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源,張俊華,李曉娟
(江西贛州技師學院,江西 贛州 341000)
職業教育公共實訓基地,是國家職業教育實訓框架體系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建設一個能夠實現資源共享,集技能實訓、資格認證、師資培養、職業研發、技術服務、國際交流功能為一體的職業教育實訓基地,是高職教育公共實訓基地建設的主要目標。實施技能訓練的公共實訓基地建設,必須以技術為核心競爭力,并結合技術發展周期、技術層次和市場大小,規劃實訓基地的框架與布局。
贛州市現有職業院校81所,其中駐市省屬高職學院2所,中職學校79所;在校生10.6萬人,其中高職在校生1.2萬人,中職在校生9.4萬人;專任教師3 948人,其中高職874人,學歷達標率78%,中職3 074人,學歷達標率64.7%;2009年,全市中職學校招生3.8萬人,中職學校與普通高中招生人數比為48:52,在校生比為40:60。
到目前為止,贛州市職業培訓質量仍然不高。主要體現在:辦學、管理和教學方案方面不夠規范;職業教育層次偏低,技術含量不高;師資條件達不到要求,具有雙師型能力的教師少之又少。
隨著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數控加工行業將大幅擴大,對數控機床的操作和維護也會提出新的要求。而我市目前數控加工從業人員不足1萬人,其中70%只具備初中文化水平,真正具備數控機床操作和維修能力的技工,還不足20%。能跟上技術進步和市場發展的高級技術人員只有5%,而世界發達國家的高級技術人員比例在35%左右。
贛州市人民政府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中,關于城市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目標任務是:
——積極發展高等職業教育。發揮駐市普通高校優勢,積極參與當地職教師資培訓,支持江西應用技術職業學院和江西環境工程職業學院的發展。整合市屬普通中專、成人中專資源組建贛州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規模達到2萬人;以贛州高級技工學校為基礎,申辦贛州技師學院,在校生規模達到1萬人。繼續擴大中等職校畢業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規模。
——大力發展中等職業教育。接受中等職業教育的在校生達8萬人,其中民辦職業教育機構在校生規模達到2萬人以上。中等職業教育與普通高中教育的比例達4:6。實施“1810”工程,即:每縣(市、區)重點建設1所在校生規模2 000人以上的示范性中等職校或職教中心,重點建設18個骨干專業和10個職業技術實驗實習培訓基地。
——廣泛開展各級各類職業培訓。實施農民知識化工程和城市公民職業化工程,每年培訓農村新增和剩余勞動力40萬人次,培訓城鎮公民8萬人次;未升學的城鄉初、高中畢業生90%以上接受職業培訓。
當前實訓基地建設存在的共性問題有:建設定位不準,目標不明確;實訓基地建設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教育教學質量的進一步提高;實訓指導教師層次低,結構不合理,“雙師型”教師普遍匱乏;管理與服務工作不完善,實訓教材建設相對落后。
贛州技師學院數控專業發展已有相當歷史,有一支過硬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有著成熟的管理制度,實習實訓學生已有多屆,在數控實訓中心有著豐富的管理經驗和一批先進的數控設備。有這些條件,為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做了很好的鋪墊。
為了提升贛州市的機械加工業,并為產業的轉型升級提供技能人才保障,公共實訓基地可以根據現有設備較多的贛州技師學院為龍頭,由地方政府和校方共同出資建設。同時,根據基地建設要求,成立由分管市領導,勞動保障、財政等相關管理部門領導和學院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市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領導小組,對公共實訓基地進行科學管理、規劃和功能定位,協調解決建設運行過程相關問題。
贛州技師學院之所以可作為基地依托單位,是因為技師學院是贛州數控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是數控車工職業技能鑒定主要單位。2007年,學校獲得了中央財政支持的示范性數控實訓基地。目前,學校已建起的數控加工實訓中心,有數控車床28臺,加工中心9臺,線切割機床6臺,電火花機床2臺,數控仿真機房配套計算機100臺,仿真軟件多套。實訓條件已初見規模,為贛州數控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具備了良好的硬件基礎。
公共實訓基地確立公共性、公益性和先進性的功能定位,以服務地方經濟為目標。
基地立足贛州市區,兼顧所轄的18個縣,輻射周邊地市,以培養本市急需的高技能人才為主。
一是面向企業,開展職工技能提升培訓。根據本市產業升級、技術創新和實現科技成果轉化的要求,培養急需的高素質的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是面向高校,開展在贛高校畢業生的技能訓練,以提高高校畢業生的動手能力,培養知識技能型人才。
三是面向中職院校,開展職業院校、培訓機構實訓師資培訓,以提升實訓教師的技能素質和教學水平,促進理論教育與實踐操作更加緊密的結合。
四是面向社會,為各類教育培訓機構提供技能實訓所需的場地和設施設備,切實提高職業技能培訓的實訓質量。
五是面向行業,為各類技能大賽提供優質平臺,努力成為輸送優秀技能人才、助推產業升級的孵化器。
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應該定位在政府為企業、院校和社會培訓機構培養高技能人才提供的一個公共平臺。其至少應具備三大功能:
首先是引導功能,通過公共實訓項目的推廣,發揮支柱產業導向和緊缺人才導向作用;
其次是補充功能,公共實訓基地不與社會機構爭資源,而是辦社會培訓機構想辦而辦不了的實訓項目,以彌補社會培養之不足;
第三是置換功能,通過與院校實訓課程置換和企業技術研發置換,強化學校和企業在培養和使用之間的有效銜接。
基地應形成職業培訓和技能鑒定相結合、市場化運作和政府購買服務相結合、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合作共贏的工作格局。
從合作投資,到合作共建,再到合作共管,政府和學校的合作,在公共實訓基地建設運行過程中逐步完善并貫穿始終。這種模式,一方面基地為學校免費提供高標準的實訓場所,另一方面學校為基地提供優秀的管理人才和專業教師,以及其他相關的配套環境。這樣既節約了運行成本,又實現了資源共享。
通過政校合作,青年學生成為最大的受益者。無論是技師學院的學生,還是其他職業院校的學生,都可以通過公共實訓的平臺,提升自己的能力。同時,政府“聯姻”讓在贛高校畢業生進入公共實訓基地培訓,并提供適當的財政補助,這樣可為暫時找不到工作的高校畢業生回爐深造打開了方便之門。企業技術骨干,是公共實訓基地又一大受益人群。公共實訓基地建成以后,市人才辦可考慮為公共實訓基地提供專項人才培養經費,為贛州支柱行業的重點企業免費培養骨干技能人才。
公共實訓基地為了解決學員學習和工作的矛盾,根據學員職業特點和企業生產實際,開展有針對性的公共實訓,推行并逐步完善模塊化的培訓模式。基地嚴格按照國家職業標準,開發各個工種不同等級的職業技能“培訓模塊”。“培訓模塊”資源,包括國家職業標準、培訓考證流程、應知課件、應會課件等。每個“培訓模塊”包含若干培訓項目,按國家職業標準中的每一單項職業能力建立培訓項目。學員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和時間安排,選擇合適的“培訓模塊”接受培訓和考核。培訓與職業技能鑒定緊密結合,引入模塊學分,使得教學過程更加靈活和務實,以實現多方合作、工學交替、崗位成才。
為了使公共實訓更加符合生產實際,達到培訓為就業服務的最終目的,基地在實踐的基礎上探索出“車間建在基地,課堂設在車間”的實訓教育模式。在實踐過程中,基地不僅設備布置完全按照現代工廠設計安裝,而且學員實訓也是模擬工廠三班制進行。為了更好地達到模擬工廠化的效果,實訓基地把自己的專職實訓老師選派到企業進行現場學習,熟悉企業各種操作規范。不僅如此,基地還從其他企業聘請相關工種的技師、高級技師擔任專職實訓指導師,從而達到逼真的模擬效果。
工廠化實訓模式通過模擬工廠管理環境,達到工學結合的培訓目的。一方面,讓沒有踏入社會的學生,提前感受到工廠生產氛圍,使得學員和企業在受訓階段就實現“零距離”接觸,在學校和企業之間建立有效的銜接;另一方面,也讓社會上的學員一進入基地就感到親切,實現從職工到學員的“無時差”轉換,保證了實訓效果。
基地還應積極承擔政府和行業管理部門組織的技能大賽活動。一方面公共實訓基地所培訓的人才技能得以檢驗;另一方面又能加強各學校及企業間的溝通,有利于基地的自我完善。
基地建設可促進師資建設、教材建設和專業建設;可密切校企合作,帶動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增加學生的就業能力;可提升學校的整體綜合能力,促進學校全面發展。
基地建設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立足學生,面向社會,統籌兼顧,全面發展;遵循服務培訓教學為主,服務生產科研為輔,將基地建設成為融教學、培訓、生產和科研為一體的綜合性實訓基地。
為提高教學效果,實訓基地要充分利用現代化教學手段,提高實訓課的教學效率與質量,利用網絡技術,多媒體教室等手段,使高新技術的實踐教學更加形象生動、活潑有效。
[1]肖美香,丁銀高.借鑒區域經濟理論和實踐實施職業教育發展戰略[J].成人教育,2009,(1):36-37.
[2]史旦旦,應繼慧.中等職業學校共享型實訓基地運行問題及對策研究[J].廣東技術師范學院學報,2007,(09):77-80.
[3]李 靜.淺談政府對公共實訓基地的“臂距”管理[J].管理觀察,2009,(1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