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萍 趙登明
摘 要:中國古典詩歌是語言最凝練、內涵最豐富的一種文學形式,是中國悠久的歷史和文化的積淀。21世紀是中國文化融入世界文化的世紀,所以把中國文化典籍譯成外文是中國翻譯界的重要任務。顧正陽教授的《古詩詞曲英譯文化視角》是一本專門從文化角度切入研究古詩詞曲英譯的力作,對于古詩英譯實踐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
關鍵字:《古詩詞曲英譯文化視角》 文化傳播 翻譯研究 評論
中圖分類號: I270.222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6938(2011)01-0129-02
Research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nd Culture Transmission
——Criticize on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Li Xueping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and Literature, Gansu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Zhao Dengming (Library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Gansu, 730070)
Abstract:As a kind of literary form with the most concise language and the richest connotations, ancient Chinese poetry deposits a long-standing Chinese history and culture. The 21st century is a century when Chinese culture merges into world culture. Therefore, translating Chinese classics into foreign language is an important task of Chinese translation field. Professor Gu Zhengyang's A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a research work studying the transl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culture, will surely have an active effect o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
Key words:A Cultural Perspective of Ancient Chinese Poetry;culture transmission; translation studies; criticize
CLC number: I270.222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1-0129-02
20 世紀80年代 以來,翻譯的文化取向將研究者的目光拉向了翻譯活動所置身的廣闊的歷史和文化空間。翻譯與文化的關系研究,逐步進入了翻譯研究者的視野。[1 ] 近年來,文化與翻譯結合起來研究己成了一種趨勢。從文化的角度來研究翻譯,可以幫助翻譯研究開拓一個新的視野。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中國要生存和發展,就必須加強文化的傳播與交流。可見,如何將我國民族文化精粹發揚光大,促進不同文化間的對話、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和歷史意義。中國古典詩歌不僅是中國文學中的瑰寶,也是中國文化的重要載體,也更應該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翻譯中國古典詩歌可以促進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國內已有很多學者對古詩詞英譯作過很多研究,上海大學的顧正陽教授就是其中的一位。
二十余年來他在中國古詩詞曲英譯領域內一直進行著執著的研究。迄今他已經發表了五部古詩詞曲英譯方面的專著,《古詩詞曲英譯文化視角》是顧正陽教授繼《古詩詞曲英譯論稿》、《古詩詞曲英譯理論探索》、《古詩詞曲英譯美學研究》、《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后又推出的一部古詩詞曲英譯專題研究力作。該書從文化翻譯角度探討古詩詞曲英譯典理論與實踐問題。繼上一部《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探討了古詩詞曲英譯中的花卉文化、山水文化、酒文化、神話傳說文化和建筑文化之后,《古詩詞曲英譯文化視角》又對古詩詞曲英譯中的江南文化、茶文化、天氣文化、愛情與婚姻文化、北國文化及樂舞文化進行了深入地探討,對古詩詞曲中常出現的文化意象進行了歸納總結,并對其翻譯規律做了一次提煉。筆者試對該書作一簡要評論。
1 宏觀把握與微觀分析相結合
《古詩詞曲英譯文化視角》屬于古詩英譯研究的一個重要分支內容,其具有專門的研究對象,作為顧教授古詩詞英譯研究課題的一項內容之一,其屬于專論研究,探討古詩詞中文化因素的英譯。本書從整體結構安排來看,共有七個章節,第一章屬總論,對接下來要討論的六個章節進行簡單介紹。本書把要討論的文化意象因素分為江南文化、茶文化、天氣文化、愛情與婚姻文化、北國文化及樂舞文化六個大的方面進行探討,不難看出,上述六個方面的安排清晰地展示了《文化視角》的總體框架。當然,僅有宏觀的框架還遠遠不夠,還必須要有微觀的分析來支撐??v觀全書,作者還把每個章節進行了細分。就以第三章“古詩詞曲英譯中的茶文化”為例, “茶”這個文化意象在文學作品中具有豐富的內涵,但原語讀者或譯語讀者如何才能正確理解呢?這就需要從微觀的角度進行細化。本章中,作者將茶文化細分為茶情雅韻、茶會知音和家國茶風三個部分。然后又將每個部分細化。比如將第一部分茶情雅韻細分為茶霧氤氳,詩人淺唱與茶梗浮沉,英雄浩歌兩節。對于每節內容作者又分門別類地探討了其各自的翻譯方法。作者整個構思是“總——分”式結構,正是出于這種認識,作者在該書體系的建構過程中,一方面從宏觀上對各類文化及其有關的文化意象進行深入研究,另一方面又從微觀方面著力對每個了項進行探討。宏觀與微觀前呼后應,彼此關聯,形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
2 理論探討與實踐分析相結合
目前,國內各大雜志發表過許多有關古詩詞英譯的文章,出版了一此專著,如張保紅的《漢英詩歌翻譯與比較研究》、卓振英的《漢詩英譯論要》、穆詩雄的《跨文化傳播:中國古典詩歌英譯論》、汪榕培等的《典籍英譯研究》、從滋杭的《中國古典詩歌英譯理論研究》等,還有顧正陽教授之前出版的4部專著。從研究的發展趨勢來看,學者們對古詩詞英譯的理論研究越來越全面和深入,為古詩詞英譯的實踐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指導。在《古詩詞曲英譯文化視角》中,作者對于六種文化意象的翻譯也提出了不盡相同的處理方式。如第二章談古詩詞曲英譯中的江南文化,包括五個部分(江南春雨、江南美景、江南美女、江南采蓮、江南田園),第一部分江南春雨又分為春雨寓喜情和春雨寓愁情。作者根據每個方面的實際需要,討論了幾種具體的翻譯方法與技巧。全書重在解決實際問題,在側重探討理論問題的同時,將理論探討與實踐相結合,對具體的案例進行了論述分析,旨在服務實踐。理論研究落在實處,為微觀實踐提供指導。
3 順應文化翻譯研究大方向
20 世紀80年代,安德烈·勒菲弗爾和蘇珊·巴斯奈特提出翻譯研究與文化研究并重的思想之后,文化翻譯逐漸被世界各國學者所認可和重視。“翻譯的文化取向將研究者的目光拉向了翻譯活動所置身的廣闊的歷史和文化空間。翻譯與文化的關系研究,逐步進入了翻譯研究者的視野?!苯陙?,我國學者對文化翻譯的研究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顧正陽教授積極主動地加入到文化翻譯研究隊伍當中來,而且還是研究承載文化因索較多的古詩詞英譯。許鈞教授在《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序中對此表示了肯定。許教授說:“從對古詩詞曲英譯的語言轉換的研究到詩學層面的探索,再到文化的思考,構成了其研究不斷深入、不斷發展、不斷系統化的漸進的脈絡。而他所走的這條研究之路,恰恰與中國譯學發展的道路是分不開的?!鳖櫧淌趯旁娫~英譯研究幾十年,其研究也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從最初的《古詩詞曲英譯論稿》到《古詩詞曲英譯理論探索》和《古詩詞曲英譯美學研究》,他的研究是逐步深入的?!豆旁娫~曲英譯文化探索》和《古詩詞曲英譯文化視角》的面世再次表明顧教授善于把握譯學發展的態勢,其研究順應了當前文化翻譯研究發展的大方向。當然,任何學科的發展成熟都要經歷許多曲折和困難。許鈞教授在《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的序言中指出:“令人遺憾的是,近些年來,翻譯的文化研究越來越脫離文本,出現了外部化的傾向。”“翻譯研究,若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從‘唯文本到‘無文本,則有可能使翻譯研究喪失其本身的價值,而成為泛文化研究的一種犧牲品?!薄凹氉x顧正陽教授的《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我們可以發現他的研究恰恰是以文本為基礎,從文本中去領悟、發掘其中蘊涵的豐富的文化因素,進而探討如何傳達這種文化因索的具體方法與途徑,既有文化的關照,又有詩學的品位,更有語言轉換技巧的探索和總結,三者呈互動之勢?!?/p>
詩歌是語言最凝練、最精粹、內涵最豐富的一種文學形式,它積淀了中國悠久的歷史文化。[3 ] 21世紀是中國走向世界的世紀,所以把中國文化典籍譯成外文是中國翻譯界的重要任務。《古詩詞曲英譯文化視角》就詩歌中的文化因素翻譯提出了許多真知灼見,是迄今繼上一本《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后的又一本專門從文化角度切入研究古詩詞曲英譯的力作,對于古詩詞曲英譯實踐必將產生積極的影響。筆者認為,美中不足的一點是,該著作在對每首詩歌的譯文進行分析時,沒有給出兩種或兩種以上的譯本進行比較。若能夠進行這樣的比較,對古詩詞曲文化翻譯實踐便會更具有啟迪與指導意義。但瑕不掩瑜,而我們也肯定會從凝聚著作者心血及智慧的著作中受益。最后,我相信“顧教授的研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凸顯其價值”。
參考文獻:
[1]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文化探索 [M].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7.
[2]顧正陽.古詩詞曲英譯文化視角 [M]. 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8.
[3]朱徽.中英比較詩藝 [M]. 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1996:234.
作者簡介:李雪萍,女,甘肅農業大學外語學院助教;趙登明,男,西北師范大學圖書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