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蘇慶,王煥森,管孝鋒
(浙江省農業信息中心,浙江 杭州 320020)
所謂電子政務,就是應用現代信息和通信技術,將管理和服務通過網絡技術進行集成,在互聯網上實現組織結構和工作流程的優化重組,超越時間和空間及部門之間的分隔限制,向社會提供優質和全方位的、規范而透明的、符合國際水準的管理和服務。
“十一五”以來,浙江省農業電子政務工作緊扣《浙江省電子政務“十一五”發展規劃》和《浙江省“十一五”農業發展規劃》兩條主線,以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目標,堅持統籌規劃、以用促建、重點突破、整體推進,以農民信箱為主要抓手,引導和推廣農業信息化研究應用,全省農業電子政務建設全面、快速、有序推進,為轉變政府職能,強化行業管理、提高服務水平等方面提供了有力的支撐。
浙江省于2005年9月開始實施“百萬農民信箱工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支持下,用5年時間,建立了面向“三農”、集電子政務與商務、農技服務、辦公交流于一體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初步構筑起信息真實、誠信可靠、方便實用的網上農民社會。浙江省在建設農民信箱系統過程中,堅持為農服務理念,落實“以用促建”原則,加強組織領導,整合建設資源,創新服務模式,務求建設實效。主要抓了以下五方面工作。
黨政推動。浙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百萬農民信箱工程建設,建立農村信息化建設聯席會議制度,成立農民信箱管理辦公室,明確了各有關部門職責分工和目標任務。省政府專門出臺有關政策,先后召開全省農業信息化工作會議和全省農民信箱推廣應用工作視頻會議,對建設農民信箱工作進行全面部署,安排專項資金,分別用于建立貧困村信息聯絡點、貧困村寬帶接入和縣級以上管理員電腦配置。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一直重視農民信箱工作。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要求把農民信箱建設好、運轉好,發揮其最大作用,為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作出積極貢獻。省委書記趙洪祝強調,“對農民信箱要不斷加以總結完善和提高,扶持其健康發展,為新農村建設發揮好服務作用。”各地政府將農民信箱列入工作考核指標,通過各種推介活動,大力宣傳農民信箱,為農民信箱工程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
落實責任。農民信箱系統按照逐級授權、分級管理的要求,各級建立農民信箱管理員和信息員,負責農民信箱的管理、維護和服務。省、市、縣三級農業部門主要負責農民信箱的管理、維護和培訓,鄉鎮負責農民信箱的推廣和應用。目前,省、市、縣、鄉、村聯絡站點基本實現了全覆蓋,建立部門聯絡室1 757個,配備專兼職管理員、信息員4.8萬人。制定了有效的目標考核機制,分工明確,責任到人,充分調動了系統管理員、信息員的積極性,合力利用農民信箱指導農業生產、開展農技服務。
政策扶持。為提升農民信箱服務能力和應用水平,浙江省各地都出臺了優惠扶持政策。省財政每年都要從農業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中拿出400萬元左右用于浙江移動公司系統平臺建設和運行維護費用、三大網絡運營商短信發送補助費、軟件系統維護費、貧困村寬帶補助費,列支200余萬元用于骨干用戶培訓。為縮小貧困地區與富裕地區農民信箱應用差距,2008年還投入256萬元為577個農民信箱貧困村聯絡點提供了配機補助,2009年實施的電信寬帶優惠與補助政策,有29個縣544個鄉鎮的4 300個貧困村享受包年費用省里全額支付、村級免費使用的扶持政策。
整合資源。農民信箱根據廣大農民、企業對信息的個性化需求,對信息資源進行了科學的整合和分類,將注冊用戶按從事行業、主營品種建立了13大類、280個小類的用戶數據庫,有效的提高了用戶發布和接收信息的針對性。
企業合作。在農民信箱建設過程中積極引入市場化機制,充分調動企業積極性。在農民信箱系統開發上,實施了公開招投標,確定具有雄厚技術力量和豐富信息化建設經驗的浙江巨化信息技術有限公司作為農民信箱軟件開發商,成功地實施了浙江農民信箱一、二期項目開發。與移動、電信、聯通等通訊運營商簽訂農村示范點建設、降低農民的短信費用等多項合作協議,合力為“三農”提供質優價廉的信息服務,政府實際承擔的每條短信費用僅0.15分錢。浙江移動公司一次性投入1 000萬元用于農民信箱的硬件平臺建設。浙江省電信公司對全省4 300個貧困村信息服務點統一按包年400元的標準計收,免費提供接入設備。
截至2010年底,農民信箱系統已擁有覆蓋全省的236萬戶真姓實名注冊用戶,其中普通農民用戶168萬戶,各類農業經濟主體用戶16萬戶,各級涉農科技、管理、服務人員29萬人;日點擊量200萬次左右;分類建設包括涉農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農家樂等6類14.7萬家新型農業主體集群;累計發布各類農產品買賣信息127.4萬余條。通過農民信箱,廣大農民能夠快速、便捷、免費獲得各種農業技術信息、市場信息和政策信息,有效提高了農民信息意識,提升了防災抗災預警能力,加強了政府與群眾溝通,促進了農業轉型升級和農民增收,深受廣大農民群眾歡迎。
“十一五”期間,農業信息服務體系的建設依托“百萬農民信箱工程”,以農業信息“進村入戶”為著力點,切實加大工作力度,構建了縱向到底,橫向到邊,覆蓋全省的省、市、縣、鄉鎮、村五級聯絡體系,有效解決了信息服務“最后一公里”的問題[2]。
1.2.1 縣級以上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浙江省目前已建立縣級以上農業信息工作機構100個。其中,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內設機構46個,事業單位54個。在農業行政主管部門內設機構中,辦公室17個,產業科17個,科教科8個,其他4個;在事業單位中,全部為全額撥款事業單位,信息中心38個,農技推廣中心6個,其他10個。
1.2.2 鄉鎮(街道)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全省目前已建立鄉鎮(街道)農業信息工作站1 441個,符合“八個一”標準(一個明確的承辦主體,一套電腦信息網絡設備,一部固定電話,一名兼職信息員,一塊經過認定的農村信息服務點牌子,一個能夠提供信息服務的固定場所,一塊宣傳墻報,一套服務制度)的1 339個,占全省總鄉鎮數的92.9%,配備農業信息員1 487人,其中,專職信息員151人。
1.2.3 村(社區)農業信息服務體系
全省目前已建立村(社區)農業信息工作點29 436個,符合“八個一”標準的26 312個,占全省總村數的89.4%,配備農業信息員29 686人,其中,專職信息員627人。
不斷加強對信息人員、信息設施和信息資源三要素的整合,為形成功能強大、機制健全、高效共享、反應靈敏的農業信息服務體系奠定了扎實基礎,建立起了一條通向農村基層和千家萬戶的信息綠色通道。
為了滿足浙江省農村基層日益增長的信息需求,2007年,根據全省新農村建設發展形勢,開展了面向全省農村的“萬村聯網”工程。工程依托網站集群設計技術,采用省統一建設管理,市、縣、鄉、村分級維護的運行維護模式,分設新農村、經濟主體、農家樂3個模板,為需要建立網站的行政村、農業企業、合作社、農家樂等單位或個人提供自助建站服務。至2010年10月,全省已有23 367個行政村、1 232個農家樂、6 645個農業企業建立了子網,發布信息82萬余條,真正實現了萬村聯網的建設目標。
通過系統的建設,解決了農村信息化落地難、信息發布滯后等問題;促進農業企業樹立網上形象,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幫助農家樂提高經營品位,探索經營模式的創新。展示了浙江新農村建設成果,實現村級政務網上公開、優特農產品網上展銷分類、農家樂網上宣傳推廣[1]。
浙江農業信息網是浙江省農業廳政府門戶網站,同時也是浙江省農業信息發布量較大、更新最快的一個農業專業門戶網站。網站采用廳內聯合維護、全省農業系統并聯運行的模式,建設了政務、科技、市場3個版塊,按農業專業建立19個子網,20余個一級欄目,50多個二級欄目。在建設和運維中,網站一直重視利用信息資源開展為農服務,特別為各級農業部門、農業企業、農村合作經濟組織、農業專業大戶和廣大農民提供了政策、科技、生產、政務、管理、咨詢等全方位的農業信息服務,取得了積極的效果。浙江農業信息網網絡體系運行、信息更新與維護比較順利、協調。
在網站運營中,重點圍繞互動信息交流開展服務。針對農民在農業生產、經營中遇到的政策、種養殖技術、動植物防疫等方面問題,組織全省糧食、油料、蔬菜、水果、茶葉、畜禽養殖、植物保護、土壤肥料、種子、農機、農村能源、農產品質量安全、農業政策、農業法律、農業行政執法、農村經營管理、農產品營銷等相關領域專家,通過“農技110咨詢”平臺提供24小時準確詳細解答的網上咨詢服務。目前,平臺運行良好,咨詢受理答復率保持在90%以上。
縱觀浙江省電子政務建設情況,主要存在問題可以概括為:起步較早,但發展不快,體系結構復雜,人員流動性較大等。
農業信息服務機構不明確。各地農業信息服務機構差異較大,縣級農業信息中心最早的建立于1993年,但至今大部分地區都還是行政科室或相關事業單位兼帶農業信息服務職能,尚未建立真正獨立運轉的農業信息中心;已建立農業信息中心的地區,有些雖然已設立機構,但是沒有專門的人員編制,有編制的大多兼帶科教、質檢等其他職能。
農業信息服務人員流動頻繁。各地的農業信息服務人員大部分為兼職人員,專職的只有屬于信息中心編制的小部分人員,大多由局內部從其他事業單位調劑,或為合同制人員,因此,流動性較大,往往剛適應農業信息服務的崗位就被調走或另謀職業。
農業信息服務人員年齡老化、知識層次較低。各縣的農業信息服務人員平均為2人左右,部分熟悉農業技術但年齡較大、計算機水平一般,部分為剛大學畢業的人員計算機水平較好但不熟悉農業業務,工作經驗相對匱乏,缺少老、中、青結合的人員體系結構和復合型的專業技術人才。
農業信息化經費沒有保障。縣級農業信息服務機構缺乏固定的經費來源,部分地區每年的信息化經費幾乎為零,只能從其它項目中調劑,不能保證農業信息服務機構的正常開支和運轉。
3.1.1 農民信箱公共服務信息平臺
利用浙江農民信箱系統現有資源和管理經驗,在農民信箱大平臺上搭建宣傳文廣、林業、漁業、農技推廣、畜牧、銀行等二級公共服務信息平臺,迅速、快捷地為浙江省相關涉農部門構建一個強有力的辦公、服務、交流平臺,提供能夠直接進村入戶到人的信息服務,提高為農服務的效能和管理效率。
共享系統功能。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可在農民信箱系統平臺的基礎上建設,可直接應用個人信件、公共信息、通訊錄、網上辦事、典型案例、網站集成、外聯郵箱等各項農民信箱系統功能,并共享手機短信群發服務平臺,有效避免重復建設。
擁有相對獨立管理系統。建立獨立的公共服務信息平臺界面,按照現有農民信箱管理模式配置各級管理員、信息員,實行分級授權管理機制,并具備用戶管理、信息維護和信件群發等與農民信箱系統同樣的管護功能。
綜合利用信息資源。公共服務信息平臺根據各個平臺建設需要,從農民信箱系統數以百萬的注冊用戶中,進一步細分不同用戶群體。各系統間用戶既可相互溝通聯系,又可共享信息資源,從而有效提高農口部門整體管理服務效能。
建設公共服務信息平臺,可根據各個涉農系統不同服務需求,各自強化或設置一些系統功能。如在建設農技推廣信息平臺時,應強化信件、短信、在線咨詢等直接向注冊用戶開展技術指導服務的交流功能;可建立十大主導產業種植(養殖)技術(檔案)庫;建立重大病蟲害、新病蟲害的網絡快報制度,發布重大病蟲害預測預報等。
3.1.2 農民信箱農業資源信息管理平臺
以推進農業資源有效利用和推進農業現代化為目標,以現代農業園區、糧食功能區為重點服務對象,著手開展農民信箱農業資源信息管理平臺建設,爭取在2011、2012年2年內建立起農業資源管理與分析決策綜合系統,現代農業園區與糧食功能區,標準農田管理3個子系統的綜合信息管理平臺,建立農業資源數據庫,實現對農資源數字化、網絡化、可視化管理,有效提高政府部門對農業資源特別是“兩區”的管理、服務效率,降低成本開支,杜絕多占少補、重復填報、多報少建的現象,并讓廣大農民從“兩區”建設中受益。
根據浙江省農業工作特點和動植物重大疫情預警指揮體系建設要求,按照統一建設、安全保密、擴展靈活、經濟實用、適度超前的原則,立足高清視頻標準,建設全省農業動植物重大疫情預警指揮系統。
網絡專線建設。采用中國電信的SDH專線方式接入,省農業廳→市農業局11條4M長途專線,市農業局→縣(市、區)農業局81條2M市內專線,實現級聯方式組網,并與因特網物理隔離。
預警指揮室建設。根據預警指揮的要求,省級預警指揮室面積在200 m2以上,設在省農業廳;市級預警指揮室面積在100 m2以上,設在市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縣(市、區)級預警指揮室面積在50 m2以上,設在縣(市、區)農業行政主管部門。
預警指揮系統設備配置。省級預警指揮系統主要配置核心 MCU、視頻終端(1080P)、高清攝像頭、液晶顯示屏(等離子體顯示屏)、音箱、功放、話筒、交換機、控制臺PC和中控系統等;市級預警指揮系統主要配置二級 MCU、視頻終端(1080P)、高清攝像頭、液晶顯示屏、音箱、功放、話筒和交換機等;縣級預警指揮系統主要配置視頻終端(720P)、高清攝像頭和液晶顯示屏等。
[1]董越勇,朱瑩,陶忠良.浙江農業信息化發展思考[J].浙江農業學報,2010,22(5):689-695.
[2]陶忠良,董越勇,朱瑩.“浙江農民信箱”在推進農業信息化中的作用[J].浙江農業學報,2010,22(6):868-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