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滿平
定價權下放又何妨
■文/劉滿平
既然市場化是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油價最終由企業自主決定,那么不如索性現在就嘗試將成品油定價權下放,試探一下這種機制是否切實可行。
近期有報道稱,新的成品油定價機制將在年內推出。在新的方案中,政府有可能向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三大石油公司下放成品油的定價權。隨后,發改委有關人士對此表示,調價方案仍在討論中,尚無定論。盡管如此,社會反響強烈。
部分人認為我國當前成品油市場處于壟斷狀態,消費者由于缺乏消費選擇權而難以對成品油定價形成有效的制約。在這種背景下,將定價權下放給企業并沒有解決成品油定價機制的不透明問題,反而讓這些企業“集運動員與裁判員于一身”。社會擔心三大巨頭就此形成價格聯盟,利用壟斷地位和定價權實現利益最大化,導致成品油價格只會隨著他們的利潤攀升而高企,不會隨著市場的調節而變化,最終損害消費者利益。
筆者認為,上述擔憂有一定的道理,也是政府將定價權下放給企業后所必須考慮和亟待解決的問題。不過,這也是一次“試水”的機會。既然已經確定了市場化是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的最終目標,那么不如索性嘗試一下現在就將成品油定價權下放當做一種過渡性質的安排。如果定價權下放后,發現三大石油巨頭利用壟斷經營地位單方制定有利于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價格,罔顧公平公正和社會責任,從而對消費者利益造成巨大損害,并對經濟和社會發展造成不可忽視的破壞性影響,那么政府可以考慮重新設計該機制。如果發現效果較好,能夠及時反映國際油價變化,那么就可以推行下去。
從媒體披露出來的信息判斷,所謂的“成品油定價權下放”并不是簡單地、完全地下放。首先,設置了“定價權下放”的具體標準。只有當國際原油價格在130美元/桶以下的時候,石油企業才能自行調整汽柴油價格。超過這個標準后,政府會按照兼顧生產者、消費者利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原則,采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其次,“定價權下放”意味著定價機制從原先的調價“審批制”向“備案制”過渡。但即使是“備案制”,也并不意味著完全是石油企業說了算。政府可以“隱身”角色,制定一些特殊規則,例如嚴格確定汽柴油的最高批發價、最高零售價的調整幅度等。
成品油定價權下放問題上,筆者有幾點建議。
第一,我國正致力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石油行業的市場化是大勢所趨。因此,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朝著市場化方向改革是完全正確的。但由企業定價的前提是破除行業行政壟斷經營態勢,允許民間資本與社會資本進入該領域經營,真正賦予消費者以消費選擇權與制約企業定價行為的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形成公平合理的成品油價格,進而在最大程度上促進消費者權益保障與國民經濟發展的公平與和諧。
第二,成品油定價機制改革應體現公平、透明、靈活原則,與其他配套措施一并實施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油價暴漲暴跌的受害者包括石油企業和全體居民,所產生的成本和收益均應由全社會承擔和分享,而不能讓企業或居民單獨承擔,以保證社會的公平性。目前,我國石油企業大都是國有控股企業,它們既承擔企業發展的責任又要替政府執行市場穩定職能,政府不能放任石油企業在油價暴漲暴跌的波動中獲取暴利或破產。同時,石油價格變動會影響所有行業的成本,進而影響居民的生活,對由于成品油價格管制所產生的成本和收益,政府應通過財稅、補貼等綜合措施由全社會合理承擔和分享。
第三,政府應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加強監管。目前我國成品油市場供應方面還沒有真正形成競爭市場,80%的成品油供應掌握在少數幾個大的石油企業手中。在這種情況下,有必要學習歐美各國出臺相關的法律法規,在讓企業自主定價的同時嚴格價格監管,任何企業一旦被發現攫取暴利,都將受到嚴厲的處罰,以防止石油企業利用其壟斷地位和定價權讓自己的利益最大化,防止油價只漲不落,而讓消費者為高油價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