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評論員
陜京三線為首都再“鼓氣”
■ 文/本刊評論員
記得1997年第一條陜京天然氣管線竣工投產時,京城上下為之歡呼雀躍,大小媒體為之大書特書,國家領導人為之慶功祝酒,那份榮光,那份隆重,凡親身經歷者無不刻骨銘心。他給首都送來了中國石油人的深情厚誼,也給首都的生產生活送來了全新的能源體驗。這條“氣龍”的開創意義、里程碑意義、劃時代意義,不知被拔高了多少尺,渲染了多少次。總而言之,那是一件很“給力”的大事。
2005年陜京二線通達北京時,動靜就遠沒有陜京一線那么大了,人們很快就適應了管道天然氣所帶來的愜意生活,并把這種現代化的生活方式視作理所當然。到了2010年底,陜京三線天然氣管道實現全線貫通,三條長輸管線同時向北京供氣,給這個讓人感覺格外寒冷的冬季增添了特殊的熱力。據了解,陜京三線西起陜西榆林,東至北京,全長1026公里,穿越太行山、呂梁山、黃河、汾河、滹沱河和拒馬河等山川河流,穿越高速公路11次、鐵路13次,管徑1016毫米,設計壓力10兆帕,設計年輸氣量150億立方米。這條“氣龍”的竣工,對保障北京及華北地區用氣安全意義重大。
不過說實話,陜京三線引來的社會關注甚至還不如陜京二線。也許是司空見慣,也許是見多識廣,大家對此顯得很淡定。可陜京三線的建設者們清楚,這項工程的艱巨艱難艱險,與一線二線相比毫不遜色,甚至有過之無不及。用建設者的話來說,至少包括征地難、上山難、過河難,并行施工難、氣候惡劣難等等。可以想象,為了這項重大能源保障工程的順利竣工,多少建設者揮汗如雨,夙興夜寐。對于他們來講,鋪就這條鋼鐵巨龍的過程,堪稱自己人生中一段大喜大悲的樂章,任何時候回想起來,都會有一種報效國家的浩然之氣充斥胸中。
與陜京一線相比,陜京三線受關注度的降低似乎也在情理之中。因為世界的變化太大了,中國的發展太快了,十幾年前認為是大的事情,今天已經變得相對渺小,特別是十幾年前認為不可能的事情,今天已經成為現實。一句話,背景變了。守候在新世紀第一個十年與第二個十年交替的歷史時刻,中國人關注的是朝鮮半島局勢“一觸即發”、美國核動力航母在家門口游弋,“十二五規劃”開局在即、轉變增長方式刻不容緩,加速進入汽車社會導致城市道路擁堵、北京被迫采取嚴厲的治堵措施,中國高鐵引領世界速度、“北斗”衛星提速織網、“嫦娥二號”常駐月空等等。保障能源供應,加快天然氣的普及應用,盡管仍然是重要的,但相比之下已經失去了曾經的轟動效應,日益回歸平靜、回歸市場、回歸其本來的意義。
這種回歸表明,社會對能源行業的期望值更高了,要求更苛刻了。與此相對應,整個行業感受到的壓力更大了,責任更重了,能留給自己的回旋余地也更小了。在外界看來,保障能源供應是行業應盡的責任,屬題中應有之義。無論什么原因,如果出現“汽油荒”、“柴油荒”、“天然氣荒”等等,板子當然要打到供應商身上,而且不容辯解,辯解也無人愿聽。隨著社會生活的進步,油氣供應的安全與均衡越來越敏感,越來越剛性,我們唯有兢兢業業、未雨綢繆,才可能把工作的失誤降到最小。
陜京三線通氣,為保障首都的燃氣供應無疑又增添了新的安全系數,這是一件大好事。建設這條管道是重要的,而管理、維護、運營好這條管道同樣重要,甚至更重要。一旦管線投入使用,外界對其關注度將會更低。什么時候會引起注意呢?就是當管線運營出現問題時。
陜京三線的開通肯定也會引起社會關注,有傳統角度的關注,有時髦角度的關注,還有復雜心態下的關注。關注本身就是一把雙刃劍,不能只見其一,漠視其二。企業行為歸根到底在于扎扎實實的日常工作,無論別人關注與否,我們必須十二萬分地關注,關注我們的責任,關注我們的工作質量,關注企業的生命。
陜京三線通氣,為保障首都的燃氣供應增添了新的安全系數。建設這條管道很重要,而管理、維護、運營好這條管道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