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剛峰 萬榮梅 王艷玲
1.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民主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34001 2.吉林省通化市東昌區婦幼保健院3.吉林省通化市整骨按摩醫院
心悸臨床常與失眠、健忘、眩暈、耳鳴等癥狀同時并見。凡各種原因引起心臟搏動頻率、節律發生異常,如冠心病、風濕性心臟病、高血壓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各種心律失常、心臟神經官能癥等器質性或功能性疾病均可導致心悸。2009年2月以來,筆者采用炙甘草湯加味治療心悸52例,取得了較為理想的臨床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擇2009年2月~2010年7月在本科就診的心悸患者104例作為觀察對象。全部患者中醫診斷均符合周仲瑛主編《中醫內科學》[1]和《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心悸”的診斷標準[2];西醫診斷符合《美國心臟病學雜志》溫特斯等制定的心律失常診斷標準[3]。全部患者均能排除急性心力衰竭、急性心梗,或房顫、陣發性室速、惡性室性心律失常等嚴重心律失常及嚴重貧血者。共入組104例,其中男56例,女48例;年齡24~75歲,平均 58.67±9.35歲;病程1周~5年,平均2.6±1.5年;原發病:冠心病43例,風濕性心臟病5例,肺源性心臟病8例,心肌炎22例,心臟神經官能癥26例。將入組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2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病程、原發病及中醫舌象、脈象等方面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均無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觀察組予以炙甘草湯加味治療。方藥組成:炙甘草15 g,生姜 12 g,人參10 g,生地黃 25 g,桂枝 12 g,阿膠6 g,麥門冬12 g,麻子仁 15 g,大棗6枚。心陰不足者加柏子仁、酸棗仁、五味子;氣血不足者加黃芪、桂圓肉、山藥、當歸;瘀血者加桃仁、紅花、土鱉蟲、地龍;氣陰兩虛者去大棗、桂枝,加柏子仁、五味子、白芍;陰虛內熱者加黃連、淡竹葉、煅龍骨、牡蠣、地骨皮;心陽不振者加薤白、制附片、枳實;痰飲內停者加半夏、瓜蔞、葶藶子、大腹皮;肝氣郁結者加柴胡、香附、郁金。每日 1劑,水煎取汁約200 ml,早晚飯后1 h口服,宜溫服。口服中藥期間禁酒,忌食辛辣食物,同時囑患者注意休息,避免過勞、精神刺激等。對照組予以口服美托洛爾12.5 mg,每日2次。
兩組患者均連續治療4周,評價療效。
療效判斷標準[4]:治愈:臨床癥狀及心律失常消失,心電圖等實驗室檢查示正常;好轉:臨床癥狀減輕,或心律失常發作間歇時間延長,實驗室檢查有改善。無效:臨床癥狀及心律失常無變化。
兩組患者治療后24 h動態心電圖心律失常次數比較,觀察組 352.67±105.34次,對照組 461.36±124.83次,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觀察組52例,治愈25例,好轉1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84.62%;對照組52例,治愈19例,好轉16例,無效17例,總有效率67.31%。兩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心悸病名正式提出見于張仲景《金匱要略》和《傷寒論》,兩書對心悸的發病原因作了扼要的敘述,認為心悸與驚擾、水飲、虛勞及汗后受邪等因素有關。《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載有“寸口脈動而弱,動則為驚,弱則為悸”,《濟生方》曰“夫怔忡者,此心血不足也”,《丹溪心法》提出“責之虛與痰”的致病理論,認為血虛與痰火是心悸致病的根本原因。《驚悸怔忡門》載有:“怔忡者血虛,怔忡無時,血少者多。有思慮便動,屬虛。時作時止者,痰因火動。”中醫學認為,心悸的形成常與心虛膽怯、心血不足、心陽衰弱、水飲內停、瘀血阻絡等因素有關。臨床辨證要看患者是否有“心跳”、“心慌”而不能自主的自覺癥狀,還應根據癥情區別心悸是實證還是虛證、是心陽虛還是心陰虛、是夾痰還是夾瘀。治療應調理心氣,安神定悸。炙甘草湯是《傷寒論》用于治“脈結代,心動悸”的經典名方,被歷代醫家所推崇。方中炙甘草、大棗、人參益氣補心脾;地黃、麥門冬、阿膠、麻子仁甘潤滋陰,既可溫而不燥,亦可使氣血流通;生姜、桂枝能夠通陽復脈,與益氣滋陰藥配伍,既可溫而不燥,亦可使氣血流通,脈道通利。諸藥相配,共奏調理心氣、安神定悸之效。
[1]周仲瑛.中醫內科學.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14.
[2]鄭筱萸.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68.
[3]李媛園,楊猛.步長穩心顆粒聯合美托洛爾治療陣發性心悸療效觀察.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10,32(1):49-50.
[4]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