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建敏 鄧 軍
(山西省臨汾市中醫醫院,041000)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糖尿病致殘的常見并發癥之一。西醫學認為其發病機制主要是由于糖尿病所引起的微血管病變和代謝障礙導致血液流變學異常、血管活性因子改變、滋養神經的血管受損,終致神經損害而發生本病。臨床主要表現為肢體肌膚麻木、疼痛等感覺障礙。相當于中醫“消渴”、“血痹”范疇。《金匱要略》云:“血痹病從何得之?師曰:夫尊榮人,骨弱肌膚盛,重因疲勞、汗出,臥不時動搖,加被微風,遂得之。”
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國內著名醫家祝諶予教授提出糖尿病挾血瘀證,并率先應用降糖活血方治療糖尿病取得良效后,諸多醫家認識到糖尿病伴發瘀血貫穿糖尿病及其并發癥的全過程。如仝小林[1]認為,絡瘀、脈瘀是糖尿病并發癥的一條病機主線,這與現代醫學認為的糖尿病是以血管病變為核心的認識是一致的。高長玉、韓淑芬[2]等對DPN的患者進行中醫辨證及臨床分級研究時發現,單證出現率依次為氣虛證49.12%、火熱證38.59%、血瘀證 36.84%、陰虛證 27.19%、陽虛證14.91%、痰濕證8.77%、血虛證0.88%。有研究表明,氣虛患者中血瘀證的患病率最高[2]。吳兆利、于世家[3]認為血瘀既是糖尿病的病理產物,也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理基礎,認為糖尿病日久引起久病入絡,血行不暢,氣血不能通達四肢,肌肉筋脈失養,就會出現肢體麻木疼痛、拘急不適的血瘀證,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病變表現。糖尿病日久,氣虛不運,陰虛澀滯,陽虛寒凝,痰瘀膠著所致氣血不暢,脈絡痹阻是其病機所在。故治療上強調活血化瘀、祛瘀生新。
糖痛方組成:生黃芪、桂枝、當歸、白芍、川牛膝、紅花、川芎、生地黃、膽南星、天麻、雞血藤、銀花藤、生甘草。全方以黃芪益氣實衛;當歸養血和營;桂枝、白芍調和營衛,營衛周流不息,氣血自然流暢。現代藥理分析[4],生黃芪不僅能降低血糖,直接擴張外周血管,增加肢端血流量,改善微循環,并有降脂作用。川芎辛散溫通,既能活血,又能行氣,李時珍稱其為“血中氣藥”,善治血瘀氣滯病證。當歸有明顯的抗血栓形成作用。桂枝具有中樞性和周圍性擴血管作用,使血液流向體表。白芍有顯著的鎮靜、鎮痛作用。生地黃滋補腎中真陰以治其本。川牛膝補肝腎,強筋骨,活血通經,滋補肝腎之陰血。紅花、牛膝、川芎有改善微循環作用,還可增加下肢血流量,使毛細血管開放增加,改善血流變,緩解微循環障礙等作用。加天麻、膽南星解痰瘀之膠著;加雞血藤、銀花藤一溫一寒,通經活絡;加生甘草調和諸藥。全方陰陽兼顧,寒熱并用,氣血同調,補虛而不忘活血,養陰而不忘溫陽,祛瘀而不忘逐痰,使氣血得暢,脈絡得通,肢體肌膚麻木、疼痛得減。
在臨床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過程中,使用糖痛方屢屢獲效,體會如下:
1.本經求源,勿忘氣血:氣血是構成人體和維持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動力源泉,氣血運行于全身,周流不息,外而充養皮肉筋骨,內而灌溉五臟六腑,氣血與人體的一切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密切相關,故《本草衍義》指出:“夫人之生氣血為本,人之病未有不傷其氣血者”。如消渴燥熱,燥為火熱之屬,最易傷氣,所謂“壯火食氣”。又如《證治要訣?三消》曰:“三消得之氣之實,血之虛,久久不治,氣盡虛,則無能為力矣。”人的生命本身就是一腔氣血,血是內在的,物質的,屬陰;氣是外在的,功能的,屬陽。生理上血載氣行,氣推血動,氣血正常運行,營養人體四肢百骸;病理時,氣血不調,或氣虛血瘀,氣滯血瘀,或氣血兩虛,而百病由生[5]。而糖痛方中的生黃芪為補氣之要藥,補氣力強,氣足則血旺,血旺則運行有力,諸瘀可祛。
2.補虛顧實,化瘀通絡: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主要是由于糖尿病久治不愈,使正氣日衰,脈絡空虛,正虛邪湊,外邪乘虛入中經絡,脈絡痹阻而引起。脈絡瘀阻是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基本病機。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或因燥熱熾盛,耗氣傷陰,使血行無力,脈絡滯澀;或因陰損及陽,陰陽失于調和,脈絡失于溫煦,寒凝血瘀;或因痰濁內生,痰瘀互結,膠著一處,留于經隧脈絡,阻遏氣血流通,使絡阻血瘀,血脈失和,導致肢體麻木、疼痛等癥的產生。消渴無論陰虛燥熱,氣陰兩虛,亦或陰陽兩虛皆兼血瘀。而瘀血作為致病因素,又會加重臟腑的虛衰,導致精微不布,四肢末節首先受累,而發麻木、疼痛。而糖痛方中的黃芪、生地黃重在補虛通絡;桂枝重在溫經通絡;紅花、牛膝、川芎重在活血通絡;天麻、膽南星重在化痰解瘀而通絡。臨床上對于血糖控制尚且達標,而癥狀明顯的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患者,在知悉患者氣血、陰陽、寒熱、虛實,應中醫辨證施治,務求補虛顧實、化瘀通絡的基礎上靈活選擇藥物,在改善癥狀、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方面可獲效。
足浴療法是我國傳統治療方法之一,它能調理氣血,疏通經絡,從而起到祛病健身作用。其特點為藥物直接作用于局部皮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神經傳導,迅速緩解癥狀尤其是四肢麻木及疼痛,大多在用藥1周內緩解或消失,見效快,療效高。糖痛方根據中醫內病外治之原理,利用中藥開泄之性,借助藥液熱力,通過皮膚的吸收,經脈的傳導,激發調節經絡及臟腑功能,疏通氣血,糾正陰陽的偏盛偏衰,從而達到化瘀導滯、祛除病邪、補益正氣的目的[6]。
總之,運用益氣養陰、活血通絡的糖痛方內服外洗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既可擴張外周血管,改善微循環,糾正神經組織缺血缺氧,同時也可改善周圍神經傳導,是一項安全、有效的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仝小林,段軍.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中醫治療原則.中國全科醫學,2003,6(9):703-704.
[2]高長玉,韓淑芬,段偉松,等.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中醫證候分布.中醫雜志,2008,49(2):153-156.
[3]吳兆利,于世家.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從血瘀論治.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02,8(3):71-72.
[4]陰健.中藥現代研究與臨床應用.北京:中醫古籍出版社,1995:74.
[5]宋福印.氣血脈形辨證理論與臨床.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3.
[6]趙彩霞.足浴療法治療糖尿病周圍血管神經病變74例臨床觀察.河北中醫藥學報,2001,16(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