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昌宏
(山東省蒙陰中醫院,276200)
三陰交穴臨床應用舉隅
吳昌宏
(山東省蒙陰中醫院,276200)
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能調節足三陰經循行部位及肝、脾、腎氣血陰陽失調。其主病比較繁多,其中以《針灸甲乙經》及《針灸大成》收錄較全,《針灸甲乙經》載其能治足下熱,脛痛不能久立,濕痹不能行,驚不得眠,五臟游氣。《針灸大成》載其能治脾胃虛弱,心腹脹滿,不思飲食,脾痛身重,四肢不舉,腹脹腸鳴,溏瀉,食不化,痃癖,腹寒,膝內廉痛,小便不利,足痿不能行,疝氣,小便遺,陰虛,食后吐水,夢遺失精,霍亂,手足厥冷,呵欠,頰車蹉開,張口不合,男子陰莖痛,元臟發動,臍下痛不可忍,小兒客忤,婦人臨經行房,羸瘦,癥瘕,漏血不止,月水不止,妊娠胎動,橫生,產后惡漏不行,去血過多,血崩暈,不省人事,如經脈閉塞不通,瀉之立通,經氣虛耗不行者,補之,經脈益盛則通。筆者臨證應用此穴治病,效果較好,舉例如下,供同仁參考。
患者,女。因家務瑣事與家人拌嘴生悶氣,咽中如物吐之不出,咽之不下。檢查無陽性體征,診為梅核氣。曾服中藥及成藥皆無效,求助于針灸科。刺其雙側三陰交,令得氣后,小幅度捻轉震顫半分鐘后,咽中異物、胸中憋悶隨之消失,隨訪1年未見復發。此病例癥結在喉,三陰交為足三陰之會,經脈循行于喉,具有利咽喉之功,故針之而有奇特之效。
患者,女,48歲。兩年來右側常刀割樣疼痛,診為三叉神經痛。一經發作痛不可忍,脈弦,舌黯,苔黃膩,張口伸舌時疼痛加劇。辨證為濕熱之邪上攻面部所致。局部常規取穴,痛止,半小時后復發,遂針其右側三陰交,行提插瀉法30s后,直感右側面部發涼,疼痛消失。面頰為足厥陰循行部位,痛在面部筋肉,筋為肝,脾主肌肉,而三陰交為肝脾經交會穴,兼治肝脾,刺之遂效。
患者,女,42歲。因家務事致情志抑郁,復又食油膩食物,即感右脅下疼痛難忍,診為急性胰腺炎。針其右側三陰交,行提插手法半分鐘,又配右側陽陵泉行快速捻轉半分鐘,遂感疼痛減輕,1 min后疼痛消失。脅下為少陰經循行處,足少陽與足厥陰為表里經,三陰交為足厥陰肝經交會穴,陽陵泉為少陽膽經穴位,兩穴同用起到疏肝利膽、通經活絡作用,故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
患者,女,35歲。多年來白帶增多,偶呈米水樣,無味,診其苔白膩,脈濡。診為帶下病。針其雙側三陰交,使其針感上傳會陰部,后穴位艾灸20 m in,行上治療術5次后問其效果,答曰,白帶減少。1個療程后,白帶轉正常。此病例系脾虛腎虛所致。三陰交為肝脾腎經交會穴,故主脾虛腎虛之癥。有人稱三陰交為婦科三大寶之一,可見其在婦科病治療中舉足輕重的地位。
患者,女,65歲。自述情志郁悶,夜不能眠,精神科診為郁證。見其心煩,舌苔紅,脈細數,診為心腎不交之不寐。正值午后,針其三陰交(雙)、神門(雙),均小幅度捻轉半分鐘,百會(臨睡前灸15 m in),3次后睡眠達4~5 h,1周后睡眠達7 h以上。三陰交滋陰潛陽以固陰,神門補之安神定志,灸百會通腦寧神。三穴合用使神歸守舍,心神得安,失眠自會得愈。
患者,男,50歲,2003年7月12日診。訴1個月來視物不清,眼瞼浮腫,兩眼如生云翳,喜閉目而臥,常覺疲乏,脈沉細,舌淡無苔,診為氣血虛不養目。治以補虛明目,三陰交施以溫針,經治1周后,恢復正常。胞目屬脾,黑晶屬肝,瞳子屬腎,三陰交可扶三經之虛,溫補三陰,氣血旺盛,升降恢復正常,目得其養,故病愈。
三陰交主病范圍廣泛,根據循經理論,不僅治療本經病癥,還能治療表里經、同名經的病癥,臨病認真辨證論治,細心觀察體會,可收較好療效。
201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