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歡
手足口病(HFMD)是一種由柯薩奇病毒A16(CVA16)和腸道病毒71(EV71)經多種途徑傳播而引起的以發熱和手足口部及臀部皮疹為臨床特征的兒童傳染病。該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絕大多數病例一周內痊愈,少數可并發腦炎、心肌炎,出現神經系統受累,呼吸循環衰竭。四季均可發病,夏秋季高發,常呈爆發流行[1]。2010年2月24日至2010年7月11日共收治重型病例共194例經過精心臨床觀察護理,取得了較為滿意的效果,現將護理體會報告如下。
本組患兒194例,年齡1~6歲學齡前兒童,其中男93例,女101例,年平均3歲±6個月,年齡最小3個月,最大6歲,機械通氣患者89例,均依據手足口診療指南(2010年版)重型診斷標準:神經系統(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肢體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震顫、走路不穩);呼吸系統(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咳嗽、咳白色、粉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循環系統(面色蒼灰、皮膚發花、四肢發涼,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降低)等。治療:①應用甘露醇、呋塞米降顱壓;②應用糖皮質激素和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③保持呼吸道通暢,及時給予機械通氣,使用正壓通氣。
2.1 嚴格的消毒隔離 安置在空氣流通、清潔、溫度適宜的病房內。對患兒的各種用具,如餐具、玩具等應消毒處理,每天用含氯消毒劑擦拭患者可接觸到的物品表面(門把手、床欄、桌面等);患者衣服、被單陽光下暴曬或煮沸20 min或用500 mg/L有效氯含氯消毒劑作用30 min消毒。對于患者產生的生活垃圾,嚴格按醫療廢物處置。醫護人員加強手衛生。
2.2 神經系統護理 監測體溫:體溫40℃時,每30 min測量1次,以便及時降溫,采取綜合性降溫措施,將體溫控制在38℃左右,采用室內通風,用空調或放置冰塊的方法,將室溫控制在30℃以下,使用冰枕、冰帽、冰袋放置于頸、腋、腹股溝等處,用溫水擦浴,4℃生理鹽水灌腸或口服小兒退熱劑,多飲水,補充水分,對出汗的患兒應及時擦干,及時更換尿布及衣服。若發現異常,及時報告醫生,做好搶救。觀察患兒有無驚顫、肢體震顫、頭痛、嘔吐等。對于嘔吐病意識不清的患兒將頭偏向一側避免誤吸。
2.3 呼吸道護理 觀察患兒呼吸節律、頻率、有無呼吸困難、痰液顏色、形狀及量,多聽診雙肺呼吸音,及時清理呼吸道分泌物。痰液突然增多變稀薄提示出現肺水腫,及時報告醫生,機械通氣患兒在肺水腫及肺出血期減少吸痰刺激,使用密閉吸痰管。每日更換氣管導管膠布觀察導管插入深度及鼻腔受壓狀況,每4小時對氣管導管氣囊放氣。定時檢測動脈血氣,平衡機體內環境。
2.4 循環系統護理 重癥患者持續檢測有創動脈壓及中心靜脈壓,調節液體速度保證機體血容量。血壓不穩定時減少翻身刺激,血壓低時采取中凹臥位,四肢末梢給予保暖套保暖,心率過快患兒及時查找原因,采取措施減少心肌耗氧量。準確記錄24 h出入水量,及時糾正水電質紊亂,定時檢測尿比重、尿鈉、監測血生化。
2.5 皮膚護理 保持口腔清潔,做好口腔護理,飯前飯后用生理鹽水漱口或用棉簽沾生理鹽水涂抹口腔,應用魚肝油或涂魚肝油,亦可口服維生素B2、維生素C,輔以超聲霧化吸入,以減輕疼痛,促使糜爛早日愈合,預防細菌繼發感染[2]。患兒衣服被褥清潔平整,剪短患兒的指、趾甲,穿長衣袖、長褲將手腳包住;對破潰處及時涂甲紫藥液,進行各種注射或貼膠布時要避開皮損處[3];及時清理大小便,臀部皮疹或皰疹有破潰局部給予抗生素藥膏涂抹。
[1]楊智宏,朱啟銘,李秀珠,等.2002年上海手足口病例中腸道病毒71和柯薩奇病毒A組16型的調查.中華兒科雜志,2005,43(9)∶ 648-652.
[2]許艷華.83例手足口病患兒的護理體會.國際護理學雜志,2009,28(7):917.
[3]李春蘭.小兒手足口病的護理.第三軍醫大學學報,2003,25(9):8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