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 偉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醫院,272057)
芒針治療下肢栓塞性靜脈炎30例
孟 偉
(山東省濟寧市任城區長溝醫院,272057)
血栓性靜脈炎是以靜脈內膜損害為主要因素所致的一種靜脈血管疾病。筆者近年來采用芒針治療下肢栓塞性靜脈炎30例,同時設常規針刺對照組30例,進行對比觀察,現報道如下。
本組60例均為門診患者,均符合《新編診療常規》[1]中四肢血栓性靜脈炎診斷標準,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30例,男11例,女19例;年齡最小28歲,最大72歲。發生部位:左下肢26例,右下肢4例。發生原因;男性因靜脈注射3例,外傷后引發2例,不明原因6例;女性因產后4例,子宮切除術后6例,靜脈注射2例,不明原因7例。對照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齡最小25歲,最大76歲;發生部位:左下肢28例,右下肢2例。發生原因:男性因靜脈注射4例,外傷后引發2例,不明原因6例。女性因產后5例,子宮切除術后7例,靜脈注射3例,不明原因3例。
治療組:患者取仰臥位,局部皮膚常規消毒后,取0.35 mm×200mm芒針,左手固定穴位,右手持針緩緩捻轉進針,分別由足三里向承筋穴方向透刺;由條口向承山穴方向透刺;由陽陵泉向陰陵泉方向透刺;由懸鐘向三陰交方向透刺。每次針刺時以小幅度高頻率捻轉瀉法,局部均要有酸脹感,或向上擴散,或麻電感向下擴散。留針30 min。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2天。
對照組:取足三里、承筋、條口、承山、陽陵泉、陰陵泉、懸鐘、三陰交穴,常規針刺得氣后,留針30m in,期間行針3~4次。每日治療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之間休息2天。
療效標準[2]:臨床治愈:下肢水腫明顯消失,周徑差(患側周徑較健側)<2 cm;站立行走1000m后無明顯腫脹疼痛;皮下硬結較軟或消失;色素沉著轉淺或膚色正常。顯效:下肢水腫明顯減輕,周徑差<2 cm;站立行走1000m后腫脹疼痛比治療前好轉。有效:下肢水腫減輕,周徑差稍減少;站立行走500m后腫脹疼痛比治療前好轉。無效:治療后癥狀、體征無改善或加重。
治療結果:經治療4~6個療程后進行統計。治療組30例,臨床治愈21例,顯效4例,有效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0.0%;對照組30例,臨床治愈15例,顯效3例,有效4例,無效8例,總有效率73.3%。治療組總有效率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提示治療組總有效率優于對照組。
下肢栓塞性靜脈炎多是炎癥或手術創傷后使血液中的有形物質積聚、停滯,沉積于血管內形成血栓[3]。中醫認為,本病屬“脈痹”、“血瘀證”范疇。《備急千金要方》注:“氣血瘀滯而痛,脈道阻塞則腫,久瘀而生熱。”《素問·痹論》曰:“痹在脈者,血凝而不流。”其病因多由濕熱蘊結、寒濕凝滯、外傷等因素導致氣血運行不暢,血滯脈中。氣虛則血滯,瘀血阻絡,營血回流障礙,聚而為濕,濕郁久下熱,濕熱下注而發諸癥。活血通絡、散瘀化結乃為治療之關鍵。因下肢栓塞性靜脈炎多發生在小腿深部的靜脈血管,所以常規針刺法其力量遠不及。筆者近幾年從臨床觀察發現,運用芒針透刺治療深部組織、深部器官的疾患是其他針刺療法不能代替的。通過芒針透刺治療本病正是針對病機使兩經脈(或兩條以上經脈)及深部組織絡脈的氣血得以溝通協調,達到活血通絡、散瘀化結、瀉熱散滯的功效,故對下肢栓塞性靜脈炎能收到滿意效果。
[1]張學庸.新編診療常規.北京:金盾出版社,1990:253.
[2]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周圍血管病專業委員會.周圍血管病診斷及療效標準.臨床薈萃,1990(增刊):29-31.
[3]賀普仁.針灸三通法臨床應用.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 2002:238.
2010-09-13)
單方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