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學永 陸衛華
(河北省秦皇島市第二醫院,066600)
2008年9月~2010年6月,我們運用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產后風濕病67例,療效滿意,報道如下。
本組67例患者均為我院風濕科門診病人,年齡23~52歲,平均31.5歲;病程3個月~17年,平均 2.3年;其中正常分娩25例,剖宮產22例,人工流產及引產20例。所有病例均于產后3個月內發病,多數病例有明確的感受風寒史。主要表現為全身或局部肢體關節肌肉酸痛,畏風怕冷,遇冷及天氣變化(陰天、下雨、刮風)時加重,多伴有自汗。受累關節無紅腫,功能活動不受限。實驗室檢查及X線攝片檢查均無明顯異常,并均排除其他風濕性疾病。
給予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組方:獨活15 g,桑寄生 15 g,杜仲 10 g,牛膝 10g,細辛 5 g,秦艽 10 g,茯苓10 g,桂枝 10 g,防風 12 g,人參 8 g,當歸 10 g,川芎10 g,白芍10 g,熟地黃 10 g。上藥水煎,每日 1劑,分早晚2次飯前30 min口服。氣虛怕風明顯加黃芪、白術益衛固表;陽虛寒邪偏重加附子、巴戟天增溫經散寒之力;濕邪偏盛可加防己、蒼術健脾祛濕;病程久者加全蝎、土鱉蟲搜風通絡。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完全消失;顯效:癥狀消失,但遇天氣變化或受風寒、陰雨天關節肌肉稍有不適。好轉:主要癥狀基本消失。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變者。
67例中治愈 26例,顯效 19例,好轉 19例,無效 3例,總有效率達95.5%。
患者,女,42歲。自述3個月前人工流產后感受風寒引起四肢關節、腰背部冷痛,惡風怕冷,身困無力,遇陰雨天氣或行經后上癥加重,曾先后在多家醫院間斷治療,服用中西藥抗風濕均療效不佳,故來我科求治。刻診:面色無華,形寒怯冷,四肢關節肌肉無明顯腫脹,觸四肢關節、腰背部發涼。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化驗檢查:抗“O”陰性,類風濕因子陰性,血沉20 mm/h,雙手、膝關節X線片示:骨質無異常。辨證為肝腎虧虛、氣血不足、陽虛寒凝之痹證;治宜補益肝腎氣血、散寒除濕通絡,以獨活寄生湯加減治療1個月,四肢肌肉關節、腰背部冷痛消失,關節活動自如,面色紅潤,精神好轉,遇陰雨天或行經后諸癥不再加重,隨訪半年未復發。
產后風濕又稱“產后中風”、“產后痹”等,是指育齡婦女產后或人工流產術后調護不當而感受風寒濕邪所引起的以肢體、關節、肌肉酸困疼痛、麻木不適、怕風、怕冷為主要表現的疾病。此病纏綿難愈,有的可達數十年,應盡早認真治療,以防延誤病情,使病癥加重。中醫學認為,產后風濕病多因產后氣血兩虛,肝腎不足,若起居不慎則風寒水濕之邪乘虛而入,痹阻經絡關節而發病。唐代《經效產寶》曰:“產后遍身疼痛”乃因“產后百節開張,血脈流走,遇氣弱則經脈分肉之間多有留滯,累日不散,則骨節不利,筋脈引急,故而腰背轉側不得,手足搖動不得。”清代《女科經綸》云:“去血過多,虛而風寒襲之亦為疼痛。”總之,本病以氣血不足、肝腎虧虛為本,風寒濕邪為標,為本虛標實之證。獨活寄生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有益肝腎、補氣血、祛風濕、止痹痛之效,恰切產后風濕肝腎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外侵之病機。諸藥合用,標本兼顧,使正氣漸足,邪氣漸去,臨床應用該方加減治療產后風濕,獲滿意療效。另外,可用藥渣煎水熏洗患處,既有物理的熱療作用,又有藥物溫行血脈、散寒止痛的即時效果,患者樂于接受,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