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瑞
(甘肅省蘭州市窯街煤電公司總醫院,730080)
我科2009年5月~2010年11月采用針刀松解、推拿配合鍛煉治療肩周炎30例,療效顯著,現總結如下。
肩關節功能評分:觸耳試驗:手指上舉不能觸同側耳為1分,過耳不能觸頭頂為2分,過頂不能觸對耳為3分;胸前搭肩試驗:手經胸前搭對側肩,肘貼胸壁,肘尖距前正中線10 cm以上者為1分,5~10 cm為2分,5 cm以內為3分;后背觸肩試驗:患側手伸展,拇指盡量與其余四指垂直,患側手從背后觸對側肩,拇指尖只能觸骶尾及髖部為1分,拇指尖觸及L4椎體水平為2分,拇指尖觸及L1椎體水平以上為3分。
疼痛評分:以目測類比測痛法評分。
治療組30例,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齡 38~71歲,平均48.66歲;病程3個月~5年,平均 18.46個月。30例肩關節功能評分總分213,疼痛評分總分246分。
對照組30例,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齡 35~72歲,平均46.84歲;病程3個月~7年,平均 17.30個月。30例肩關節功能評分總分207,疼痛評分總分249分。兩組一般資料經統計學處理無顯著差異。
1.針刀治療:在喙突處喙肱肌和肱二頭肌短頭附著點,岡上肌抵止端,肩峰下岡下肌和小圓肌的抵止端定點,常規消毒后鋪無菌洞巾。用利多卡因局麻后,嚴格按照針刀術四部進針法操作,刀口線應與軟組織的肌纖維線平行,以患者能耐受為限,分別作切開剝離法或縱行疏通剝離法,在肩峰下滑囊作通透剝離法。如肩關節周圍尚有其他明顯痛點,可在該痛點上作適當針刀松解術。根據病灶范圍大小,每次施術3~8個點,每 7天治療1次,3次為1個療程。
2.運用手法按摩肩關節。具體操作是:患者取坐位,術者立其患側,用右手拇、食、中三指對握三角肌束,作垂直于肌纖維走行方向的彈撥手法5~6次,再彈撥痛點附近的岡上肌、胸肌等處各5~6次。力量均由輕至重,以患者能忍受為度。接著在肩前、肩后及肩外側作按、揉、點等手法各10~20次。然后術者左手扶住患者肩部,右手握病人的患手,幫助其作牽引前屈、高舉過頭、外展外旋、內收摸肩、后伸內旋等活動5~6次。每次針刀術后按摩肩關節1次。
3.功能鍛煉:①爬墻鍛煉:使患肢沿墻壁緩慢向上爬動,使上肢盡量高舉。②人體后拉手:由健手握患肢從身后漸漸向上拉動,反復進行。③外旋鍛煉:背靠墻而立,雙手握著屈肘,做外展外旋動作,盡量使拳背碰到墻壁,反復進行。④旋轉上肢:手握空拳靠近腰部,做前后環轉搖動,幅度由小到大,動作由慢到快。
治療組做以上全部治療,對照組不做針刀松解,其余治療均同治療組,30日后判定療效。
療效標準:治愈:肩關節功能評分7~9分,疼痛評分0~3分(包含3分)。顯效:肩關節功能評分4~6分,疼痛評分3~5分(不包含3分,包含5分)。無效:肩關節功能評分4分以下(不含4分),疼痛評分5分(包含5分)以上。
結果:治療組治愈21例,顯效6例,無效 3例;對照組治愈15例,顯效9例,無效6例。經統計學處理,兩組總有效率有顯著性差異(P<0.05),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
肩周炎多見于50歲左右的人群,病因主要有局部外傷、拉傷、扭挫傷以及靜力性損傷后累及肩關節囊,肩周肌腱、韌帶、軟組織,致使某個或某些軟組織勞損、增生、結疤、粘連。針刀醫學認為該病是一種典型的自我代償性疾病。局部的一個病變點損傷后,人體為了保護和修復受傷軟組織,必然限制肩關節的功能,一方面這種限制保護了損傷的組織,使損傷的組織得到修復;另一方面,造成更多的組織損傷,形成肩關節周圍廣泛的瘢痕粘連,最終導致肩關節功能嚴重障礙。另外,損傷后肩關節周圍組織出現無菌性炎癥反應也是一個重要的病理因素。中醫學認為,本病由經脈空虛,氣血不足,筋失濡養,或因過度疲勞,風寒濕邪乘虛而入,阻滯筋脈,致氣血運行不暢,引起肩部攣急疼痛,活動障礙。
針刀治療肩周炎有良好的鎮痛和松解效果。針刀治療通過松解粘連及對一些肌肉、韌帶的高應力點松解,調節力的平衡,解除了疼痛和肌緊張之間的惡性循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新陳代謝,促進炎癥的吸收,促進組織修復,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從根本上達到治愈的功效。
小針刀療法的優點是治療操作簡單,不受環境和條件的限制。治療時切口小,不用縫合,對人體組織的損傷也小,不易引起感染,無不良反應,病人無太多痛苦和恐懼感,治療時間短,療程短,患者易接受。針刀療法治療肩周炎具有見效快、療效鞏固的特點,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