中男42例,女18例,年齡34~79歲,平均(55±9)歲。
1.2 研究方法 心房顫動時,以心電圖R-R間期≥2.0 s視為長R-R間期。采用采用Century3000型動態(tài)心電儀24 h記錄患者的心電圖變化,將夜間睡眠組與白天活動組作長R-R間期>2.0 s兩者對比;選擇夜間睡眠組7例,白天活動組5例心房顫動患者復律,復律方法:自主復律,藥物復律,比較2組轉為竇性心律時是否存在房室傳導阻滯。
1.3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以百分比表示,計數(shù)資料作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60例心房顫動患者中,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其R-R間期>2.0 s指標中,夜間睡眠組分別為:46例(100%),7例(15.2%);白天活動組分別為:14例(100%),5例(35.7%),兩者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夜間睡眠組7例心房顫動患者復律后無房室傳導阻滯出現(xiàn);白天活動組5例心房顫動患者復律后有2例出現(xiàn)Ⅰ度房室傳導阻滯,有1例出現(xiàn)Ⅱ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
現(xiàn)代理論認為多個小波折返是心房顫動得以持續(xù)的主要機制。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主要有以下機制:
3.1 隱匿性傳導 由于房室結不應期的影響,只有在房室結不應期后到達房室結的心房激動才能傳到心室。房室結這種不規(guī)則地濾過。心房激動而使得RR間期不規(guī)律。當心房顫動以350~600次/min快速顫動波沖擊房室結時,并不能全部經房室結下傳至心室,多數(shù)心房顫動被受阻于房-結區(qū)、結區(qū)、結希區(qū)甚至希氏束或雙側束支等不同水平,而造成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及QRS異型現(xiàn)象[1]。
3.2 自主神經張力影響本文 60例心房顫動患者中,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R-R間期R-R間期>2.0 s指標中,夜間睡眠組患者以R-R間期>2.0 s居多,心房顫動復律后無房室傳導阻滯出現(xiàn),說明該組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是由于迷走神經張力增高引起;白天活動組患者以R-R間期>2.0 s為主,心房顫動復律后有2例出現(xiàn)Ⅰ度房室傳導阻滯,有1例出現(xiàn)Ⅱ度I型房室傳導阻滯,說明該組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主要由房室傳導阻滯引起[2-3]。
有文獻報道,心房顫動患者動態(tài)心電圖顯示晝夜間心率變化范圍較大,絕大多數(shù)緩慢心率出現(xiàn)在午休或夜間睡眠時,或長R-R間期在此段出現(xiàn)的頻率明顯大于日間,心房顫動患者臥位和睡眠時R-R間期主要地受迷走神經張力影響較大,迷走神經張力明顯增高也加重房室結隱匿性傳導[4]。
心房顫動伴長R-R間期時,不能輕易地診斷合并房室傳導阻滯及起搏治療,而出現(xiàn)持續(xù)緩慢的房室交界性或室性逸搏心律時,可提示心房顫動合并部分或完全性房室傳導阻滯。這與本文的研究結果是相同的。
[1]郭繼鴻.慢性心房顫動伴暈厥患者心電圖回顧性分析.臨床心電學雜志,2002,11(3):7-10.
[2]郭繼鴻.迷走神經性房顫.臨床心電學雜志,2000,9(1):51-53.
[3]楊德忠,牟連成.心房顫動伴二度房室傳導阻滯診斷標準的探討.中國急救醫(yī)學,1987,1(1):14-15.
[4]郭藝芳,馬淑平,劉坤申.心房顫動時心室反應的晝夜分布節(jié)律.中華心血管病雜志,1998,26(4):27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