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榮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25009)
內服外用中藥治療帶狀皰疹
張新榮
(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225009)
帶狀皰疹中醫稱“纏腰火丹”、“蛇串瘡”。西醫治療多用抗病毒藥,如阿昔洛韋、泛昔洛韋等。中醫傳統辨證多謂“肝膽濕熱”,倡用龍膽瀉肝湯治之。筆者遵循中醫教科書,從俗首先使用龍膽瀉肝湯,但幾無療效,有時反而使病情加重,苦惱不已。后偶讀當代已故中醫名家劉紹奇著《臨證發微》,里面有兩則治療帶狀皰疹病案,作者用“瓜蔞散”加味治之,效出意外。筆者又參閱其他醫家外治之治,自擬六一冰朱散外涂,內服瓜蔞散、犀角(水牛角代之)地黃湯、一貫煎化裁合方,效果較好。一般不留神經后遺痛。
外用藥方:冰片60g,朱砂10g。兩者混勻,研細,用時取適量用麻油調成稀糊狀備用。
先用三棱針火燒后刺破水皰,用消毒棉球吸收流出的皰液,再用雙氧水清洗2遍,然后把藥糊涂于皮損處,用醫用消毒紗布包扎,每日一換,換藥操作同上。
內服方:瓜蔞仁50g(搗),瓜蔞殼20g,紅花10g (藏紅花更佳),生甘草10g,水牛角絲30~50g(病輕者用30g,病重者用50g),牡丹皮10g,赤芍25g,生地黃50g,北沙參30g,刺蒺藜15g,白僵蠶10g,野菊花15g,貫眾10g。
傳統中醫認為,帶狀皰疹多為情志內傷,肝經氣郁,肝膽火盛及脾濕郁久,濕熱內蘊,外感毒邪而發病。既為“火”體,一般都表現為陽熱實證,所以辛香耗氣、辛熱助火之方無異火上澆油,而行氣活血止痛之方亦與病機不合。其實帶狀皰疹的病機是郁火日久,肝氣躁急,不得發越。而瓜蔞散主治完全與之相合。瓜蔞散載于清名醫程國彭所著《醫學心悟》一書,原文是瓜蔞散治肝氣躁急而肋痛或生水皰。其對此方的詮釋為“按郁火日久,肝氣躁急,不得發越,故皮膚起皰,轉為脹痛。經云:損其肝者緩其中。瓜蔞為物,甘緩而潤,于郁不逆,又如油洗物,滑而不滯,此其所以奏功也”。清醫家王學權在其《重慶堂隨筆》一書中注:“瓜蔞實,潤燥開結,蕩熱滌痰,夫人知之;而不知其舒肝郁,潤肝燥,平肝逆,緩肝急之功有獨擅也。”
外用方中冰片辛、苦、微寒,清熱消腫止痛、防腐生肌;朱砂甘、微寒,清熱解毒,拔毒化腐;麻油甘、涼,解毒,生肌。三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祛腐生肌之功效。
內服方由犀角(水牛角絲代)地黃湯、一貫煎、瓜蔞散三方化裁而成。方中犀角地黃湯清熱解毒、涼血散瘀;一貫煎滋養肝陰、疏肝理氣;瓜蔞散治肝氣躁急而脅痛或發水皰。諸藥合用,疏肝活血養肝陰,通絡止痛。使患者疼痛及后遺神經痛明顯消失或減輕,明顯縮短了病程。
2010-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