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利鋒
(山西省長治市中醫院,046000)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是指在膽囊切除術后出現的或重新出現的一組癥狀。2008年起我們應用中西醫結合療法治療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9例,取得較好的效果,現報道如下。
9例病人中男3例,女6例;年齡21~68歲,其中40~60歲發病率最高,占78%。癥狀出現時間最短3天,最長20年。主要表現為:惡心、噯氣、腹脹,右上腹痛,黃疸,持續高熱,白細胞增高,引流出膽液。
診斷標準:膽囊切除術后輕型而非特異性的消化道癥狀:惡心、噯氣、嘔吐、腹痛等;和特異性的膽道癥狀:右上腹痛、膽絞痛等。結合各種輔助檢查。
1.中醫治療:根據辨證施治的治療原則,總結出清膽湯1號,由大柴胡湯加減而成。藥物組成:柴胡30g,黃芩12g,芍藥12g,制半夏10g,枳殼12g,大黃15g,廣木香30g,郁金15g,金錢草30g,大棗4枚。早晚煎服,每次煎藥200ml,一般3劑可緩解癥狀。中醫治療7例均有效。
2.西醫治療:通過臨床體征,各種輔助檢查及內鏡對9例病人分別確診為膽總管下段結石3例(占33%),奧狄氏括約肌功能障礙1例(占11%),膽管炎1例(占11%),膽漏1例(占11%),腸粘連1例(占11%),膽道梗阻2例(占22%)。采用輸液,糾正水電解質、酸堿平衡失調、抗感染以及內鏡處理等治療7例,手術治療2例。
療效標準:癥狀明顯減輕或消失為顯效;癥狀減輕或緩解為有效;癥狀無變化為無效。
治療結果:中醫治療4周1例,有效;西醫治療1周2例,顯效;中西醫結合治療1~4周6例,顯效4例,有效2例。
膽囊切除術后綜合征是膽囊切除術后無法得到很好控制和改善的一組癥候群。近年來,一般是查明病因后采取相應的治療方法,往往二次手術機會很大,給病人帶來極大痛苦。采用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可明顯提高療效。
西醫保守采用靜脈給藥、內鏡處理可緩解癥狀。中醫認為,“膽”為中精之腑,若飲食不潔(影響代謝)、精神不暢(影響內臟神經的調節)、寒熱往來或蟲積等,均可引起“氣血積郁膽腑”和濕熱瘀結“中焦”(寄生蟲感染、細菌感染、膽管梗阻、膽道運動障礙等),造成膽管梗阻感染,膽液淤滯而形成結石。據有關資料顯示,發現口服中藥大柴胡湯可促使膽道功能恢復,并有消炎、抑菌作用。大柴胡湯出自《金匱要略》,能治少陽兼陽明之癥,此處具有疏肝利膽、清熱攻里之效。臨床可用于治療肝膽疾患及排除膽道結石,減輕或消除膽道梗阻,術后病人體虛加之術后腹腔粘連所致氣滯血瘀的病理改變,故方可添加黃芪、丹參、桃仁以補氣、補血、活血,并具有消炎、保肝、促進吸收等藥理作用。還可添加金錢草、郁金、海金沙,郁金配伍金錢草利膽鎮痛,對無嚴重梗阻感染者,通膽道療效顯著。海金沙與金錢草功效相近,據資料可查,金錢草大劑量使用,麻醉后膽管內測定膽汁增加,可能是促使肝細胞分泌膽汁,使肝內膽汁增多、內壓增高,同時奧狄氏括約肌松弛,而致膽汁排泄增加,這種排泄利膽作用有助于疏通膽道,改善膽道功能障礙和排石,減輕或消除膽道阻塞,起到“通則不痛”的效果,亦可退黃。但也有部分患者效果不明顯,這說明應按辨證論治的原則做適當調整,效果更佳。如病人術后高熱、口渴、脈洪、舌絳等,須以金銀花、連翹、大青葉、地丁、知母、天花粉、梔子滋陰清熱;痛加重,加用川楝子、元胡止痛;胸悶脅痛,加柴胡、芍藥疏肝理氣;惡心嘔吐,須加半夏、竹茹、生姜降逆止嘔;食欲不振,佐以雞內金、砂仁、陳皮、焦三仙燥濕健脾消食;腹脹明顯,重用厚樸消脹;黃疸須重用茵陳。若服中藥5劑以上不得緩解,則應終止保守治療,轉為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主要適應證及檢查:反復發作的膽絞痛、食欲差、消瘦、皮膚鞏膜黃染、肝臟有關酶學、血清淀粉酶活性升高、急性膽管炎發作、高熱、手術造成的膽管損傷、殘留膽囊伴有結石或炎癥、奧狄氏括約肌狹窄。經保守治療無效或療效不明顯的術后膽道疾患,術前應選擇性地做B超、胃鏡、靜脈造影或BTC檢查以及CT,必要時可做MRI、MRCP、ERCT以明確診斷,然后確定準確的手術方法。②手術時機的選擇:術后癥狀群出現時間長短不一,每個病人具體情況不同,應該具體分析,須手術治療者,應斷然手術,不要延誤。診斷暫不能肯定,但高度懷疑時,在保守治療無效下也應當機立斷,手術探察。其他保守治療不好甚至加重者,在全身狀態尚可耐受的情況下應轉為二次手術治療。③術中注意:第一次手術術后炎性粘連,疤痕形成致使解剖層次不清,故在分離過程中一定要避免膽囊三角的損傷,盡量將殘留病變切除干凈,一定要避免損傷到周圍組織,以防術后形成腸瘺、膽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