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宏偉 陳 梅 苗莉娜 孟 斌
(石家莊醫學高等專科學校,河北石家莊050071)
頸肩疼痛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多發病,中醫學將其歸屬于“肩痹”、“頸肩痛”范疇,是臨床常見病之一。近幾年我們采用針灸雞爪刺配合運動針法治療此病55例,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55例患者中男38例,女 17例;年齡最大67歲,最小22歲;50歲以下6例,50歲及以上49例;病程最短3天,最長1年。
1.局部取穴:肩髃、肩髎穴,以 3寸、26號粗毫針,運用雞爪刺法,快刺不留針,刺激量以患者耐受為度。
2.遠端取穴:根據患者頸肩疼痛部位,分經取穴,以手三陽經穴為主,肩前廉痛加手陽明經合谷穴;肩后廉痛加手太陽經后溪穴;肩外及三角肌痛加手少陽經穴中渚或外關穴;若因急性頸肩疼痛頸項不能轉側者加任脈承漿穴。毫針選取0.8~1.0寸、30號針,患者取坐位,針刺得氣后配合運動針刺法,囑患者帶針活動頸肩部,頸部做前屈、后伸、側伸動作,肩部做旋前、旋后、前伸、外展等動作各30次,幅度由小到大,必要時醫者協助患者完成。10次為1個療程,治療期間配合適當的功能鍛煉,以鞏固療效。
療效標準:痊愈:頸肩部疼痛消失,關節活動功能良好;好轉:頸肩部疼痛消失,關節活動改善;無效:疼痛癥狀無改善。
治療結果:55例中痊愈47例,占85.5%;好轉 7例,占12.7%;無效1例,占1.8%。總有效率 98.2%。
患者,男,57歲,2009年 7月10日初診。主訴:左肩疼痛伴活動受限半年余,加重1個月。查:左肩肩髃穴壓痛明顯,左上肢上舉<90°,外展<45°。診斷為左肩關節周圍炎。針刺取穴:局部取肩髃穴,遠端取合谷穴。局部針刺采用雞爪刺法,快刺不留針,遠端配合運動針刺方法,留針20 min。治療一次后疼痛明顯緩解,肩關節活動幅度加大,患者自覺輕松舒適,連續治療8次后痊愈。
頸肩疼痛屬中醫“痹證”范疇,多因感受風寒濕邪,入侵經脈,閉阻氣血,筋脈肌肉失養而致關節、肌肉疼痛和功能障礙為主的一種病癥。西醫學認為,由于病變局部無菌性炎癥反應,刺激神經末梢產生疼痛并致功能受限,疼痛又可反射性引起肌肉痙攣而加重疼痛,痛久則引發局部軟組織粘連,關節增生變形,最終導致關節嚴重功能障礙。
我們采用雞爪刺配合運動針刺療法治療本癥,取得較滿意療效。雞爪刺屬古刺法之一[1],其法是將針刺入后退至淺層,然后依次向兩旁斜刺,形如雞爪的分叉。脾主肌肉,針于分肉之間,內應于脾氣,用于治療肌痹。古人謂:“肉之大會者為谷”,此法施于肌肉豐厚處,故又稱為“合谷刺”。本法可直接刺入病變局部,并對粘連組織進行剝離疏通,以解除肌肉、韌帶、筋膜等的粘連和痙攣,可激發患處經絡功能、疏導經氣、活血化瘀、祛風止痛,從而達到“通則不痛”之目的。另外,配合運動針刺法[2],調動患者自身治療疾病潛能。分經遠端選取手三陽經腧穴,可激發經絡傳感,疏通經絡、流通氣血,使邪有所出,風寒得散,筋舒肌展,調節陰陽,鎮痛止痛,從而恢復關節功能。治療期間醫者手法應由弱漸強,并隨時觀察患者反應,以防暈針。患者活動幅度由小到大,速度由慢漸快,并應注意適當鍛煉,可減輕疼痛,避免出現新的粘連,促進功能恢復。
[1]劉茜.針法灸法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4.
[2]張吉.針灸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