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曉麗 李 琳 付張錦明
(河北省秦皇島市中醫院,066000)
祛風止癢丸聯合放血拔罐治療濕疹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3例
(河北省秦皇島市中醫院,066000)
濕疹是由多種內外因素引起的淺層真皮及表皮炎癥。其病因復雜,一般認為與變態反應有一定關系。有報道部分濕疹的發生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1],幽門螺桿菌作為過敏原常使病情遷延難愈。筆者運用口服祛風止癢丸(我院制劑室生產,主要成分為:荊芥、防風、赤芍、牡丹皮、刺蒺藜、玄參、白鮮皮、牛膝、土茯苓、烏梢蛇等)聯合放血拔罐治療,取得良好效果,擇取3例典型病例報道如下。
例1.患者,男性,59歲,2009年10月16日初診。主因周身反復起疹5年,加重20余天就診。癥見:周身散在大面積紅斑丘疹伴瘙癢,偶心慌,飲食后胃痛,納寐可,二便調。查:各系統查體未見異常。血常規:WBC 9.4×109/L,GR(中性粒細胞)81.3%,查CRP(C反應蛋白)33mg/L。周身散在大面積暗紅色斑伴綠豆至黃豆大小暗紅色丘疹,部分皮損粗糙肥厚,皮損以上身為主,舌尖紅,苔黃膩,脈弦滑。因懷疑患者患有慢性胃炎,予胃鏡檢查。結果回報:隆起糜爛性胃炎,H p(+)。診為濕瘡,辨為濕熱蘊膚型。中藥以清熱涼血、祛濕止癢為法。予祛風止癢丸每次 6 g,每日2次口服。同時予皮損部位及背部膀胱經點刺放血拔罐治療。常規消毒濕疹皮損部位,用三棱針從皮損中心逐漸向外圍迅速點刺數下,至皮損最外邊界,以微出血為度。肌肉豐厚處、較平坦部位在點刺后迅速拔以火罐,火罐均選用口徑為5 cm的玻璃火罐。瘦削、骨骼、關節部位僅施以點刺手法。病變局部操作結束后,囑患者俯臥位,以三棱針點刺大椎及雙側肺俞、膈俞、脾俞,每穴點刺數下,以微出血為度,然后拔罐,留罐時間10 m in,隔日1次。
10日后,患者皮疹有所好轉,皮損面積較治療前略有縮小且均干癟,飲食后胃脘疼痛減輕,復查C14呼氣試驗H p(+)。繼原方案15日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瘙癢感明顯減輕,查C14呼氣試驗H p(-)。繼續治療10日后,僅見腹部少許淡紅斑,輕度瘙癢,予膚痔清軟膏(貴州綠太陽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Z20025745)外用于患處,日 2次,同時停用放血拔罐,繼續口服祛風止癢丸,7日后皮損處僅見輕度褐色色素沉著。3個月后隨訪,患者病情穩定,未見明顯新發皮損。
例2.患者,男性,47歲,2010年7月10日初診。主因周身反復起疹伴瘙癢4年,加重半個月就診。癥見:周身大面積紅斑、流水,瘙癢明顯,時有胃脘部不適,納尚可,寐差,小便黃,大便溏。患者訴慢性胃炎病史10余年,一直間斷治療。查:周身散在大面積紅色斑丘疹,軀干四肢均受累,皮損對稱分布,局部破潰流水,可見明顯抓痕。血常規示:EO(嗜酸性粒細胞)>0.1× 109/L,C14呼氣試驗示Hp(+),舌暗紅,苔黃膩,脈滑數。診為浸淫瘡,濕熱內蘊之證。予祛風止癢丸6 g,每日2次,口服。同時予點刺放血拔罐治療。因患者四肢皮損部分伴有流水,故僅以三棱針點刺大椎及雙側肺俞、膈俞、脾俞,每穴點刺數下,以微出血為度,然后拔罐,留罐時間10 min,每日1次。
7日后,患者皮疹全部干癟結痂,未見流水。前方案繼續治療10天后,皮損明顯消退,面積縮小至治療前30%左右,軀干部位皮損已基本消退,四肢皮損略重,伴輕度瘙癢,飲食后已無胃脘部不適,復查C14呼氣試驗Hp(-)。原方繼續治療10日后,皮疹基本消退,可見四肢、腹部色素沉著,輕微瘙癢。患者未再復診。
例3.患者,男性,51歲,2010年8月29日初診。主因周身反復起疹7年,加重1個月就診。詳詢病史,患者訴慢性胃炎病史近10年,平素飲食清淡,很少食用油膩肉食,但喜飲酒。癥見:周身大面積暗紅斑,瘙癢明顯,時有胃脘部不適,寐可,納不佳,二便尚調。查體:周身大面積暗紅斑伴抓痕、結痂,皮損主要分布于雙肩、背部、腹部、雙側大腿伸側,舌尖紅,苔薄白,脈滑。血常規:WBC 10.5×109/L,GR 76.3%,C14呼氣試驗Hp (+)。診為濕瘡,辨為濕熱內蘊之證。予祛風止癢丸每次6 g,每日2次口服。同時予皮損部位及背部膀胱經點刺放血拔罐治療,隔日1次。
10日后,患者皮疹有所好轉,皮損面積縮小至治療前70%左右,顏色亦有所變淺,瘙癢仍重,飲食后胃脘疼痛減輕,復查C14呼氣試驗H p(+)。繼原方案10日后,皮疹大部分消退,瘙癢感明顯減輕,查C14呼氣試驗H p(+)。繼續治療9日后,僅見背部少許淡紅斑,輕度瘙癢,余部位僅見褐色色素沉著,C14呼氣試驗H p(-)。患者因出差未再繼續治療。2010年11月2日電話隨訪,患者病情穩定,背部皮損亦已消退,其他部位未見新發皮損。
討論
濕疹是一種過敏性炎癥性皮膚病,其病因復雜,外在因素如物理、化學刺激,內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統疾病、精神緊張、感染病灶、內分泌功能失調等,均能產生或加重濕疹的病情[2]。有研究表明,多種皮膚病的發生與H p感染有關[3]。本病中醫稱為“濕瘡”、“浸淫瘡”等。病因由稟賦不耐,飲食失節,嗜酒或過食辛辣刺激葷腥動風之品,傷及脾胃,脾失健運,濕熱內生,又兼外受風邪,內外兩邪相搏,風濕熱邪浸淫肌膚所致。急性者以濕熱為主;亞急性者多與脾虛濕戀有關,慢性者則多病久耗傷陰血,血虛生風生燥,及致肌膚甲錯。幽門螺桿菌感染中醫證型亦可為濕熱致病。筆者以異病同治的原則,取以上3位患者為例。以上患者均為頑固型濕疹多年,常反復發作,且發作時均伴有胃脘部不適,考慮濕疹與幽門螺桿菌感染有關,且均為濕熱內蘊之證,故予祛風止癢丸口服以清熱解毒,除濕止癢。方中苦參、白鮮皮清熱燥濕止癢;荊芥、防風、刺蒺藜祛風止癢;烏梢蛇祛風活絡;玄參清熱解毒養陰;牡丹皮、赤芍清熱涼血活血;桑白皮、牛膝、土茯苓引經,利尿,引血下行,以降上炎之火;甘草調和諸藥。放血療法為用三棱針刺破穴位,放出少量血液,以達到通經活絡、開竅泄熱、調和氣血、消腫止痛等作用,古人稱之為“刺血絡”或“刺絡”。拔罐是利用火罐的真空作用,產生動脈性充血,使小動脈和毛細血管擴張,局部血液含量增多,并運走淤積的代謝產物,以活血化瘀。本病取穴大椎及雙側肺俞、膈俞、脾俞等穴位,大椎為“諸陽之會”,可泄實熱,背腧穴為五臟六腑之經氣輸注于背部的特殊穴位,取穴肺、心、膈俞可泄肺心及上焦之火,調節臟腑功能,并拔以火罐,共奏瀉火解毒、通陽理氣、宣肺止癢、活血化瘀、調和脾胃之功。此為治其本、整體調節之法[4]。口服祛風止癢丸聯合放血拔罐可使濕熱清利,潤燥止癢。濕熱已祛則諸癥皆愈,故復查H p(-)。
[1]趙辨.臨床皮膚病學.第3版.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1:604-607.
[2]何能清,彭學標.幾種皮膚病與幽門螺旋菌相關性的初探.嶺南皮膚性病科雜志,2002,9(4):261.
[3]周南進,謝勇.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皮膚系統疾病的關系.國外醫學·皮膚性病學分冊,2002,28(6):359-361.
[4]姚軍,李乃芳.三棱針點刺合刺絡拔罐治療急性濕疹臨床觀察.中國針灸,2007,27(6):424-425.
2010-0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