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占勇
(山西省同煤集團三醫院,037017)
我科2006年1月~2009年3月采用早期切開復位和可靠內固定治療關節內及近關節骨折78例,術后注重早期主動和被動的關節活動,再輔以中草藥熏洗,關節功能恢復較為滿意,現報道如下。
78例中男66例,女 12例;年齡 4~14歲 20例,16~59歲56例,60~70歲2例。其中膝關節20例,肘關節26例,踝關節32例。手術時間傷后平均8天(1~15天)。
手術及固定方法:根據骨折部位及骨折類型,選擇合適的內固定材料,上肢骨折在臂叢、下肢骨折在硬膜外麻醉下進行。關節內骨折多采用可吸收螺釘或普通螺釘行切開解剖復位內固定,近關節骨折選擇解剖鋼板或克氏針內固定術,術后應用止痛泵,給予關節功能位石膏托外固定(橈骨小頭切除后不用外固定),石膏固定以骨折關節為中心,不超上、下關節。術后抗感染治療,若傷肢腫脹明顯,加用脫水藥物治療,直至傷口愈合及傷肢腫痛消退。
早期主動被動無痛性運動輔以中草藥熏洗:①外固定期間即術后4~6周內,凡被石膏固定的關節和肌肉都應積極主動運動,如肘部骨折術后第二天即進行握拳和上臂舉過頭的肩關節活動,膝部骨折進行股四頭肌等長收縮活動和足踝部伸屈、足底踩木塊活動;踝部骨折進行膝關節屈伸活動和下肢抬高活動等。②拆除外固定后,按摩肌肉,主動和被動運動骨折的關節(注意不要暴力引起病人的疼痛和骨折再移位)。用中草藥熏洗:伸筋草、透骨草各15 g,千年健 、防 風 、桂枝 、五加皮 、莪術 、秦艽 、海 桐皮各 12 g,荊芥、紅花、牛膝各 10g。裝入布袋,取水3000~5000 ml,置盆中煮沸后,患肢關節置盆上方(距離以不燙傷為佳),讓煮沸的熱氣熏蒸約10 min,然后移離火源,繼續熏蒸待溫度降至40℃左右將中草藥袋撈出,敷在關節部位,同時做關節主動和被動無痛性運動。上法每日2次,每劑可連用3天,本組平均應用14天(8~30天)。
療效標準:優:關節活動度恢復正常或受限在5°內;良 :關節活動度受限在 5°~ 15°;一般:關節活動度受限16°~30°;差:關節活動度受限大于30°。
78例關節內骨折療效觀察:肘部26例,隨訪結果優18例,良 6例,一般2例,差 0例;膝關節20例,隨訪結果優 14例,良4例,一般 1例,差 1例;踝關節32例,隨訪結果優 20例,良6例,一般 5例,差1例。
78例患者全部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1個月(6個月~3年),關節功能恢復優良率達87.2%。
骨折復位、固定和功能鍛煉三者并重,應同時進行(即術后第二天強調主動運動)。早期手術解剖復位能最大限度恢復關節的解剖和生理結構,牢固的內固定能為早期鍛煉關節運動提供可靠的保證[1]。骨科醫生應重視指導病人進行有序的鍛煉,以恢復關節功能,避免很多病人不懂得何時開始鍛煉和不懂得鍛煉方法而失去鍛煉關節的黃金時期。
我們認為,上肢肘關節、下肢膝踝關節骨折術后應分三個階段進行康復治療。第一階段:術后第二天進行石膏內的上下肌群靜力性等長練習,以及非固定關節的主動活動度訓練。第二階段:每天定時去除外固定,上肢由健肢或者醫務人員托住肘部和前臂,小心地進行關節主動屈伸練習,下肢腫脹消退后行CPM關節功能鍛煉,使運動后患肢不承受重力負荷,練習后繼續外固定。第三階段:去除外固定,上肢肘關節再系統地進行關節的屈伸、前臂旋轉等關節活動度練習和肌力練習,下肢膝踝關節進行主動屈伸訓練并扶拐下地不承重行走,也可適當地做壓腿運動。此種方法可防止肌肉萎縮,促進骨折周圍肌力的恢復和膝踝關節活動范圍的恢復。功能鍛煉的原則要循序漸進,量力而行,主動為主、被動為輔,每次活動的量和幅度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如出現關節水腫和積液應減少活動次數,不做熱敷[2]。中草藥熏洗具有消腫止痛的作用。結合早期主被動運動,達到消除關節粘連、防止關節囊攣縮,改善關節活動度的作用,是防止關節僵硬的有力措施。
粉碎性關節內骨折,關節面不平整,容易引起創傷性關節炎,是影響關節功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早期主動和被動運動輔以中草藥熏洗能改善血液循環,減輕痛苦,磨造關節面和適應新的關節運動。對改善關節功能起到積極的作用。
[1]楊建勛.內固定治療肘關節復雜關節脫位12例.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10,18(8):692-694.
[2]李慶濤,徐東潭,徐光輝.臨床骨科康復治療學.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9: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