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修芳 姜文平
(山東省文登市腫瘤醫院,264400)
椎動脈型頸椎病在頸椎病中較多見。自2006年以來,筆者采用定眩湯中藥口服加腹針的方法治療該病146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46例中男96例,女50例;年齡55~65歲 32例,66~75歲103例,76歲以上11例;病程最短2年,最長15年。
CT或MRI檢查示頸椎骨質增生、骨刺、頸椎間盤變性、突出致椎管狹窄、脊髓受壓等。參照1993年頸椎病專題座談會提出的椎動脈型頸椎病的診斷標準[1]:①曾有猝倒發作,并伴有頸性眩暈,旋頸試驗陽性;②X線片顯示節段性不穩或鉤椎關節增生,伴有交感神經癥狀。
1.定眩湯內服:基本方:天麻10~15 g,鉤藤 15~30 g,僵蠶 10~ 12 g,龍骨 15~ 30 g,牡蠣 15~ 30 g,葛根30~60 g,當歸 10~14 g,白芍 10~15 g,熟地黃15~30 g,白菊花10~15 g,牛膝10~15 g。加減:肝腎陰虛、肝陽上亢明顯加制何首烏、枸杞子;風痰上擾加半夏、生白術、夏枯草;氣血兩虛者加黨參、黃芪、丹參;痰瘀內阻者加桃仁、紅花、半夏、地龍、川芎。每日1劑,水煎2次,每次取汁200 ml混合后分2次早晚飯后2 h口服。10天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
2.腹針取穴及方法:主穴:天地針,由中脘、關元組成。配穴:商曲(雙)、滑肉門(雙)、下脘穴。
方法:首先在腹部從上至下進行觸診,確定無陽性體征,以神闕為軸心,進行腹部定位取穴,常規消毒皮膚后根據腹部脂肪及體形胖瘦分別選用40~60 mm長度的特制毫針,對準穴位直刺。用捻轉手法,得氣后留針 30 min。隔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觀察2個療程。
療效標準:治愈:癥狀及體征完全消失,恢復正常生活工作,1年以上隨訪未復發為痊愈:癥狀體征基本消失或明顯減輕,陽性體征減弱,勞累后仍有輕度不適為顯效;癥狀體征部分消失為好轉;癥狀體征無變化或加重為無效。
治療結果:146例中痊愈66例,顯效43例,好轉29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94.5%。
患者,男,76歲,初診日期:2007年 7月 16日。患者自訴頭暈、雙下肢無力2年。2年前因情志刺激感頭暈、頭脹,逐漸加重,曾因頭暈昏倒過2次。經 CT檢查診斷為頸椎病(椎動脈型),住院期間頭暈好轉,出院后時輕時重。近1年加重,每日發作1~2次,發作時先覺右側頭顳部不適,繼則頭暈,雙下肢無力,1~2 h后減輕,服多種中西藥無效。檢查見:老年男性,體稍胖,面色潮紅,舌質紅,苔少而干,脈弦細數。辨證為肝腎陰虛,肝陽上亢。給予定眩湯加枸杞子、龜板、制何首烏加腹針治療20天痊愈,頭暈隨訪1年未發作,雙下肢無力好轉。
西醫學認為,椎動脈型頸椎病是因頸椎發生病變時刺激椎動脈周圍的交感神經網,導致椎-基底動脈系統血管痙攣而發生缺血[2],從而出現頭暈、頭痛、頸痛,甚至意識障礙。
《靈樞?經脈》載:“膀胱太陽之脈,起于目內眥上額交巔;其支者,從巔至耳上角;其直者,從巔入絡腦,還出別下項,循肩膊內,挾脊[3]”,表明額、顳、頭頂、頸肩通過太陽膀胱經而相互聯系。如果肝腎不足或風寒外襲,太陽經痹阻不暢,經血不能循經上榮,則出現頭暈、頸痛、頭痛等癥。
定眩湯中的天麻、鉤滕、僵蠶具平肝熄風、化痰通絡之效,為君。龍骨、牡蠣助君藥平肝熄風;葛根解肌升陽。現代藥理研究葛根能擴張腦血管、冠狀動脈血管,增加腦動脈、冠狀動脈血流量。三藥共為臣藥。當歸、白芍、熟地黃取四物之義,養血而活血;白菊花清肝熱、平肝陽,為佐藥。牛膝活血化瘀、引血下行,為使。全方共奏平肝熄風、養血活血、化痰通絡之效。
腹針是以神闕為中心的一個微針系統。神闕始于胚胎期,是人體最早的調控系統和經絡的母系統,具有向全身輸布氣血的功能和對機體宏觀調控的作用,內通五臟六腑,外連全身經脈[4],通過刺激腹部的經穴來調節周身氣血,使藥物更能迅速達到病所。主穴中脘、關元主培腎固本;滑肉門屬陽明多氣多血之經,也是臟腑之氣向全身布散的妙穴。商曲可以改善頸部的血液循環,使頸部的疼痛癥狀很快緩解。下脘穴可增加腦動脈血流量。諸穴合用,具有補肝腎、強筋骨、養血活血、疏經通絡的作用。臨床觀察,藥針合用見效快,效果好,值得推廣。
[1]孫宇.第二屆頸椎病專題座談會紀要.中華外科雜志,1993,31(8):472.
[2]文才.椎動脈型頸椎病的手法治療和發病機理的研究.中華骨科雜志,1985,5(3):147.
[3]程士德.內經講義.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84,12:73.
[4]薄智云.腹針療法.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84,1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