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國鳳 孫愛玲 李慧芳
1.山東省青州市東夏中心衛生院,262500
2.山東省青州市黃樓衛生院
3.山東省青州榮軍醫院
中西醫結合治療糖尿病足
呂國鳳1孫愛玲2李慧芳3
1.山東省青州市東夏中心衛生院,262500
2.山東省青州市黃樓衛生院
3.山東省青州榮軍醫院
我院于2006~2009年共收治糖尿病足患者32例,采取中西醫結合治療,療效滿意,現報道如下。
32例中男20例,女12例;1型糖尿病1例,成人晚發1型糖尿病4例,2型糖尿病27例;年齡31~82歲,平均62.8歲。60歲以上20例;糖尿病病程2~25年,平均10年。誘發因素:糖尿病水皰破潰16例,熱水理療、暖水袋燙傷6例,修剪趾甲或其他外傷2例,腳癬感染3例,干裂2例,被鞋子磨破3例。
臨床類型及合并癥:臨床類型參照1985年10月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會第一屆糖尿病足的檢查方法及診斷標準。濕性壞疽16例,干性壞疽10例,混合性壞疽6例,單側壞疽18例,雙足同時或先后發生壞疽12例,并發骨髓炎2例,合并神經病變30例,視網膜病變15例,糖尿病性腎病10例,冠心病12例,腦梗死10例,肺結核2例,發生酮癥酸中毒3例,高滲性昏迷1例。
實驗室檢查:血糖8.6~28.8mmol/L,平均15.53± 7.8 mmol/L。病原學檢查:金黃色葡萄球菌14例,大腸桿菌5例,溶血性鏈球菌8例,變型桿菌1例,綠膿桿菌1例,兩種以上細菌混合感染3例。
全身治療:(1)嚴格控制血糖,停止一切口服降糖藥,改用適宜的胰島素,使用對細菌敏感的抗生素,靜點丹參注射液及654-2 20m g,給予阿司匹林口服,維生素B族肌注,15天為1個療程。(2)中醫治療分三型:①脈絡寒凝型:患肢發涼麻木,間歇性跛行,夜間下肢疼痛加重,舌淡暗,脈沉細。治宜溫經通絡,益氣活血。用黃芪桂枝五物湯加牛膝、雞血藤。②脈絡瘀熱型:患部皮膚紫黑潰破,膿水惡臭,腐肉不鮮,疼痛難忍,夜間痛甚,腐潰范圍深至筋骨,伴發熱口渴,舌紅苔膩,脈滑數。治宜清熱解毒,活血止痛。用四妙勇安湯加元參、紫草、車前子。③氣血虧虛型:創口久不愈合,肉芽灰淡暗紅,膿液清稀,形體消瘦乏力,脈沉細。治宜益氣養血。用補陽還五湯加太子參、鹿角膠。
局部治療:0.9%生理鹽水沖洗。如有紅腫,可用魚石子外敷,促進血液循環消腫。如有膿腫,可用油紗條引流,慶大霉素引流。用剪子除去壞死組織,在換藥過程中,按摩局部,促進血液循環,促進新生肉芽組織。用胰島素8 U、慶大霉素8萬U、654-2 10 mg混合外敷。該外敷液可降低局部組織的高血糖,改善微循環,控制局部感染,有利于新肉芽組織形成。住院前10天每天換藥1次,以后每2~3天換藥1次。
療程15~45天,平均20天。臨床治愈(肢端壞疽潰瘍面基本長平愈合,紅腫消退,進入穩定期)24例,好轉(臨床癥狀有所減輕)5例,截趾1例,2例因全身衰竭自行出院終止治療。
糖尿病足多見于年齡大、病程長和病情控制不滿意、有多種糖尿病慢性并發癥的病人。血管病變、神經病變和感染是導致糖尿病足的3個主要因素。由于動脈及小動脈粥樣硬化致管腔狹窄及阻塞,毛細血管基底膜增厚導致組織缺氧,降低了組織抗感染能力,植物神經和周圍神經病變帶來足部干燥易于裂傷,神經病變所致感覺障礙,對觸覺痛覺的保護性反應缺失,易于被損傷,且不易被發覺,直至潰瘍加深并感染加重才被注意。臨床觀察發現干性壞疽經保守治療,可自行脫落壞死組織,濕性壞疽尤其累及肌腱深部組織必須切開引流,局部用藥,此期清熱化瘀解毒法必不可少。后期創口不易愈合可用益氣養血、生肌長肉、托里定痛法促進潰瘍愈合。我們體會,降糖(胰島素療法)及中西醫結合用藥、局部濕敷,三個環節缺一不可,使病人得到合理的治療,對縮短療程起積極作用。
減少糖尿病肢端壞疽的發生,降低致殘率,提高生活質量,必須嚴格控制糖尿病,預防和延緩糖尿病血管和神經并發癥,注意足部衛生,避免肢端皮膚破損,穿寬松合腳、通氣性好的鞋襪,洗腳水不宜過燙,應用手肘部測水溫,洗后用毛巾擦干足部及腳趾間。禁用熱水袋理療及火爐取暖,謹慎修剪趾甲,要意識到即使輕度的損傷對糖尿病病人亦可能是導致嚴重壞疽的開端,一旦發現及早妥善處理,采取積極有效的綜合措施,全身和局部兼治。
2010-0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