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 顏德馨
慢性腎炎慎過六關
國醫大師 顏德馨
顏德馨先生是一位中醫功底深厚的醫家,其在豐富的臨床實踐經驗基礎上,創立自己獨到見地的學術思想,倡導“久病必有瘀”、“怪病必有瘀”之說,提出“衡法”新治則,開辟治療新途徑,頗受學術界所重視和推崇。
慢性腎炎為常見多發病。目前西醫尚無特殊療法,求治于中醫者甚眾。然緣于本病病程延綿,證候復雜而易反復,治療頗為棘手。治療本病應根據所處的不同階段,解決好水腫、蛋白尿、血尿、貧血、高血壓及晚期出現的尿毒癥六關。
腫本乎水,經曰三陰結謂之水,即所謂“其標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腎”。腎中真陽之氣得溫而上升,脾之斡旋,肺之治節皆能復其職司,故主張溫腎治水,宜峻宜猛,否則難以收功。藥如附、桂、巴戟、干姜、椒目、茴香,不必因其大熱而畏懼,但宜中病即止,水腫大勢已卻,即當減量或停用。臨床常用溫陽逐水飲:鹿角片9 g,肉桂3 g,巴戟天9 g,附子4.5 g,黃芪24 g,杜仲、豬苓、商陸、黑白丑各9 g,澤瀉15 g,椒目2.4 g,茯苓15 g。本方桂附同用,能守能走,其守者,下元則暖而腎氣方充;其走者,經絡淹瘀一并沖決,兩物性體相補相助,大有還復真火,啟發神機之功,屢用屢驗。
消除蛋白尿乃治慢性腎炎一大難題,諸賢多責腎封失職,精氣外泄,從固腎澀精論治,雖有效者,然不效者亦多。因腎炎蛋白尿往往伴有許多細胞沉渣,此乃清濁不分,片面強調固澀反使沉瘀膠結,濁氣不能外泄 ,精氣反而滲漏。故治蛋白,重在氣化,氣化而愈者,愈出自然。尤其是肺主一身之氣而行治節,肺氣通調則氣化有自,故用宣肺法控制蛋白尿,別出心裁。常用疏風湯:生紫菀、浮萍各9 g,蟬衣6 g,荊芥、防風、芫荽子、西河柳各9 g,薄荷4.5 g,米仁根30 g。水煎服,每日2次,用于頑固性蛋白尿,近期療效殊佳。另用龍蜂方:龍葵30 g,蜂房9 g,蛇莓、蜀羊泉各30 g,以祛邪化瘀,撥亂反正可增強療效。
論血尿成因,多緣熱蓄腎與膀胱,迫血妄行。然熱有虛實之分,實熱起病甚急,緣于外邪入侵,《諸病源候論》謂“風邪入于少陰則尿血”。臨床表現肉眼血尿或鏡檢紅細胞滿視野,見于慢性腎炎急性發作期,當從清熱涼血,小薊飲子加減,能建殊功。虛熱病程較長,君相之火下移小腸,灼傷血絡,古賢多取育坎藏之真陰,我則每從清離宮之元陽立法。因心主血,君火一動,相火隨之,損傷脈絡,血遂妄行,欲止其血,必平其亢,故用清心之方捷于補陰。常用琥珀散:琥珀粉3 g,珍珠粉、朱砂末各15 g,甘草粉3 g和勻,每取9 g,用整木通去粗皮10 g,先煎湯調服。然應強調腎炎浮腫伴有血尿,不宜概用止澀之品。《醫學心悟》云:“凡治尿血不可輕用止澀藥。”因止澀太過,瘀阻腎絡可導致尿閉危證,故浮腫而伴血尿,既要止血又要利水,小薊、蒲黃、白茅根、三七等既能涼血止血,又能活血利水,故治腎炎血尿頗為適宜。
腎炎導致貧血,原因頗多,每至于此,諸癥蜂起,治療往往顧此失彼。葉天士謂:“上下交損,當治中焦。”脾是貧血轉歸之關鍵,脾的健復,對改善各方機能均為有益,因“脾統四臟”,一榮俱榮,一衰俱衰,臨床每見脾氣一敗,江河日下,元氣漸離,故常從補氣益脾入手,用山藥、黃芪、生曬參、生甘草、首烏、胎盤等份研末,每服1.5 g,日服2~3次,用大棗、鹿銜草煎湯過口,療效更佳。
慢性腎炎出現高血壓,病之本在于陰陽失調,其標為痰濁內阻。當以滋陰補陽并進,木得陰陽兩氣之助,能遂條達暢茂之性,故自擬加減二仙湯:仙茅、仙靈脾、赤芍、丹皮、黃柏、知母各9 g,生地15 g,川芎4.5 g,澤瀉9 g。上盛加望江南、石楠葉各9 g,常能取效。
腎炎晚期,每致尿閉,嘔吐并見,此乃尿毒內閉,關格重癥。
(1)升清降濁,降中有化:關格證,嘔惡頻作,湯藥難進,故解決嘔吐,實乃關鍵。常用小半夏加茯苓湯和胃降逆,升清降濁。半夏生用,以加強止嘔泄濁之力,常先煎入藥,用量達30 g,未見副作用。
(2)濕熱兼治,清化濁邪:濕濁之邪最易化熱,當用黃連溫膽湯以化濕清熱,和胃泄濁,只要掌握時機,常能應手。
(3)通腸下泄,邪去正安:用生軍、六月雪各30 g煎成100~150 m l以保留灌腸,每日1次,起到相當于結腸透析作用。
(4)標本同治,補中寓瀉:在附桂八味丸基礎上加生軍、六月雪、黑大豆等品以補腎泄濁,大黃乃降濁要藥,促使尿毒從大便而去,亦寓通后竅以利前陰之意。
(5)溫補腎陽,陰中求陽:用金匱腎氣丸加減以溫補腎陽而助氣化。
(6)活血化瘀,血水同求:《金匱》有“水病及血”之明訓,前賢亦有血水同源之論,關格一證,常由水病久治不愈,臨床常見唇萎舌青,口燥漱水不欲咽,肌膚甲錯等瘀血表現,故可酌加澤蘭葉、益母草之屬以化血利水,或加水紅花子、水蛭研粉吞服,皆有驗。
(選自《中國百年百名中醫臨床家叢書·國醫大師卷》之《顏德馨》)
單方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