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明
(浙江省開化縣農業信息技術咨詢服務中心,浙江 開化 324300)
近年來,開化縣針對地處中心城市邊緣、地域面積分布廣、城鄉居民居住相對分散等客觀縣情造成的農村信息不通暢、共享度不高等問題,以農技110網絡為主平臺,拓展信息化服務領域和提升信息化服務功能,暢通農村“信息高速公路”,引導農民接軌大市場,發展特色經濟,惠及山區農民。開化縣也于2010年被確定為浙江省首批農村信息化試點縣。現將有關經驗介紹如下。
開化縣強化農技110服務中心的“信息高速公路樞紐”建設,專門配備電子投影儀、觸摸屏、遠程教育、網絡會議終端等先進設備,服務中心設有農業信息發布、農產品推廣、農業技術咨詢、農民素質培訓、新農產品展示、技物配套服務等六大中心,形成“六位一體”服務平臺,為產前、產中、產后各環節提供全方位服務。依托互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整合縣內各網站資源,聯合開辟錢江源風光、名特優新農產品、優惠政策、產業招商等網絡專欄,使農民群眾一到服務中心就能摸(觸摸屏)行情、看東西(展示的農產品)、問技術、買農資、學知識。
開化縣推進鄉鎮農技110服務中心、村級農技110服務站終端延伸工程,構建縣、鄉、村“三級聯網、互聯互通”的城鄉一體“信息高速公路主干道”。在鄉鎮層面,深化鄉鎮機構改革,剝離鄉鎮農、林、水、電等站所行政管理職能,組建鄉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農技110服務中心),下設技術信息、項目招商、產業發展等專業服務組,強化特色產業發展所需信息技術、配套物資、技術培訓、項目包裝、市場開拓等服務。在村級層面,通過建立農技110協會、農村遠程教育站點、創辦農民網吧、培訓農民上網能手等途徑,把信息終端辦到農家。目前全縣19個鄉鎮(園區)都已建立農技110服務中心,255個行政村建立農技110服務站,102個行政村創辦了農民網吧,涉農網絡信息覆蓋率達84.6%。
針對開化縣農村電腦普及率不高,而農戶使用手機相對普及的特點,嫁接應用農技110寬帶技術,推進“農民信箱工程”,實行農戶注冊的農民信箱與手機終端捆綁式互動,推出手機上網、短信發布、專家咨詢、呼叫反饋等服務,促進“信息高速公路”資源這一農民致富經,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目前全縣已注冊、使用“農民信箱”23 224戶,使用率達99%。全縣范圍內的農戶均可通過手機上網,快速查詢浙江省農技110等農業網站信息。
2009年開化縣率先在浙江省開通“96008110”新型為農服務熱線。該熱線在農技110服務熱線基礎上,整合利用電視、電腦、電話資源,增加了聽網功能。農民朋友撥打“96008110”,可以收聽網上農業信息、政策法規、當前農事、市場行情等信息,也可以轉接至農業部門任何站所電話,或者直接與農技專家進行點對點提問溝通,還可通過電話隨時在農技110網上發布供求信息或收聽供求信息情況,以及跟蹤發布信息的回復情況。該熱線全天24小時提供服務,幫助農民解決了沒有電腦、不會用電腦上網的問題。
完善“信息高速公路窗口”建設,在縣農技110服務中心建立“開化縣綠色生態農產品展示中心”,將全縣名特優新農產品,包括品種類別、質地品質、規格標準、包裝樣式、獲得榮譽等,通過實物展示、圖片介紹、多媒體演示等形式集中陳列展示,促使社會各界了解錢江源特色綠色優勢農產品,引導農民接軌大市場。
以個私企業、重點村(場)、種養和販銷大戶為重點,通過引導注冊成立公司、工商企業資金入股、農技人員技術入股等形式與鄉鎮農技110服務中心聯建示范基地,對農民摸不準、拿不定、不敢試的新技術和項目由示范基地試驗成功后向農戶推薦推廣。如城關鎮、桐村鎮、齊溪鎮分別成立的“衢州綠源食品有限公司”、“開化縣綠色食品有限公司”、“錢江源綠色食品有限公司”上聯上海、北京、廣州等大中城市,下聯全縣各生態園、生態塢、生態場、種養大戶等,拓展了“公司 +基地+農戶”模式,實現了“引導農民調、指導農民種、幫助農民銷、領著農民富”的目的。目前,全縣已建各類示范基地78個,其中農產品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23個、省級重點示范基地2個。
開化縣加快推行農業標準化建設,強化品牌拓市。先后制定出臺 《開化龍頂茶》、 《開化黑木耳》、《開化金針菇》、《錢江源清水魚》、《錢江源土雞》等19個農業標準和技術規程。其中成為省級地方系列標準3個、縣級地方標準4個、企業產品標準12個,推行國際標準2個,全縣主導農產品生產、加工、包裝、銷售等環節基本實現“有標可依”。引導縣內經濟主體圍繞“錢江源”主品牌,爭取無公害、綠色等品牌認證,塑造“下游”品牌。先后獲得“中國龍頂名茶之鄉”、“中國黑木耳之鄉”、“中國金針菇之鄉”稱號。目前,全縣已注冊“錢江源”等主品牌綠色農產品20多種,通過認證的國家級有機食品4個、綠色食品2個、原產地標記注冊5個,省級綠色農產品13個、“浙江名牌”3個等一批國家級品牌,有效地提高了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
開化縣積極培育銷售型農業龍頭企業、企業型農村新型經濟合作組織,指導、幫助互通信息、創新技術、擴大規模、提升品牌、拓展市場。積極培育民間涉農技術中介服務組織,以農技110的新技術研發推廣、新品種示范推廣、新標準應用推廣帶動更大范圍的市場開拓。如:專家創辦的林業新技術研究所,培育出市場緊缺的紫葉山杜英等新品種,吸收7 000農民參股開發,搶占市場;農民創辦的十里鋪蔬菜研究所,投資開發千畝無公害蔬菜基地,輻射并帶動全縣各鄉鎮農民發展蔬菜生產和銷售,年新增蔬菜產值6 000余萬元等。自2000年以來,通過與農技110互聯互通,全縣新建名茶、食用菌、葛粉、石蛙等民間農業科研機構超過60家,年均推廣農業適用技術20多項、新品種50多個,輻射帶動全縣及周邊地區20萬農戶從事無公害農業新產品的開發與銷售。
規范農村“信息高速公路”服務操作流程,做到“三個明確”。
明確服務宗旨。為經濟主體提供農業發展中的產銷信息、生產技術、產品推廣、項目包裝、土地流轉、對外招商、素質培訓、勞務輸出等服務,在農業部門與農民群眾之間架設一個雙向互動、高效實用的現代反應機制和服務平臺。
明確工作制度。推行首問責任制、臺賬備案制、咨詢反饋制、信息定期更新和分析整理制、辦公無休日制等制度,從制度上保證農民群眾“帶著問題來、帶著滿意歸”。
明確崗位職責。明確網絡管理員、網絡錄入員、專家咨詢員、農產品推廣員等具體崗位職責。如:對網絡錄入員,要求收集發布的信息要突出時代特點、行業特征和地方特色,發揮“紐帶”功能,起好“導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