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有經濟效益的千萬噸
■文/本刊記者 張起花
精打細算提升效益,投資管理精益求精,遼河油田為原油生產貼上了“經濟”標簽,使得穩產千萬噸成為極具經濟效益的千萬噸。

◎每一口井都有量身定做的生產方案。遼河油田為原油生產貼上了“經濟”標簽,打破“高成本”困局。
在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體制轉變中,遼河油田挺直脊梁,鑄就企業的“鋼筋鐵骨”,并將根系不斷扎向更深更遠的地方,吸收著新鮮養分,枝繁而葉茂。雖然已走過40年的歷程,但他的光彩并沒有在新時代的大潮中暗淡,在一系列的創新舉措下,他又為企業發展注入了更多新的內涵,為原油生產貼上了“經濟”的標簽。細致如絲的成本評價項目和經濟規模產量研究,從上到下的投資控制與管理,精打細算的周密部署,這些都為遼河油田在市場競爭中贏得了更多籌碼。
而今,遼河油田已然完成了從“按生產能力配置產量”到“按經濟效益配置產量”的華麗轉身,走出了一條持續穩定發展、每一滴油都盡顯經濟價值的康莊大道,這讓其穩產千萬噸的目標變得厚重無比。
金融危機中,遭遇低油價、高成本的尷尬后,擁有近萬口生產油井的遼河油田被產量和效益的矛盾折磨得一籌莫展。如何保證每口單井保持最佳的運行方式?如何在產量與效益間找到一個平衡點?這是擺在遼河人面前的新課題。
面對中國石油集團對所屬油氣田企業“剛性”的成本控制,遼河油田下定決心,按照“投入少,見效快,產出高”的原則,啟動單井措施經濟評價,力求提高單井產量。
其實早些年不少油氣田企業也嘗試著開展單井評價工作,但更多的是論證實施措施的油藏方案和工藝方案的可行性,不注重經濟可行性,不涉及措施經濟評價。油井措施方案的投資風險有多大,多長時間能回收措施投入,更不在評價之內。
對此,遼河油田經濟評價中心主任劉斌告訴記者,在尋找“經濟產量”的答案中,遼河油田全面啟動了經濟規模產量研究,所有工作突出“經濟產量”這個重點,在綜合生產能力、投資規模、生產成本、商品量等因素的基礎上,以經濟效益配置產量,把過去由一個專業部門的配產,變成多專業相互配合、相互協調、相互制約的綜合配置。
其中,“油田產量成本優化配置研究及應用研究”,把原油生產和成本投入對應研究,統籌配置,探索兩項變量的最佳配置技術,實現投入產出的有機融合。
與此同時,遼河油田還充分發揮了單井效益評價系統的作用,結合這套體系中遼河油田運行8年來所記錄的每口單井、每個區塊的即時效益狀況,再結合地質、工藝等方面的相關因素,可形成科學運行方案,1000多口井效益產量的評價只需要3分鐘,這為產能建設部署提供了很大便利,也使得產能井達標率達到93.6%。
作為搞好經濟產量工作的重要手段,當前,遼河油田經濟評價的范圍和領域還在不斷擴大。據劉斌介紹,今后影響遼河油田經濟規模產量形成的每個油層、每個區塊、每口油井、每項工程、每分投資、每項管理等都要服從于經濟產量的原則,尋找各自的最佳狀態,這也意味著今后遼河油田生產的每噸油都將是有經濟產量的。
在持續穩產和投資規模緊縮的雙重壓力下,遼河油田千方百計地在夾縫中尋找出路,而嚴控投資成本是其又一項提高油田經濟價值的亮點工作。
在金融危機的重壓下,遼河油田總經理謝文彥提出了“資金控制從源頭抓起,充分發揮好計劃的綜合平衡和整體協調作用”的工作部署。油田的管理模式由“先干后算”轉變成了“先算后干”,僅2010年節約4.66億元產能投資,全面完成中國石油股份公司下達的投資控制指標。
在管理上,遼河油田增強了全員投資受控意識,重新修訂管理制度,并且分批分片宣貫,使各單位對投資增強效益觀念。同時,健全公司、機關處室、建設單位“三位一體”的投資控制責任共擔機制,將計劃執行情況與各部門單位的績效考核和工資總額掛鉤,變投資控制的被動管理為主動管理。
而在具體投資方向和重點的把控上,則突出戰略發展、堅持效益優先、確保重點工程。也就是優先保證勘探開發、安全環保整改、注水綜合治理項目的實施,放緩一般裝備購置項目、一般生產項目和一般老油氣田改造項目,嚴格控制樓堂館所和非生產性項目。在油氣主營業務中,建立區塊效益評價機制,優先實施產能建設投資回報高的區塊。在工程技術等五項業務中,按項目投資收益和投產效果進行排序比選,實現投資效益最大化。
“為了確保投資效益的最大化,油田公司還從抓實項目管理的立項審批、可研論證等關鍵環節入手,強化全過程的精細化管理。”遼河油田公司規劃計劃處處長潘良革表示,操作過程中,遼河油田分批次、分業務類型對投資建設項目前期工作進行論證審查,形成項目建設“論證一批、實施一批、儲備一批”的工作序列,從根本上杜絕了“釣魚工程”、“無計劃工程”和“搭車工程”。同時,在審查過程中,充分調研,做到“可有可無的項目選擇無,可大可小的項目選擇小,可新可舊的項目選擇舊,減少新增投資。”此外,把好設計關口,強化項目設計優化,依據“安全生產、功能配套、簡便實用”的原則,合理確定建設規模,實現從源頭上控制投資。

◎“氣化遼寧”工程高效推進,為遼河油田可持續發展推開另一扇門。
嚴控投資成本其實從另一個側面也體現了遼河油田的“精細”二字,而這兩個字現如今已經滲透在了遼河油田每個人的腦海,貫穿于每一個環節的管理工作之中,并生發出了效益,升級成了“精細”二字。
不斷挖掘老資料潛力,提高勘探整體效益是遼河油田勘探工作中精細管理的重要體現。2009年,遼河油田通過老井老資料復查,優選了大民屯前進斜坡帶沙四段三口老井重新試油,最終獲得成功,經過精細油藏評價上報控制儲量1400萬噸。
而針對產能建設投資占到全部勘探開發業務投資的80%以上的實際,遼河油田依靠精細的管理不斷降低投資。比如,通過優化表層套管尺寸和下入深度、優化測井項目和錄井服務,節約投資6900萬元。就興古7、張強和奈曼等重點上產區塊,實施了投資“打包”政策,進行總量控制,包干核算,降低了投資。強化科技也是降低投資的法寶,錦99等多個區塊的水平井進行三開改二開技術應用,節約投資1280萬元。
此外,遼河油田廣泛開展了“全員精細管理,杜絕百種浪費”的活動,為節約挖潛貼上了精準、精益的標簽,讓傳統的節約“一滴水、一度電”活動變得更具內涵。如今,獨具“降”心當好“家”已成為干部員工的生活和工作習慣。
“氣井也和人一樣,只有合理安排好‘作息時間’才能更多更好地產氣”。興隆臺采油廠采油作業一區職工圍繞如何高效產氣這一問題,摸索出了“限時生產、定時關井”的金點子,使氣井“既生產也休息”,提高了產氣量。
如此精細的理念和行為已在遼河油田蔚然成風。聚沙成塔,通過這些細節的日積月累,遼河油田穩產千萬噸不僅僅是一個數字概念,而且是頗具價值的,融合了特色經濟和管理方略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