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影華
(天津市中醫研究院附屬長征醫院,300120)
辨證用藥與刺絡放血治療帶狀皰疹
張影華
(天津市中醫研究院附屬長征醫院,300120)
現代醫學認為,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所引起。中醫將本病列入“丹門”(如火丹、蛇丹)。但本人認為本病還與“時氣”、“時疫”、“天行”等相關。如大頭瘟,瘟毒發頤等都與顏面帶狀皰疹的癥狀與發病季節極相吻合。究其病因,不外正氣先虛而感受時毒外邪,或時氣引動伏邪,或七情內傷,外邪侵襲,致經絡壅滯,毒熱稽留而發病。
帶狀皰疹的辨證及用藥
帶狀皰疹的臨床辨證方法主要以八綱辨證、經絡辨證及皮損的辨證相結合,才能較準確地指導臨床用藥。
1.頭面部帶狀皰疹。“頭為諸陽之會”,手足三陽經均交匯與大椎穴而達頭面部;手足三陰經亦都通過其各自的循行而上達頭面五官。故臟腑邪熱病毒或外邪客熱均可沿經絡上壅頭面而發病,且發病急重,疼痛劇烈。涵蓋了三叉神經、面神經等損害。
(1)眼部損害(三叉神經眼支損害):單側額、眼周、側頭部發生紅斑上簇狀水皰。熱毒重則色焮紅,濕重則水皰較明顯。隨著病情的發展,對側眼部、額及顏面亦可發生腫脹,呈“大頭瘟”樣的表現,并可伴發熱。
辨證:風溫時毒外侵,心肺客熱上攻頭面,熱毒蘊結發病。
治則:清熱解毒,疏散瘟邪。
方藥:普濟消毒飲加減(若伴較嚴重的眼部損害,重用羚羊角粉)。
(2)顏面耳部損害(三叉神經鼻支、面神經損害、亨特綜合征):單側顏面耳周發生皮損,顏面耳周紅斑腫脹,簇狀水皰,甚則口眼歪斜、耳鳴耳聾。
辨證:肝膽臟腑實熱或外邪客熱,循經上炎頭面而發病。
治則:清瀉肝膽實火,疏散瘟毒。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2.肩背部帶狀皰疹(臂叢神經損害):頸、肩、胸背上部及上肢伸、屈側至掌指均可發生紅斑及簇狀水皰。
辨證:手三陽經、手三陰經為實毒客熱壅滯,蘊結發病。
治則:熱重:瀉火解毒,涼血化斑;濕重:清熱疏經,祛濕解毒。
方藥:清瘟敗毒飲加減。
3.胸脅腰背腹部帶狀皰疹(脊節、腰叢神經損害),單側胸背脅、腰腹帶狀紅斑、簇狀水皰損害。
辨證:肝膽脾胃濕熱實火或外邪客熱蘊結,循經發病。
治則:清瀉肝膽實火,清利三焦濕熱。
方藥:龍膽瀉肝湯加減。
4.腰骶下肢帶狀皰疹(腰叢、骶叢及坐骨神經損害):單側腰骶及下肢紅斑簇狀水皰,沿經絡循行分布,重則行動受限。
辨證:足三陽、三陰經脈為濕熱邪毒壅滯,循經發病,以肝膽脾胃四經尤著。
治則:清瀉肝膽脾胃濕熱,解毒通絡。
方藥:除濕胃苓湯或龍膽瀉肝湯加減。
5.播散性帶狀皰疹:上述各型皰疹伴周身散在水痘樣損害,同時伴有較嚴重的全身中毒癥狀。
辨證:十二經脈時毒客邪濕熱瘀積壅滯,或正氣不足,邪氣充斥于周身。
治則:清瀉十二經之火,涼血化斑;或清熱解毒,宣泄濕邪,扶助正氣。
方藥:清瘟敗毒飲或當歸拈痛湯加味治療。
辨證選穴及針刺放血
1.辨證選穴。
(1)頭面部帶狀皰疹:清泄透邪,通絡止痛。選取大椎、太陽、陽白、四白、頰車、完骨穴等及紅斑水皰皮損之上。
(2)肩背及上肢帶狀皰疹:清泄透邪,通絡止痛。選取大椎穴及與皮損相應之神經根部的背俞穴或夾脊穴等及紅斑水皰皮損之上。
(3)胸脅腰腹部帶狀皰疹:清泄透邪,通絡止痛。選取與皮損相應的神經根部的背俞穴或夾脊穴等及紅斑水皰皮損之上。
(4)下肢帶狀皰疹:清泄透邪,通絡止痛。選取腰骶神經根部相應之穴位及委中穴等及紅斑水皰皮損之上。
(5)播散性帶狀皰疹:清泄透邪,通絡止痛,祛邪扶正。首選大椎及雙側委中穴。
2.針刺放血。方法:常規消毒選定之穴位及皮損局部,用一次性刺血針點刺或梅花針叩刺,繼以閃火法將玻璃火罐吸附于穴位或皮損之上或皮損周圍(毛發處、陰囊、大陰唇等除外)。上述各選取穴位及紅斑皮損上針刺后留罐5~10min,每罐出血量1~3ml,每日1次,連用3~5日。
若紅斑皮損面積較大、疼痛較重,可連續2次針刺放血。
帶狀皰疹后遺神經痛的治療
帶狀皰疹皮損痊愈后大都遺留輕重程度不同的后遺神經痛,老年患者尤重,遷延很久不愈。此時辨證為正氣虛損,氣滯血瘀。治療以活血化瘀、扶正解毒為主。方用疏肝活血湯合扶正消毒飲,重用當歸、黃芪。針刺放血以痛點為主,數日1次。
體會
帶狀皰疹治療針藥并用,迅速止痛,縮短病程,一般1周之內即可治愈,且后遺神經疼痛程度較輕、時間亦較為短暫。
刺血關鍵在于因火罐強大吸附作用而使皮損水皰內呈血性內容,次日即可結痂。
羚羊粉入心、肝、肺經,根據本人經驗,頭面部、眼部帶狀皰疹損害或播散性損害,或發熱等全身中毒癥狀嚴重者,早用、大量,每日2g左右,效果更為明顯。本法簡便易行,在不用或少用西藥的情況下,亦可收獲良好的臨床效果。
附:方劑
1.普濟消毒飲:黃芩、黃連、陳皮、甘草、玄參、連翹、板藍根、馬勃、牛蒡子、薄荷、僵蠶、升麻、柴胡、桔梗。
2.龍膽瀉肝湯:龍膽草、木通、澤瀉、柴胡、車前子、生地黃、甘草、當歸、黃芩、梔子。
3.清瘟敗毒飲:生石膏、生地黃、犀角、梔子、桔梗、黃芩、知母、赤芍、玄參、連翹、竹葉、甘草、牡丹皮、黃連(治療中以羚羊角粉代替犀角)。
4.除濕胃苓湯:厚樸、甘草、陳皮、蒼術、白術、澤瀉、豬苓、防風、滑石、梔子、木通、肉桂、赤苓。
5.當歸拈痛湯:羌活、防風、升麻、葛根、蒼術、白術、苦參、豬苓、黃芩、知母、當歸、茵陳、澤瀉。
6.疏肝活血湯:柴胡、薄荷、黃芩、梔子、當歸尾、赤芍、紅花、莪術、陳皮、甘草。
7.扶正消毒飲:金銀花、連翹、蒲公英、地丁、野菊花、黃芪、當歸。
2010-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