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士剛
(山東省冠縣人民醫院,252500)
神闕灸加針刺TDP照射治療慢性附件炎30例
宋士剛
(山東省冠縣人民醫院,252500)
慢性附件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筆者近幾年利用神闕灸加針刺治療者與TDP照射加針刺治療者比較,效果差異顯著,報道如下。
本組共50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其中觀察組30例,年齡20~42歲;病程0.5~6年。對照組20例,年齡21~38歲;病程1~6年。診斷標準:①小腹隱痛或墜脹,腰骶部酸痛,白帶多,月經失調,痛經及不孕等。②查體時一側或雙側附件有壓痛和增厚,子宮常后傾且活動度差。③B超提示附件炎。
觀察組:主穴取神闕、中極、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神闕穴用隔姜灸法:取厚0.4cm的鮮姜1片,用針扎許多細孔,平放在神闕穴上,上面放直徑1.5cm、高1.8cm的艾炷點燃灸之,當患者感到灼熱時,即另換一壯,每日1次,每次一般灸3壯,每壯6~7min,10次為1個療程。隨癥取穴:腰骶酸痛加腎俞、次髎;月經過多加隱白等。針刺取3~5個穴,交替使用,常規消毒取1.5~2寸毫針直刺,針刺得氣后,用平補平瀉手法,留針30min,每日1次,10次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5日。
對照組:針刺取穴及手法同觀察組,在留針的同時,小腹肚臍部用TDP治療儀(重慶新峰醫療器械有限公司生產的CQ-23型)照射。
以上兩組治療3個療程后進行療效評定,并復查B超。
療效標準:痊愈:臨床癥狀消失,婦科內診示子宮活動正常,周圍組織無包塊、無壓痛。B超示附件正常;有效:癥狀減輕,婦科內診示子宮較前活動好,周圍組織較前柔軟,時有壓痛,B超示附件炎癥有吸收;無效:癥狀無改變或加重,婦科內診子宮活動度差,周圍組織有包塊、壓痛,B超示附件炎或有腫塊或積液。
兩組療效比較:觀察組30例,痊愈18例,有效12例,無效0例,總有效率100%;對照組20例,痊愈6例,有效13例,無效1例,總有效率95%。兩組治愈率比較,經統計學處理,差異有顯著性意義(P<0.05)。說明神闕灸加針刺的病人治愈率明顯高于TDP照射加針刺治療的病人。
慢性附件炎是指女性內生殖器官,包括子宮、輸卵管、卵巢及其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腹膜等處發生感染時的炎癥總稱。多由月經期、流產后、產褥期女性生殖系統的生理防御功能減弱而引起的炎癥,失治或誤治遷延日久引起下腹及腰骶部酸痛、月經不調甚至不孕等一系列臨床癥狀。筆者臨床上受神闕穴藥物貼敷治療痛經的啟發,體會到臍部神闕穴位居腹部正中線,屬任脈經穴,與任、沖、督、帶四脈相通,與婦女的經、帶、胎、產息息相關。臨床用神闕穴隔姜灸法能溫通十二經脈氣血、調理任、沖、督、帶四條經脈的正常功能活動。作用直接、力專效宏。慢性附件炎中醫病機是肝郁、痰濕、瘀血、寒凝,與肝、脾、腎、沖、任、帶脈有關。中極為任脈之經穴,可溫補下焦之元氣。《素問·舉痛論》說:“寒氣客于沖脈,沖脈起于關元。”故取關元調沖任、理胞宮、去寒凝。三陰交為足三陰經之交會穴,可疏肝理氣、活血健脾補腎。足三里調脾胃、祛痰濕。諸穴配伍,具有疏肝健脾化濕、活血理氣止痛、調理沖任的作用。神闕灸加針刺治療慢性附件炎方法簡單、療效確切,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201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