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默怡
(黑龍江中醫藥大學,哈爾濱 150040)
下肢靜脈曲張中醫歸“瘀證”、“脈痹”范疇。筆者跟隨高權國教授臨床實習,通過臨床觀察以當歸四逆湯基礎方配合針灸、放血療法治療下肢靜脈曲張,效果顯著,報道如下。
本組45例中男32例,女13例;年齡50~70歲;病程2~10年。臨床表現為不同程度的下肢靜脈迂曲、腫脹,患者自覺患肢麻木不仁。
1.當歸四逆湯組成:當歸 15 g,桂枝 10 g,白芍10 g,細辛5 g,通草 5 g,大棗 5枚,甘草10 g,鹿角片10 g。辨證加減。
功用:此方藥里當歸四逆湯溫經散寒,養血通脈;鹿角片以溫經通陽。瘀血重者加全蝎3 g、蜈蚣1條以攻毒散結,通絡止痛;虛者加黃芪15 g、黨參 15 g以益氣;腰腿軟者加川續斷10 g、桑寄生10 g、熟地黃10 g,補肝腎強腰膝;寒痰濕盛者加半夏15 g,天南星10 g。水煎服,每日1劑,7劑為1個療程。
2.針灸、放血療法:①治則:活血止痛,祛瘀生新。以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為主。主穴: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各突起結節處。配穴:委中、陽陵泉。三陰交、陰陵泉、足三里分別為足太陰脾經、足陽明胃經穴,可健脾益氣,化濕祛痰,助氣血化生,且三陰交為足三陰經的交會穴,調理三經氣機,活血化瘀,疏通經絡;委中、陽陵泉疏通肢體經絡。②操作 :用捻針進針法,以產生酸麻脹痛針感為度,各結節突起局部宜深刺,留針30 min,每10 min捻針一次以加強刺激。突起結節放血處拔針時以出血為宜。每隔3天針刺1次,連續治療15次后停針10天。
觀察病例45例,經中藥配合針灸放血治療。重型病例12例,經2個療程治療后癥狀明顯好轉,其他33例為輕型或中型患者 ,經1個療程治療后隆起靜脈大都平復,癥狀消失。
患者,男,52歲,2007年6月 15日初診。自訴病史10年,未給予重視。一天浸入涼水后,晚上自覺小腿脹甚。就診時下肢青筋暴露,靜脈迂曲突起結節如蚯蚓,膝下腫脹明顯,如象皮腿,有瘀斑,皮膚青暗干燥,有脫屑現象,觸之發硬,皮膚發涼。自覺兩腿疼痛,麻木不仁,長時間行走脹甚。脈弦,舌淡紅苔白膩。證屬寒凝經脈,治以溫經散寒、活血祛瘀生新。中藥當歸四逆湯藥量同上,加鹿角片10 g,全蝎3 g,蜈蚣1條 ,牛膝 10 g,熟地黃10 g,砂仁10 g。針灸選穴:足三里、三陰交、陰陵泉、委中、陽陵泉、各突起結節處。結節處針刺放血,放血時可見血成暗紅色。三種治法聯合治療1個月,自覺疼痛麻木減輕,水腫消失。繼續上述治療 2個月,患者好轉,自覺下肢輕松,下肢發涼好轉,皮膚轉溫,治療至第3個月時隆起經脈大部分平復,但稍有色素沉著,行走無障礙,隨訪3年無復發。
下肢靜脈曲張是常見的周圍血管疾病,屬中醫“瘀證”、“脈痹”范疇。病因多認為由外感、損傷、飲食、情志致正氣虧虛,筋脈失養,因虛致瘀,瘀血阻滯經脈循行,日久交錯而成。當以溫經通脈、活血祛瘀生新為治療原則。筆者以為寒濕瘀結、氣血凝滯為標,陽氣不足為本。治療以溫經通脈、活血祛瘀生新為法。針刺放血法有活血祛瘀生新的作用,用此法治標;當歸四逆湯為仲景方,方中桂枝、細辛溫經散寒止痛;當歸、白芍養血和營;通草通行血脈;甘草、大棗補益中氣。全方共奏溫經散寒、養血通脈之效而治本。針刺放血與中藥治療標本兼治,兩者協同,療效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