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登攀 王興宏 劉躍軍
中樞性協調障礙(ZKS)是早期診斷小兒腦癱性癱瘓(CP)的代名詞,臨床主要表現為姿勢反應性異常。隨著新生兒重癥監護技術的提高,小兒腦性癱瘓成為造成小兒殘疾的重要原因,臨床實踐證明,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對降低傷殘率有重要意義。對我院2010年收治的42例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給予穴位及解剖位點注射治療,取得良好效果。
1.1 一般資料 42例患兒全部符合中樞性協調障礙的診斷標準(存在腦損傷的高危因素;Vojta姿勢反射異常,臨床癥狀有異常姿勢,肌張力改變)。42例患者男28例,女14例,0~6月24例,7~12月18例。腦損傷高危因素主要有母孕期間早期感染、先兆流產、臍帶異常、宮內窘迫、妊高癥、羊水污染、早產、新生兒窒息、新生兒缺氧缺血性腦病、顱內出血、膽紅素腦病等。異常表現:新生兒期后喂養困難、體重增長不良、異常哭鬧或過度安靜,6個月以前驚厥發作、視聽障礙、豎頭不穩、俯臥位不能抬頭、四肢強直、主動運動減少。6個月以后不能獨坐、雙手握拳、拇指內收、不能主動抓物、尖足、不會翻身、不會爬行及扶站、獨站。輔助檢查頭顱CT或頭顱MRI異常主要有腦發育不良、腦白質脫髓鞘、軟化灶、周圍性腦積水。
1.2 治療方法 穴位注射根據臨床癥狀、依據經絡及神經肌肉解剖,辨證論治,選擇注射部位。頭頸部:基本穴:百會,四神聰,神庭,頭臨泣(雙側),頭維(雙側),風池:伴語言障礙加語言區,廉泉,啞門(雙側),伴聽力障礙加暈聽區,耳門透聽會,翳風,伴視覺障礙加晴明,內斜視加攢竹,外斜視加絲竹空,伴咀嚼障礙加下關,頰車,流涎加地倉。頭頸偏斜,選擇頭偏向側胸鎖乳突肌,斜方肌緊張處選擇1~2點注射。上肢:基本穴:曲池,手五里,手三里,外關,合谷,隨癥取穴:上肢背伸加肩貞,前臂旋前加少海,拇指內收加魚際。下肢:基本穴:伏兔,風市,陰陵泉,懸鐘,足三里,三陰交,隨癥取穴:下肢交叉并攏者內收肌緊張處選3~4點注射,尖足者,選腓腸肌兩側肌緊張處各選擇2點注射。腰部:基本穴:腰陽關,腎俞(雙側),隨癥取穴:獨坐不穩加三焦俞(雙),大腸俞(雙)。穴位注射藥物采用神經節苷脂、維生素B12、維生素B1,治療3次/周,10次為1療程,療程間歇期為2周。穴位注射、解剖位點注射同時給予推拿按摩,按摩運用揉法、推法、抖法、按法、滾法、拿法、捻法、扣擊發、搖法;運動療法以神經發育學治療為主,控制關鍵點,自律姿勢反應的促通手技,本體感受器及體表感受器的刺激手技[1]。
2.1 療效評定 臨床正常化:肌張力恢復正常,運動功能達到同齡兒童,異常癥狀消失,原始反射消失,大腦平衡反射出現,智商測定正常。有效:運動功能較發病時有所改善,肌張力未完全達正常。無效:治療前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
2.2 42例患者經3個聊城的治療,臨床正常化36例,有效4例,無效2例,有效率95.2%。
中樞性協調障礙是早期小兒腦性癱瘓的代名詞,是指姿勢反射異常的小兒[2]。由于兒童神經系統的的發育在3歲以前最快,早期腦的可塑性大,早期治療可使神經元之間通過軸突和樹突建立新的聯系,發揮代償作用,能有效降低腦性癱瘓的發病率,因此早期發現,早期干預,早期治療成為決定中樞性協調障礙患兒預后的關鍵。目前,中樞性協調障礙的治療方法常用腦細胞激活劑、全身按摩、運動療法等。中醫辨證將小兒腦癱分為肝脾不足、肝腎虧損、精血不足、脾腎虛弱、陰虛風動。針刺通過刺激人體的一定部位,激發經絡之氣,調整臟腑陰陽,從而達到治病防病目的。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針刺對大腦皮層的興奮抑制過程有調節作用,為針刺治療腦性癱瘓提供了科學依據。穴位注射,解剖位點注射結合了針刺療法與腦細胞激活藥物的作用,本文42例患兒給予穴位注射,解剖位點注射,同時給予推拿按摩,運動療法治療,有效率95.2%,說明穴位及解剖位點藥物注射注射是治療中樞性協調障礙的有效方法之一。
[1]陳秀潔,李曉捷.小兒腦性癱瘓的神經發育學治療法.鄭州:河南科技出版社,2004:189-199.
[2]林慶,李松.小兒腦性癱瘓.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0:362-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