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 勁,折小龍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經濟管理學院,陜西楊凌712100)
1999年以來實施的退耕還林是我國迄今實施的最大的生態建設工程之一,由此引起我國農村土地利用方式和結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退耕還林政策的影響下,我國農村土地利用結構如何調整,農戶土地利用效率如何變化,土地產權如何轉移是現階段急需回答的問題。本文對近年來這一領域的有關文獻進行了綜述,對各學者的研究觀點進行了梳理和評論,指出其中存在的不足和需要進一步探討的問題,以期能推動對這一問題的進一步研究。
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土地利用結構變化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階段上:一是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做出土地“是否轉用”決策具有驅動作用,影響到農村土地由耕地轉變為林地這一過程;二是區域農戶對退耕還林政策響應與接納后,如何調整各地類之間的轉換和已有耕地的種植結構。
鐘太洋等[1]對江西豐城市的農戶進行了調查,分析了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土地轉用決策的驅動作用,建立了退耕還林政策與農戶土地利用變化的回歸分析模型,得出人均耕地面積、退耕還林收益補償以及農戶的勞動力分配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強度(退耕面積)起主要作用。宋乃平等[2]對寧夏回族自治區固原市原州區有關政府部門和典型村的農戶進行了調查,分析了農戶對退耕還林政策的響應情況、退耕的精度、退耕地的種植結構變化和集約利用程度、農地退耕前后的利用和投入產出狀況,分析結果表明,由于林地補償年限大于草地,所以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明顯增加了該區域林地面積,而草地面積的增加并不明顯,區域內各種作物種植面積和結構變化較大,農戶耕地利用的集約化程度提高,但是固原市現有林地面積大大超過了宜林面積,過度還林可能影響到土地的可持續利用。郗靜等[3]調查了米脂縣農戶對退耕還林政策的態度與行為選擇,并以此為基礎,考慮家庭因素、農地資源因素、政策因素、行政村因素,建立Logit模型進一步分析了退耕還林政策下影響農戶土地利用決策的因素,結果表明耕地收入、副業收入、打工收入、戶主年齡、是否種植經濟作物、行政村是否有后續產業是農戶是否愿意退耕的主導因素,各因素對農村土地結構的影響程度和方向具有差異性。以上學者主要從實施階段分析了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土地利用決策的影響,也有學者關注政策實施后農村的土地結構和種植結構的轉變。
陳國建[4]采用RS和GIS技術分析了延安生態建設示范區2000—2003年間各土地利用類型的數量變化和空間特征,建立了不同的數學模型,引入退耕指數(退耕地占應該退耕坡地的百分比)和反映退耕活動對土地利用結構優化調整影響程度的指標——退耕影響系數(其他用地面積變化率與坡耕地退耕面積變化率)等指標,發現示范區實施退耕還林政策的不同鄉鎮退耕指數差距較大,部分區域有較大退耕潛力可挖,退耕還林政策也促進了示范區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孫靜聰等[5]從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將改變云南省生態環境的大背景出發,采用對比研究的方法,在對瀾滄江流域退耕還林前后農戶對土地資源的空間分布進行定性研究后發現:退耕還林后,樣本區農戶水田和居民點集中分布在公路兩側,林地集中分布于山體頂端,海拔高于公路的大部分坡耕地轉變為退耕還林地,剩余坡耕地與退耕還林地間雜。崔海興等[6]在河北省沽源縣進行了農戶抽樣調查,分別對該地區實施退耕還林政策以來宏觀縣域土地結構和種植業結構變動以及微觀農戶的土地利用變化進行了分析并得出結論:退耕還林政策實施以來,由于部分耕地轉為林地,致使農業耕地呈下降趨勢,林地大幅度上升,農戶擁有的耕地類型在數量和結構上也發生了調整,并且退耕還林政策造成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種植比例的調整,農作物單產上升,土地生產效率大幅度提高。
從以上分析可以發現,國內學者較一致地認為,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促進了農村坡耕地向林地的轉換以及地類結構和種植結構的調整,對農村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具有積極的作用。但在耕地是否減少的問題上,張博勝等[7]的研究結論與崔海興等[6]的卻相反,認為退耕還林政策在促進林地增加的同時也促進了耕地的增加,主要原因是荒草地的開墾以及農村居民點的整理。筆者認為兩者研究結論的不同可能是由于不同研究區域的土地資源稟賦情況存在差異,而且不同區域的地方政府對農村可持續發展的重視程度不同。在研究方法和角度上,已有研究中不僅有從宏觀層面利用RS與GIS等技術和方法,通過解讀航片與衛星圖像來分析某一區域的土地利用/覆被變化(LUCC)的;也有從微觀層面,基于問卷、訪談等形式的調查數據,采用對比方法和數學模型對農戶土地利用進行分析的。退耕還林是一個長期政策,農戶土地利用的行為轉變也是一個漸變的過程,但由于資料獲取的限制,因此已有研究僅僅是對較短期數據的分析,缺乏對“變化”的動態性反映,需要有更長時間的數據來支撐研究。
不同類型的農戶在農地生產中對政策的敏感程度是否相同,農戶如何對退耕還林造成的農業損失進行彌補以及政策實施前后土地投入如何變動是現階段學者們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譚淑豪等[8]從農戶兼業程度和經營規模角度分別對農戶投入產出行為進行了分析,發現不同類型的農戶對政策刺激的反應和可能采取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不同的,較大經營規模的農戶進行土地保護和土地投資的可能性更大,專業農戶比兼業農戶土地投入的可能性更大,但投入產出比卻較小。梁流濤等[9]也以不同兼業類型農戶為研究對象,采用分組比較、單因素方差分析、數據包絡分析(DEA)等方法研究發現,二兼農戶(以非農業收入為主)的資本投入、勞動投入、施肥數量、土地利用程度低于一兼農戶(以農業收入為主),但兩者都低于純農戶,而從土地利用效率上看一兼農戶略大于純農戶,并且二者都遠遠大于二兼農戶,說明適當兼業經營有利于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陳興平等[10]研究發現,退耕還林后退耕戶單位面積耕地純收入提高了5.9%,但顯著地小于非退耕戶單位面積耕地純收入的提高幅度132.76%。孫靜聰等[5]的研究認為,農戶為了減少退耕還林造成的農業損失會自己提高農業用地的利用效率和利用強度。于金娜等[11]在對陜西吳起縣農戶退耕還林前后的農業生產效率測算后認為,隨著退耕還林政策的實施,農戶更加精耕細作,農田利用率和種植業投資利用率都提高了。
學者們的研究普遍認為,退耕后農業用地的利用效率與利用強度提高了,耕地的投入與產出也都有所增加,退耕還林政策在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已有研究中對農戶的分類比較豐富,如將農戶按兼業類型劃分為純農戶和一、二兼農戶或將農戶劃分為退耕戶和非退耕戶等,但這些學者僅僅是對不同類型農戶在一般經濟政策下的反應進行研究,而退耕還林政策如何影響不同類型農戶對土地的投入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鐘太洋等[1]的研究還發現,退耕還林中的土地產權安排(農戶是否享有退耕地砍伐權和抵押權)對土地利用變化的強度沒有顯著的影響。高海東[12]通過博弈理論模型分析了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對農戶土地承包經營的影響,認為這一政策的實施會促進農村土地的流轉。陳興平[13]通過在陜西北部三縣退耕還林入戶調查發現,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通過市場重新配置土地資源產生影響,直接促進了退耕還林區域的農地流轉,對退耕還林區域的社會經濟發展和農民收入增長具有重要意義。而陳興平等[10]在實地抽樣調查的基礎上,就退耕還林政策對陜南退耕還林區域農戶耕地配置變化進行的比較發現,退耕還林前非退耕戶戶均流轉面積顯著高于退耕戶,退耕還林后非退耕戶戶均耕地流轉面積幾乎沒有變化,但退耕戶戶均耕地流轉面積快速增加并超過非退耕戶。高海東等[14]對退耕還林區域——陜西米脂縣孟岔村進行了調查,通過完全信息博弈方法對不同類型農戶進行了分析,認為退耕還林實施以后孟岔村土地市場較之前更為活躍,有少部分農戶完全脫離土地外出打工。
我們發現,學者們關注的不僅有退耕后退耕還林地的產權安排問題,也有退耕后非退耕地產權的轉移與重新安排問題;在方法的選擇上,多采用對比分析和博弈分析。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后,農村土地市場較之前更為活躍,部分學者還細分了退耕戶和非退耕戶,分別研究了退耕還林政策對他們的影響。但是已有研究僅僅是對退耕還林政策下農村土地產權變化的一種簡單描述,而這一變化最終導致耕地在數量和質量上是如何轉移的卻鮮有研究,對現階段出現的退耕還林區農村土地相對集中這一趨勢也沒有做出明確的解釋。筆者認為,退耕還林政策下的土地集中與以往的土地兼并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的變化導致了土地集中的存在,土地集中經營也將是農業生產發展的趨勢,此類研究在以后需要進一步完善與補充。
綜上所述,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土地利用產生了重要影響,不僅促進了農戶土地利用結構的優化,直接增加了農戶對土地的投入與土地產出,提高了農村土地的利用效率與利用強度,而且也對農戶耕地的重新優化配置產生了積極作用,有利于農村土地市場的形成。但總體來看,現有研究在資料搜集的長期性和研究深度與方向上還存在不足。退耕還林政策的影響是長期的,農村土地問題無疑也是需要長期解決的課題。今后研究的重點應是分析農戶土地集中的原因與發展趨勢,對耕地在數量和質量上發生的集中變化給予足夠的關注,重視對退耕還林政策實施后農戶土地利用行為變化機理的深入研究,最終引導農戶對土地進行合理配置,實現農民增收、農業發展的目標,為解決三農問題做出貢獻。
[1]鐘太洋,黃賢金,翟文俠.“退耕還林”政策驅動下的農戶土地轉用決策及其土地利用變化影響研究——基于江西省豐城市農戶問卷調查的一個分析[J].亞熱帶水土保持,2006,18(3):8-11.
[2]宋乃平,王磊,劉艷華,等.退耕還林草對黃土丘陵區土地利用的影響[J].資源科學,2006,28(4):52-57.
[3]郗靜,曹明明,陳海.退耕還林政策對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的影響[J].水土保持通報,2009,29(3):5-9.
[4]陳國建.退耕還林還草對土地利用變化影響程度研究——以延安生態建設示范區為例[J].自然資源學報,2006,21(2):274-279.
[5]孫靜聰,張青,趙筱青.瀾滄江流域退耕還林農戶土地利用變化及其原因分析——以云縣曉街鄉為例[J].云南地理環境研究,2008,20(3):70-75.
[6]崔海興,鄭風田,王立群.退耕還林工程對耕地利用影響的實證分析[J].農村經濟,2009(3):28-31.
[7]張博勝,姜錦云,楊子生.中國退耕還林工程驅動下的滇東南喀斯特山區近8年土地利用變化的研究——以文山縣為例[J].中國農學通報,2010,26(22):338-343.
[8]譚淑豪,曲福田,黃賢金.市場經濟環境下不同類型農戶土地利用行為差異及土地保護政策分析[J].南京農業大學學報,2001,24(2):110-114.
[9]梁流濤,曲福田,諸培新,等.不同兼業類型農戶的土地利用行為和效率分析——基于經濟發達地區的實證研究[J].資源科學,2008,30(10):1525-1532.
[10]陳興平,陳明根.陜南退耕還林農戶政策對耕地配置變化影響分析[J].中國集體經濟,2010(18):12-13.
[11]于金娜,姚順波.退耕還林對農戶生產效率的影響——以吳起縣為例[J].林業經濟問題,2009,29(5):434-437.
[12]高海東.退耕還林政策影響下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的博弈分析[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36(9):60-61.
[13]陳興平.退耕還林政策對陜西北部農地流轉影響的實證研究[D].陜西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9.
[14]高海東,陳海,郗靜,等.基于博弈論的農戶土地利用行為研究——以陜西省米脂縣孟岔村為例[J].干旱地區農業研究,2009,27(5):245-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