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新琴,趙建陽,潘慧鋒,金昌林,胡美華
(浙江省農業廳 農作物管理局,浙江 杭州 310020)
蔬菜產業作為浙江省農業十大主導產業之一,在浙江省農業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已成為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十一五”期間,浙江省緊緊圍繞發展高效生態農業,積極打造長三角蔬菜區域性主產區,呈現面積產量穩定,產值快速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產業增長方式基本實現了從保障城鎮居民菜籃子供應向增加菜農收入、解決農村勞動力就業、發展大產業方式轉變,和從注重量擴張向更加注重質量效益提高的戰略性轉變,在增加農民收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方面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為全省農民增收和效益農業的重要增長點。現將浙江省蔬菜產業現狀、制約因素及“十二五”對策措施探討如下。
2009年浙江省蔬菜年播種面積72.87萬 hm2,居全國第11位,總產量2 085萬t,總產值約309.3億元,比2007年增長55.5億元,占全省種植業產值約36%。出口蔬菜加工原料約150余萬 t,占蔬菜總產量的8.3%,出口蔬菜創匯額2.43億美元,據全國第4位。全省蔬菜產業的基本發展態勢是面積和產量保持穩定,總產值快速增長。
“十一五”期間,浙江省浙北和浙東南沿江沿海鮮菜、加工和出口蔬菜產業帶,浙中、浙西南高山蔬菜和特色蔬菜產業帶已基本建成。2009年全省設施蔬菜面積8.47萬 hm2,其中大棚蔬菜面積為4.67萬 hm2余,比5年前增加50%以上;全省山地蔬菜面積達9.67萬 hm2,比2008年增加0.67萬 hm2以上,產值50億元以上,成為浙江省繼設施蔬菜、出口加工蔬菜之后的又一個發展增長點。特色蔬菜面積較快增長,榨菜、茭白、花椰菜、西蘭花等特色品種成為全國區域性重點產區,特色優勢更加明顯,大棚綠蘆筍等高效品種發展勢頭良好。
2003-2007年,浙江省開展特色優勢農產品(蔬菜)生產基地建設,在優勢產區初步建成一批基礎和生產設施良好的蔬菜規模化種植基地。2008-2009年,浙江省先后組織實施了3批中央現代農業生產發展資金 (蔬菜產業提升項目),總投資3.1億元,其中中央、省和項目縣財政扶持資金近2億元,項目實施主體自籌資金1.1億元。通過項目建設,蔬菜基地生產能力明顯提升,在保障蔬菜有效供給、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
浙江省積極組織實施無公害食品行動計劃,大力推行標準化生產,強化蔬菜產前、產中、產后的質量監管,大力推廣生物農藥和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昆蟲性誘劑應用、色板誘殺、殺蟲燈誘殺等非化學防治技術,無公害蔬菜在種類、數量和質量上都有明顯提高。據浙江省農業廳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2008-2009年全省蔬菜質量安全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比2004年增長7個百分點。
洪澇、冰雪、臺風、干旱是影響浙江省蔬菜生產的主要災害。近幾年來,雖然加強了蔬菜生產基礎設施建設,但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仍然不強。部分沿海平原生產基地溝渠排澇標準不高,山地蔬菜灌溉條件尚未得到根本改變,遇旱易災現象時有發生,蔬菜生產設施化比重不高,新產區大棚冬季保溫技術措施不盡到位,突出表現為沿海地區的抗臺防澇能力、山區的抗旱能力和冬春季的抗雪防凍能力薄弱。
由于區域化特色化規模化生產帶來的區域性生產障礙逐步加重,生產障礙較為嚴重的區域已影響產業的可持續發展,成為影響生產發展和農民增收的瓶頸。
目前內銷蔬菜產品仍以散貨和統貨居多,蔬菜的保鮮、分級、包裝水平發展滯后,提升產品檔次的相應技術較為缺乏。新產品和精深加工產品的開發能力不足,產業鏈短,附加值低。無公害蔬菜在種類、數量和質量上雖然均取得了明顯成效,但質量安全隱患依然存在。蔬菜品牌雖多,但知名度高的產業名牌產品較少。
蔬菜優良品種自主創新培育能力不強。設施蔬菜瓜果和加工出口型蔬菜對外依存度較高。新型育供苗產業發展滯后,蔬菜工廠化育供苗不到設施栽培商品用苗的10%,分戶生產為主的生產體制和農戶的傳統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集約化育苗生產方式的推廣應用。
浙江省蔬菜專業合作社的綜合實力普遍較弱,利益聯結機制和社會化服務機制不健全,統一供應優質種苗與技術指導、統一防治病蟲害、統一品牌價格銷售等服務能力不足,示范帶動能力不強。具有較強實力的蔬菜產業龍頭企業數量較少,部分企業的產銷管理水平不高,影響投入資本的收益。
目前,浙江省蔬菜市場營銷方式較為傳統落后,與生產的發展不相適應,不能引導生產甚至反而制約生產的發展。蔬菜產銷信息體系建設相對滯后,應對和預警市場風險的能力不強。
“十二五”期間,浙江蔬菜產業應以推進現代蔬菜產業建設、實現產業可持續發展為方向,以保障蔬菜市場供應、增加農民收入為核心,圍繞三穩定、三提升、三培育,即穩定生產規模、穩定發展區域、穩定設施蔬菜、山地蔬菜及加工出口蔬菜3個發展重點,提升抗災保收能力、提升質量效益水平、提升產業整體素質,培育現代種業體系、培育規模經營主體、培育產業技術體系,加強產業基礎建設,推進區域化、規模化、標準化生產,突破產業發展的制約瓶頸,全面提升產業競爭力。
按照集中連片、設施配套、規模經營、示范引領的要求,支持、推進農業龍頭企業和專業合作社開展蔬菜標準園、精品園及示范區創建工作。重點建設高標準抗洪防澇基礎設施、高效節水的管網式肥水微灌系統及山地微蓄微灌系統,大力發展標準化鋼管大棚、以集約化穴盤育苗為主的現代育苗設施和質量安全保障設施,提高蔬菜現代化設施裝備比重,提升生產基地的抗災保收能力。3~5年內在優勢產區建成一批配套設施完善、規模化種植、標準化生產、商品化加工、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的生產基地,示范帶動蔬菜質量和效益提高。
加強科技協作攻關。要完善以提高產品質量和生產效益為中心的蔬菜標準化生產技術,提高單位面積產出效益,努力擴大年產值7.5萬~15萬元·hm-2的蔬菜高效種植面積。同時,要重點攻關研究蔬菜生產上日趨加重的區域性連作障礙問題治理和重大病蟲害防治等技術,不斷增加產業發展中抵御生產性障礙的能力。
強化多樣化增效技術示范推廣。建設一批省級蔬菜瓜果多樣化增效技術示范園,重點推廣優良品種、設施栽培、安全生產、節水灌溉、新型育苗等先進適用集成技術,擴大新型設施和覆蓋材料、生物物理病蟲防控技術、新型育苗設備及基質材料、微蓄微灌和肥水同灌等新材料新裝備的推廣應用面積。
推廣一批高效生態循環模式。在浙北—浙東南設施蔬菜生產區域大力推廣設施周年高效栽培模式、長季栽培模式以及“大棚番茄-單季稻”、“大棚茄子-單季稻”、“大棚瓠瓜-單季稻”、“大棚甜瓜-單季稻”等千斤糧萬元錢 (年產糧 7.5 t·hm-2,收入15萬元·hm-2)穩糧增效種植模式。在臺風影響較小的浙中浙西山區推廣山地設施避雨栽培、長季栽培等高產高效模式。大力推廣耐陰蔬菜與玉米等糧食作物間作套種等種植模式。通過種植模式的優化,提高單位面積種植效益和耕地資源利用率。
推進標準化優質化生產。優化蔬菜品種,拓展優質精細特色產品種類,積極推廣應用無公害標準化生產技術。規模化區域化蔬菜生產基地推行統一供應優質種苗、統一防治病蟲害 、統一品牌價格銷售。依托山區良好的生態優勢,發展蔬菜有機化栽培,加快發展綠色、生態、有機等高品質蔬菜。加強產品采后分級整理設施和冷鏈系統建設,推行精細采收包裝。加大精深加工產品開發力度,延伸產業鏈,提高附加值。
培育規模化經營主體。重點培育具有較大生產規模、較高生產水平和較強產業帶動力的生產、流通、加工和出口龍頭企業,培育一批資產實力強大、服務功能良好的規范性蔬菜專業合作社,培育一批專業種植大戶,使之成為提升和發展現代蔬菜產業的主體。通過政策引導、項目扶持、產業服務等措施,推動規模化經營主體的發展,提升產銷組織化程度,完善創新合作社利益聯結機制和社會化服務機制。
培育現代化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建立并完善省級蔬菜產業技術體系平臺,強化“三農五方”協作機制,全面推進科技創新,加快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發揮專家團隊作用,及時研判發展趨勢,準確指導產業發展。
培育現代蔬菜種業體系。一是完善品種創新機制,加強原始創新育種和進口品種替代育種,重點培育耐低溫、耐弱光、抗低溫高濕病害以及耐次生鹽漬化的設施栽培專用品種。建設國內外蔬菜新品種展示交流與示范平臺,擴大蔬菜良種推廣應用面。二是建設蔬菜集約化育苗體系。逐步建立以供種和供苗相結合、集約化商品化育苗生產與自育自用育苗相結合的蔬菜現代種苗產業體系,培育一批設施齊全、技術先進、管理規范、效益良好、服務周到的瓜菜商品化育苗骨干企業,提高茄果類、甘藍類、瓜類等蔬菜集約化專業化商品育苗的應用率。
努力培育有較高知名度的蔬菜品牌,推進蔬菜著明商標和地域品牌的創建工作,培育整合產業名牌產品。通過電視、報刊、網絡等媒體以及參加農展會等形式宣傳企業產品,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發揮行業協會作用,強化產銷對接,促進規模化生產區域與產品銷售區域建立穩定的產銷關系,同時推進產地拍賣、產品配送、直銷專賣、電子商務等現代新型營銷方式。
建立健全高效靈敏的蔬菜產銷信息體系,及時提供和掌握產地銷地的蔬菜交易信息,強化對蔬菜生產、市場和價格走勢的分析預警,引導蔬菜生產者、經營者合理安排生產經營活動,增強應對和預警市場風險的能力,防止產業發生大的起伏波動,保持產業穩定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