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秀敏 崔煒萍
(山東省平度市人民醫院,266700)
宮內妊娠合并宮外孕臨床極少見,不易診斷。近年來我院收治了2例,1例在人流后出現異位妊娠癥狀,1例為藥物流產后出現異位妊娠癥狀,均在剖腹手術后確診,現報道如下。
例1.33歲,G3P1,2年前曾因宮外孕行左側輸卵管切除術,患者10天前停經,50天時曾在本院查尿HCG(+),超聲顯示:“子宮增大,后位,宮腔內可見30 mm×25 mm的妊娠囊回聲,囊內可見胎芽,未見胎心搏動,考慮胚胎停育”。現停經60天,婦科檢查:子宮略小于停經月份 ,未再行B超復查,行人工流產術,手術吸出不新鮮有絨毛胚胎組織20 g,術后9天仍陰道流血,并感右下腹隱痛來診。婦科檢查:子宮略大于正常,右側附件區捫及包塊如鵝卵大小,質軟,觸痛,血β-HCG 2010 IU,血尿常規未見異常。B超探查示:右附件區混合性包塊79 mm×60 mm,提示宮外孕。剖腹探查確診為輸卵管壺腹部妊娠未破裂,行右側輸卵管切除術。
例2.36歲,因停經 41天,尿 HCG(+),B超確診為宮內妊娠,行米非司酮+米索前列醇藥物流產。服藥后3天見胚胎組織排出,約20 g,可見絨毛。胚胎組織排出后第13天仍有少許陰道流血,并不時伴有下腹部輕微疼痛,行縮宮、抗炎、止血治療后,效果不佳,于胚胎排出后17天,清出殘留組織約1 g。清宮術后9天,陰道流血未凈,感下腹脹痛。婦科檢查:子宮正常大小,宮頸舉痛,后穹隆飽滿,觸痛,右側附件區捫及鵝卵大包塊。B超提示右側附件區混合性包塊90 mm×70 mm,直腸陷窩積液30 ml,后穹隆穿刺抽出陳舊性不凝血約5 mm。血常規:WBC 13×109/L,RBC 3.09×1012/L,Hb 108 g/L;尿HCG(+)。剖腹探查確診為右輸卵管傘端妊娠陳舊性不全流產。
宮內宮外同時妊娠亦稱復合妊娠,發病率低,其方式為一次受孕分別位于宮內及輸卵管內,也可能是兩個月經周期先后受孕。誘發因素主要是輸卵管炎癥,臨床上往往滿足于宮內妊娠的診斷,而忽略了同時合并的異位妊娠,常在異位妊娠破裂或流產時被診斷。宮內妊娠行人流術或藥流后,病人若出現長時間的陰道不規則流血,不能簡單地認為是不全流產、子宮復舊不全或宮內感染,要認真檢查,詳細詢問病史及人流術后的各種反應,特別是復查血β-HCG及盆腔B超,注意追蹤觀察以免誤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