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智冬
(山西大同同煤集團二醫院大斗溝礦醫院,037026)
筆者2009年8月~2010年10月運用當歸芍藥散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64例,取得顯著療效,報道如下。
本組病人共64例,為門診女性患者,均已婚,年齡28~45歲,平均33歲;病程6個月~10年,平均 5年。所有病人均有西藥治療的經歷,全部符合慢性盆腔炎診斷標準[1]。
藥物組成:當歸12 g,川芎 10 g,白芍 15 g,白術15 g,茯苓 15 g,澤瀉15g。
隨證加減:帶下量多色黃者加川萆薢,茯苓改為土茯苓,亦可適當加入白頭翁、蒲公英、黃柏等;少腹正中痛者加青皮、烏藥,兩側痛的加川楝子、香附、橘核、荔枝核;輸卵管不通的加路路通、皂刺、甲珠;盆腔積液或有卵巢囊腫酌情加半枝蓮、雞內金、三棱、莪術、紅藤、白頭翁、浙貝母 、夏枯草、劉寄奴、生牡蠣、海藻、昆布;少腹冷加干姜、炒小茴香;腰痛的加杜仲、狗脊、骨碎補、川斷等藥。
用法:每日 1劑,水煎 2次取 300 ml汁,每日分 2次早、晚飯后30 min口服。每周服6劑,24劑為1個療程,2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療效標準[1]:痊愈:癥狀、體征及檢查均恢復正常;顯效:癥狀消失,婦科檢查有明顯改善,或B超于治療前后同時期對比檢查,盆腔包塊縮小1/2以上;有效:癥狀、體征及檢查均有減輕,B超于治療前后同時期對比檢查包塊縮小1/3~1/2;無效:治療前后無改善。
結果:治愈41例,顯效12例,有效8例,無效3例,治愈率為64.1%,總有效率為95.3%。
患者,女,36歲,2010年4月5日初診。以少腹右側不適,時隱痛2年,加重1周就診。伴帶下量多,色白,質稀,腰骶部酸痛,尤以勞累、性交后加重,食納尚可,二便正常,舌質淡,苔白,脈緩。B超所見:子宮右側可探及4.0 cm×3.6 cm大小的囊性結構,囊壁光滑。提示:右側卵巢囊腫。證屬肝郁脾虛,痰濕凝滯。擬當歸芍藥散加減:當歸12 g,炒白芍15 g,川芎10 g,赤芍12 g,白術 12 g,茯苓 15 g,川牛膝 15 g,三棱 10 g,莪術10 g,生牡蠣 15 g,浙貝母15 g,生甘草10 g,烏藥10 g,香附10 g,狗脊15g,骨碎補15 g。6劑,水煎服,每日1劑。
2010年4月12日二診。患者述服上方6劑后少腹隱痛消失,帶下量明顯減少,精神好轉,舌質淡,苔白,脈緩。藥中病機,效不更方,囑其繼服上藥,繼續治療。
患者前后服上方30余劑,B超復查,右側卵巢囊腫消失,病告痊愈,隨訪至今未見復發。
慢性盆腔炎多由急性盆腔炎久治不愈轉變而來,或者由于患者體質較差,病程遷延所致。當屬中醫“帶下病” 、“婦人腹痛” 、“癥瘕”、“不孕”、“痛經”等病之中。本病是由于婦女經期、產后血室正開而攝生不慎,或經期同房,或宮腔手術消毒不嚴,導致濕熱(毒)之邪入侵胞宮、胞脈、胞絡、沖任,阻滯氣血,久治失治而起。正如《諸病源候論?婦人雜病諸候》中所云:“陰陽過度則傷胞絡,風邪乘虛而入胞中,損沖任之經……致令胞絡之間,穢液與血相兼,連帶而下。”由于其主要表現為少腹脹墜、疼痛,或少腹兩側的不適,腰骶部酸痛,尤其在性交后、勞累、排便時及月經前后加重,以及白帶增多,或者少腹出現“癥瘕”、“積聚”。其主要病機可概括為肝郁脾虛、痰濕凝滯、氣滯血瘀。
當歸芍藥散方出張仲景《金匱要略》,原文:“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婦人懷妊,腹中痛,當歸芍藥散主之。”其實“婦人腹中諸疾痛”實際上包括了現代醫學的慢性盆腔炎。本方由當歸、芍藥、川芎、茯苓、白術、澤瀉6味藥組成,6味藥可分為兩組,一組是當歸、芍藥、川芎,為血分藥,有和血舒肝的功用;一組是茯苓、白術、澤瀉,為氣分藥,有健脾運濕功能。全方具有養血活血、健脾利濕、緩急止痛的功效。在臨床實踐中通過適當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符合慢性盆腔炎的主要病因病機,具有良好的療效。實驗研究表明,當歸芍藥散可通過改善盆腔血液循環,促進滲出液吸收,軟化增生和粘連的結締組織,達到推陳致新、消炎去腫之效,故認為當歸芍藥散加減治療慢性盆腔炎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1]劉敏如.譚萬信.中醫婦產科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843-8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