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東明,應俊輝,傅 兵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 環境工程分院,浙江 麗水 323000)
細菌性穿孔病是由核果單胞桿菌[Xanthomonas pruni(Smith)Down]引起的一個重要病害,該病害在全國各地普遍發生,除危害桃、李、杏、梅、油桃和櫻[1],引起葉片穿孔脫落、新梢枯死、果實發病,從而嚴重削弱樹勢,降低果品產量及質量[2]。八角茴香 (Illicium verumHook.f.)屬木蘭常綠喬木,近年來的研究表明,八角茴香精油可使蛋白質脫水,變性,損害細胞膜而具殺菌能力[3]。但并未見八角茴香抗細菌性穿孔病的相關報道。使用八角茴香提取物抗細菌性穿孔病,不會造成果品污染,有一定應用價值。
八角茴香從麗水市百姓大藥房購買,核果單胞桿菌菌種由上海市南匯種植業技術推廣中心趙杰老師提供。
抗菌活性鑒定。
稱取八角茴香5 g,碾碎后放入錐形瓶中,加入乙醇 30 mL,浸泡 24 h,過濾后,濃縮至浸膏狀。
吸取200 μL菌懸液于牛肉膏蛋白胨瓊脂培養基平板上,用三角涂棒涂勻。將無菌濾紙片 (直徑1 cm)蘸取茴香提取液濃縮浸膏平鋪在含菌平板中,每個平板放置3塊濾紙片。
系統預試驗鑒別八角茴香活性成分:制備八角茴香的水浸漬液、乙醇提取液及石油醚提取液,硅鎢酸、碘化鉍鉀試劑鑒別生物堿,α-萘酚試驗、斐林試劑鑒別糖,三氯化鐵鑒別酚類化合物,鹽酸鎂粉反應、三氯化鋁試劑鑒別黃酮類化合物,異羥肟酸鐵反應鑒別香豆素類化合物,堿液試驗鑒別蒽醌類化合物,溴酚藍、pH試驗測定有機酸[4]。
系統提取法分離抗菌物質:稱取八角茴香50 g,碾碎后,采用水蒸汽蒸餾,分離出揮發油;殘渣80℃烘干后石油醚100 mL浸漬1 d,取濾液,共計浸漬3次,合并濾液;再依次用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各浸漬3次;取出濾液濃縮至浸膏狀,采用貼濾紙片法驗證系統提取物抗菌效果。
八角茴香提取液濃縮浸膏抑菌圈平均直徑為1.9 cm,抗核果單胞桿菌效果明顯。已證實八角茴香化學成分含有揮發性化合物、倍半萜內酯及其衍生物、黃酮類成分等成分[5]。系統鑒定結果顯示八角茴香含有揮發油、糖或糖苷、酚類化合物、有機酸等,八角茴香含有多種活性成分,為產生抗菌性提供了物質基礎。
八角茴香揮發油及正丁醇提取物沒有抑菌效果,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提取物具有一定抗菌效果抑菌圈直徑分別為1.1,1.3和1.5 cm,說明八角茴香抗菌活性為極性小與中等極性成分,以中等極性成分抗菌活性最強。
目前認為八角茴香抗菌成分是揮發油,陳奇等研究發現八角茴香揮發油對根霉、酵母菌、大腸桿菌都具有一定抗性[3];劉志希等明確了反式茴香醚是八角茴香精油中的主要抗菌成分,對棉花枯萎病菌菌絲生長抑制作用[6]。本試驗證實八角茴香抗細菌性穿孔病的成分為揮發油以外的成分,與八角茴香不同活性成分的抗菌譜范圍有關。八角茴香中所含的黃酮為槲皮素等,以槲皮素做抗菌試驗證實槲皮素沒有抗菌效果。楊金從八角茴香正丁醇浸膏中分離得到8個化合物,分別為木樨草素、木樨草素-7-O-β-D-葡萄糖苷、 (+)-兒茶素、gallocatechin、香草酸、3,4-二甲氧基苯甲酸、4-羥基苯甲酸和β-谷甾醇、胡蘿卜苷[7],則上述成分也沒有抗細菌性穿孔病的活性。從以上結果推測八角茴香中的抗細菌性穿孔病成分是揮發油以外的極性較小和中等極性的萜類成分。
八角茴香藥食兼用,含有多種活性成分,推測抗細菌性穿孔病的成分是揮發油以外的萜類成分,可利用提取揮發油后的八角茴香殘渣,粗提后直接加工成可利用的制劑;也可根據八角茴香乙酸乙酯提取物結構,挖掘先導化合物,進而人工合成抗性藥物。本研究為開發抗細菌性穿孔藥物提供有益參考。
[1]趙杰,黃奕怡.桃細菌性穿孔病的室內藥劑篩選 [J].上海農業科技,2007(3):133.
[2]吳秀剛,吳康云.桃樹3種葉片穿孔病的比較鑒別與防治[J].農技服務,2007,24(12):41,92.
[3]陳奇,張根生,邢楠楠,等.八角茴香精油的抗菌活性及在肉類保鮮中的應用研究 [J].中國調味品,2007(4):49-51.
[4]董小萍.中藥品種與化學成分實驗 [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5]王琴,蔣林,溫其標.八角茴香研究進展 [J].糧食與油脂,2005(5):43-44.
[6]劉志希,李鋒,張臘梅.八角茴香精油及其主成分對棉花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32):18193-18194.
[7]楊金,閔勇,劉衛,等.八角茴香的化學成分研究 [J].安徽農業科學,2010,38(23):12453-12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