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玉珍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環境工程分院,浙江麗水323000)
高等學校是師生工作、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校園戶外空間與師生們的課間休息、室外閱讀、聚會交往、休閑散步等都息息相關。高校植物配置是高校校園環境建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容忽視。高校校園植物配置遵循相通的植物配置原則,因地制宜,營造不同的園林空間景觀。現在的高校學生身心發展活躍,更渴望人際交流,更需要廣闊的自然空間、交流空間,而這些空間很大一部分是在建筑空間之外的。高校校園植物品種和配置方式各不相同,有著各自自身特色。營造一個優美舒適的校園環境既有利于廣大師生的身心健康,又有利于人才的培養。
麗水市舊時稱處州,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閩兩省的結合處,是浙江省面積最大而人口最稀少的地區。麗水市以中山、丘陵地貌為主,有浙江省第2大河(山溪型河流)甌江,流至城郊折向東南,麗水素有浙江綠谷,秀山麗水之稱,被譽為“中國生態第1市”。
麗水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溫暖濕潤,具明顯的山地立體氣候。年均氣溫18.3~11.5℃,年均降水約2 000 mm。一年四季特征為:春季溫度起伏大,多陰雨,天氣變化快;夏季多雨,雨量集中,暴雨次數多,以晴朗炎熱天氣為主;秋季多秋高氣爽天氣,秋雨期短。冬季西北季風盛行,寒冷干燥。
至今為止,麗水市有兩所高等院校:麗水學院和麗水職業技術學院,都位于麗水市北端近郊區,坐北朝南,背依白云山。
麗水學院是一所本科層次的公辦全日制普通高校。校園占地面積61 hm2,校舍建筑面積29萬m2。學院有12個分院,設置了29個本科專業和29個專科專業,在校生1.2萬余人,在職教職工約1 000人。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是經浙江省人民政府批準設立的全日制公辦高等學校。學院現占地31 hm2,校舍建筑面積15.8萬m2。學院下設4個分院,共開設29個高職專業,在校生8 000余人,在職教職工約400人。
校門區主要是指學校校門外與校外道路結合部位以及校門內至學校主體建筑之間的空間。校門區作為高校對外的窗口,主要滿足全校師生以及外來人員的人流及車輛的集散的使用功能,還要突出校園的風格面貌和文化特色。因此,在該區的植物配置,有其簡單明了和自然的特點。高校校門區的綠化方式主要有兩種:廣場式和大道式。植物配置采取橫向和豎向的對比,在長線條的草坪和低矮灌木中種植高大喬木作為行道樹,灌木修剪整齊,喬木多為常綠樹,用列植的形式。
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有主校門一個(東門),為道路式(這種形式有較強的導向作用,可以使人在校門口就將視線匯集于遠方焦點)。校門外是模紋花壇和時令花卉;校門內是學校主路,南側種植加拿利海棗,其單干粗壯,直立雄偉,樹形優美舒展,富有熱帶風情;北側種植杉木和水杉,樹型挺拔,樹下配植月季花,有豐富的季相變化。杉木和水杉栽植成兩列是一林蔭道形式,每逢夏季師生常于此散步納涼。
麗水學院現有溪口校區、松陽校區,相應的有主校門2個,為小型廣場式。校門外直接和校外道路相連,校門內是小型廣場,主要是交通集散作用,廣場周邊是模紋花壇,道路由廣場一側分出。該校廣場式的主校門區的植物綠化上存在一些不足,如缺少主景,適宜在廣場式的校門區應布置一些景點如雕塑等,以避免一覽無余,于廣場周邊綠蔭中可布置一些坐凳以供人停留休息。在植物選擇上缺乏多樣性,可栽植一些時令花卉。
校園主次干道是展現學校校容的風景線,在起到劃分各區域的功能的同時,也突出展現各條道路的植物景觀特色,麗水市高校道路兩側喬灌木的栽植形式采用了常規的列式栽植,適用鄉土樹種,采用“每路一樹”的辦法,栽種多種不同的行道樹,如:香樟、水杉、杜英、泡桐、廣玉蘭等,行道樹下配植黃楊、紅花繼木、龜甲冬青、灑金東瀛珊瑚等灌木和月季、茶葉梅、毛杜鵑等花卉,突出每條道路的景觀特色。
教學區主要指教學大樓包括學生上課區及圖書館、各院系大樓、科研實驗樓等。這個區域的建筑構成整個學校校園的主體建筑群,該區域的綠化也是校園綠化的重點。每幢建筑周圍都布置有一些綠地。沿建筑周邊配植低矮(花)灌木,如茶梅、紅花繼木、水梔子等,在每塊綠地的草坪中點植一些庭蔭樹或具孤賞價值的喬木,如香樟(庭蔭樹)、雪松(觀型)、桂花和含笑(花香)、紅楓(觀葉)等等,形成一個個幽靜美麗,獨具特色的小環境。行政樓周邊綠化是一面積較大的中心綠地,是整個校園中面積最大,也是功能最全的一個綠地區,宛如一小型游園。此中心綠地營造的是一個自然式園林景觀,有山有水,配置有園林小品,如亭、廊。植物配置以叢植和孤植結合,或三五成叢,或一株孤植,因地制宜,步移景異,營造出各具特色的植物景觀和園林空間。植物選擇以鄉土樹種為主,喬灌結合,兼顧四季景觀特色。喬木有:香樟、垂柳、合歡、玉蘭、水杉、羅漢松、雪松等,花灌木有:茶梅、月季、黃楊、紅楓、云南黃馨、紫荊、紫薇等。
這些獨特的園林景觀為學生提供了充滿自然氣息、安靜的課外游憩和學習的優美環境。春有綠葉鮮花、夏有綠蔭濃濃、秋有斑斕葉景、冬有陽光草坪,學生可以在這里暢言交談、駐足觀賞、靜靜看書、悠閑散步、放松自己曬曬太陽等等。
校園宿舍區分為學生宿舍區和教師宿舍區。校園宿舍區是校園內最生活化的地方,相應的植物配植適宜營造出舒適美麗的空間環境。
學生宿舍區人流量大,學生比較集中,針對學生朝氣蓬勃的特點,此區域的植物配置形式多樣,采用自然式和規則式相結合的方法。創造一個景觀多樣、舒適安靜、的生活環境。在植物選擇上以鄉土樹種造景,植物配置成自然群落,應用群落動態平衡演替理論,形成具備多個優勢物種的不同類型群落交錯分布的校園自然景觀。營造出春有花,夏有蔭,秋有葉,冬有枝的四季美景。
教師宿舍區相對學生宿舍區要安靜,植物配植以自然式為主。植物選擇豐富多樣,喬木選擇冠大蔭濃的香樟和廣玉蘭,配置以桂花、含笑、紅楓、紫薇、水杉、等。環境布置成一獨立院落,猶如私家園林。教師宿舍區另一大特色是樓前樓后綠地多被開墾成菜地。教師于此種上白菜、辣椒、西紅柿等蔬菜,綠油油的滿是生機。或是成片的油菜花,到了每年的三、四月份,油菜花黃得耀眼,金光燦爛,油菜花花粉中含有豐富的花蜜,常引來翩翩彩蝶與小蟲子飛舞于花間,平添了幾分鄉間田園繽紛景致,甚是歡快。
麗水好山好水,麗水高校具有較為深厚的農林文化積淀,麗水高校高舉農林旗,念好山水經,面向浙江,打造農林特色的高校。
麗水高校擁有眾多校內實訓基地,尤其是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擁有盆景園、果林、地被基地、食用菌基地、蔬菜實訓基地、花卉苗木基地等特色校內實訓場。這些實訓場所是學生學習實踐的基地,是生產的基地,也是校園一大園林景觀特色。相對于一般的校園綠化景觀而言,此實訓基地綠化面積大,樹種相對單一,植物成片種植,體現的是整體美。
綠籬的運用,可強調色塊效果,但是大面積運用,且寬度過大(有的近3.6 m),首先,影響美觀。其次,占用校園有限的空間面積,這些地方可以設置成幾個休閑小空間,給師生停下來休息交談。再次,道路兩旁寬長的綠籬加上缺少休息坐凳的設置,使得師生總處于行走的狀態中,沒有一處較好的地方可以稍作停留。并且太寬的綠籬給修剪也帶來問題。
模紋花壇,以色彩鮮艷的各種多花性或矮生性草花、觀葉草本為主,在一個平面上栽種出精致的圖案,外形多為規則式,看去如地氈。由此可見,模紋花壇強調的是幾何圖形美,并且要在俯瞰的基礎上才能很好的欣賞到。模紋花壇多用于節日廣場布置、立交橋中心栽植,既不遮擋視線并且能良好的俯瞰其圖案美。
在學校里,模紋花壇不適合大量的出現在公共建筑周邊綠化中。一是師生大多數時間是行走在地面道路或廣場中,以一般人的視線高度觀看模紋花壇,是感覺不出完整的圖案效果的,只是覺得長長的多色線條的扭轉。二是模紋花壇每年的變化很小,年年景觀一般同,十年不變(如果不換種植物的畫)。三是模紋花壇只可觀不游,人不可入其內,完全沒有喬木可供人于其下行走或停留的效果。所以,模紋花壇可以適量的運用,因為它成景速度快、效果強,即栽即成景,但是不適合大量運用在校園里。
疏林草地一般具有稀疏的上層喬木,以下層草本植物為主體,比單一的草地增加了景觀層次,又比植物群植疏朗通透,為人們的游憩提供了開闊的活動場地。將傳統植物配置風格和現代草坪融為一體,形成一個完整的景觀,可說是兼顧草地和植物群植的優點。據調查發現,麗水市高校校園環境中植物配植多是群植和片植,疏林草地運用較少,可適宜增加疏林草地的運用,多營造出更適合師生活動休閑的景觀空間。
高校校園植物配置可適宜加強垂直綠化。通過調查發現垂直綠化是高校校園綠化的一個具有很大開發潛力的綠化形式。可以在校園建筑的側面墻體上,用一些藤本植物,如金銀花,爬山虎等進行垂直綠化,既可形成獨特的立體化校園綠色景觀,增加校園綠化量,又可在夏季降低室內溫度,還有降低噪聲的功效。
注重后期管理。在做好校園綠化的同時,要加強后期的管理力度。只有合理的管理,才能保證植物的良好生長,使其發揮最大的景觀效果。后期管理包括植物生長所需要的水肥管理、病蟲害防治、樹木的修剪整形,以及防止人為破壞等。還應加大花木養護知識的普及度,可以在各植物邊上立牌介紹,增長高校師生的園林知識和增強師生保護花木的自覺意識。
[1]朱捷,大學校園戶外空間設計研究[J].中國園林,2008(4):35.
[2]雷鳴,淺談大學校園戶外空間構建[J].甘肅科技,2003(12)25.
[3]李南希.高校校園交往空間研究[D].重慶:重慶大學,2005.
[4]趙偉韜,李迪.高校校園公共交往空間調查與分析[J],北方園藝,2008(6):141-143.
[5]費曦強,高冀生.中國高校校園規劃新特征[J].城市規劃,2002(5):28-30.
[6]顏東.高校校園環境規劃設計的思考[J].洛陽師范學院學報,2004(6):8-10.
[7]芮立,丁勇.淺談高校綠化植物配置:以山東建筑大學為例[J].科技信息:科學教研,2007(14):220-221.
[8]約翰·西蒙茲.景觀設計學:場地規劃與設計手冊[M].3版.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