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燕 孫暉
隨著新的《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的出臺和醫療訴訟舉證倒置的實施,以及國民維權意識的不斷增強,護理風險始終貫穿在護理操作的各個環節和過程中,有時即使是極為簡單的醫療活動都有風險,消毒供應中心護理工作中潛在的護理不安全因素也逐漸顯現出來。因此要正確認識風險,增強法制觀念,樹立正確、積極的護理風險意識,以降低護理工作中的風險,杜絕護理糾紛的發生。
1.1 相關法律知識欠缺,自我保護意識差 據調查70%以上的人認為供應室不接觸患者,不存在醫療糾紛,這種錯誤的觀念是對法律知識認知不足造成的,也是消毒供應中心護理工作中主要的不安因素。供應室工作人員雖然不直接接觸患者,但經其滅菌發放的無菌物品直接用于患者身上,如手術室的醫療器械等,因此很多工作稍有不慎就有可能釀成大錯,造成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1.2 缺乏一定的專業知識,責任心不強 隨著醫療水平的不斷提高,以及國民對醫療需求的不斷增強,對消毒供應中心工作人員專業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隨著近幾年消毒供應中心服務宗旨兩大轉變,即從原來的輔助科室轉為功能科室、由消毒間變成用高新技術裝備的無菌產品生產及發放“車間”。而長期以來消毒供應室人員存在“學歷低、素質差”的狀況,缺乏相應的專業知識,對新的標準工作流程(放置→回收→分類→清洗→消毒→干燥→檢查→包裝→滅菌→儲存→發放→使用)認識不足,整個工作流程中出現不必要的失誤。主要有預處理方法不正確,回收過程中封閉措施不當,分類不合理,清洗不徹底,檢查包裝不嚴謹,消毒滅菌過程中出現物品擺放方式、擺放位置、擺放空間不規范,最終導致滅菌失敗。如果因此發生糾紛,醫院將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1.3 質量控制過程的記錄與可追溯系統不健全 消毒供應中心護理記錄包括清洗、消毒、滅菌操作的過程記錄,內容涉及消毒供應中心工作的全過程,有些護士對這些記錄的重要性缺乏深刻認識,思想上沒有高度重視,沒有意識到這些記錄在醫療糾紛舉證中的重要作用,因此不重視記錄的書寫,記錄中出現漏記、記錄不及時、早記等現象,使護理記錄缺乏真實性。從法律意義上講,如果沒有通過書面記錄來表達已執行的措施,都將意味著未完成,在發生醫療糾紛時就有可能承擔本不該承擔、可以避免的法律責任[1]。
2.1 加強法律法規的學習,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意識 堅持對護理人員進行經常性的法制教育,牢固樹立“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的觀念,增強法律、法規意識,提升對護理不安全因素后果的認識[2]。經常組織全科人員進行業務學習和分析報刊雜志上刊登的醫療糾紛的案例,從中吸取教訓,并針對本科工作中的缺陷進行分析,制訂相應的預防措施。
2.2 更新觀念,加強專科知識培訓 充分認識消毒供應中心工作重要性,消毒供應中心日常工作雖然簡單、繁瑣,但都具有嚴格的科學性,醫院內的消毒、滅菌是避免和降低感染率的重要手段。有針對性地進行專科業務知識的學習定期組織護理人員系統學習新的各項衛生行業標準、《醫療事故處理條例》等專業法規。熟悉和規范下收下送、清洗、包裝、滅菌、儲存和發放各項操作流程,并把法律意識貫穿于各項操作中,把隱患消滅于萌芽狀態。建立醫院質控體系,降低風險的發生率,醫院要完善風險管理體制,制定各項操作常規、護理安全管理制度、重點環節的操作流程等,并經常督促各項措施的落實情況,責任到人。
2.3 完善質量控制過程的記錄達到可追溯要求
2.3.1 建立清洗、消毒、滅菌操作的過程記錄,內容包括:①留存清洗消毒器和滅菌器運行參數打印資料或記錄;②記錄滅菌器每次運行情況,包括滅菌日期、滅菌器編號、批次號、裝載的主要物品、滅菌程序號、主要運行參數、操作員簽名或代號,滅菌質量的監測結果等,并存檔;③對清洗、消毒、滅菌質量的日常監測和定期監測記錄本進行記錄。并有可追溯性;④清洗、消毒監測資料和記錄的保存期≥6個月,滅菌質量監測資料和記錄的保留期≥3年。
2.3.2 應建立持續質量改進制度及措施,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并應建立滅菌物品召回制度:①發現不合格滅菌物品,通知使用部門停止使用,并召回所有不合格滅菌物品。并書面報告;②應對已使用不合格物品的患者進行密切觀察;③檢查滅菌過程的各個環節,查找失敗的可能原因,采取相應改進措施;④對事件的處理情況進行總結、匯報。
綜上所述,供應室工作人員要強化法制觀念,及護理人員的證據意識,增強自我保護意識,正確認識供應室護理工作中的風險隱患,積極采取相應對策,做到最大限度地控制和避免風險的發生,在依法維護了自身利益的同時,更好的維護了患者利益,為臨床科室提供安全、方便、放心、滿意的優質服務。
[1]沈彩霞.手術護理記錄質量分析及質控對策.解放軍護理雜志,2004,21(4):86.
[2]閻成美,翁廬英,李妮.護理不安全因素分析與管理對策.中華護理雜志,2003,38(7):547-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