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秦嶺
(陜西省水土保持局,陜西西安710003)
根據在云南昆明召開的2011年全國水土保持工作會議精神,借鑒云南省生態清潔型小流域和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經驗,陜西省水土保持局提出今后要努力推動水土保持工作實現“三個轉變”,即:管理方式由人為管理向法制管理轉變;工作內容由項目管理向社會管理轉變;工作重點由抓項目的數量規模而管理粗放向抓科技示范、抓精品轉變。實現“三個轉變”是貫徹落實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新水土保持法的具體行動,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客觀需要,也是以人為本、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的必然要求。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形成、全國法治化進程加快的大背景下,我們必須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意識,嚴格用法律約束行政行為,切實做到決策有據、行政有法,把依法行政作為政府工作的生命線,全面加快法治政府建設步伐,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為科學發展、富民強省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根據這一大形勢,水利水保系統要轉變觀念,以新水土保持法頒布實施為契機,學習好、宣傳好、貫徹好、應用好新法,實現管理方式由人為管理向法制管理轉變。
(1)強化配套法規和制度建設,提高可操作性,做到有法可依。積極開展調查研究,盡快啟動《陜西省實施〈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辦法》、《陜西省水土流失補償費、防治費計征標準和使用管理規定》等配套法規、制度的修訂工作,進一步建立和健全涵蓋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監督檢查、設施驗收、監督執法隊伍管理、廉政建設等全方位的管理制度體系,保證水土保持監督管理各項工作都能有章可循。建立限期辦案和規范辦事程序等內部制約機制,規范水保監督執法人員的行政行為,確保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防止和杜絕監督執法人員以權謀私、違法辦案的現象。
(2)強化對生產建設項目的監督管理,嚴格落實“三同時”制度,做到執法必嚴。進一步加大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執法力度,下大力氣對省內的生產建設項目進行一次全面的監督檢查,并建立長效機制。嚴格執行“三同時”制度,嚴把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關、監督檢查關、設施驗收關,堅決遏制人為因素造成的水土流失。
(3)加大對違法案件的查處力度,提高新法的威懾力,做到違法必究。加大對違反水保法律法規案件的處罰力度,查處一批典型大案要案。以水電開發和有色金屬開采等行業為重點,選擇人為水土流失危害嚴重、群眾反響強烈的典型違法案件集中力量重點查處。每年省級計劃查處違法案件3~5件,每個市查處1~3件,每個縣不少于1件,對影響較大的案件由省市縣聯合辦案,對查處的典型案件進行媒體曝光,按新水土保持法嚴肅處理,擴大新法震懾力,有效遏制人為水土流失。
水土保持工作內容由項目管理向社會管理轉變,就是要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更加強化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監督管理,提高水土保持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能力,著力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水土保持問題。今后,我省水土保持工作將著力打造“三個載體”,建立“三項制度”,形成“水保搭臺、政府主導、部門協作、全社會參與”的工作機制。
(1)強化監督隊伍執法能力建設,提高社會管理和服務水平。首先,結合水土保持監督管理能力建設,選拔高素質的人員充實和加強監督執法隊伍,實行考核上崗制度,提升執法人員綜合素質,同時繼續加強監督執法人員培訓,提高隊伍的執法能力。其次,進一步完善陜西水土保持監督管理網及配套數據庫,各市也要盡快建立相對應的網站(數據庫),實現對全省生產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審批、監理、監測、補償費征收、驗收情況的動態管理,開展重大新聞發布、項目統計、違法行為曝光等工作,提升監督管理水平。再次,深入開展行風建設,公開辦事程序,建立公告制度,自覺接受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社會群眾及新聞媒體的監督,建立一支公正透明、規范執法、清正廉潔的水土保持執法隊伍,強化水土保持管理人員的服務意識和責任意識,切實維護水土保持工作的社會形象。
(2)強化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增強全社會保護水土資源的意識和自覺性。各級水利水保部門要將新水土保持法的宣傳貫徹工作作為國策宣傳教育的重點來抓,面向各級黨政部門和相關重點行業,有針對性地對新法加以解讀,保障將新法的各項規定、措施和制度落到實處,增強全社會保護水土資源的意識和自覺性。堅持集中宣傳和常規宣傳相結合,利用“世界水日”、“中國水周”等重大水事活動進行集中宣傳;利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網絡等宣傳媒介,做好常規宣傳;各市每年最少舉辦一次層次高、有影響的宣傳活動,在電臺、電視臺和報紙、雜志等新聞媒體上播(刊)發水保新聞20條(篇)以上,設立戶外大型固定標語牌5處以上。
(3)加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提高輻射帶動作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已成為水土流失治理和監測示范、科學研究、技術推廣、宣傳教育的主要基地和平臺,它的建設有利于增強全社會的水土流失憂患意識、展示水土保持治理成果、提升水土保持科技水平、促進生態文明建設。早在2004年4月水利部就印發了《關于開展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活動的通知》,2007、2009、2011年又分3批共命名了67個“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但是目前陜西省在這方面仍是空白。因此,各級水利水保部門要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廣開投資渠道,加快建設步伐,加強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園區建設。
(1)建立政府目標責任和考核獎懲制度,突出政府主體責任。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要求落實各級黨委和政府的責任,切實加強對水利工作的領導。修訂后的水土保持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統一領導,將水土保持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對水土保持規劃確定的任務,安排專項資金,并組織實施;國家在水土流失重點預防區和重點治理區,實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水土保持目標責任制和考核獎懲制度。只有建立了上述制度,才能切實發揮政府在水土保持規劃的制定和執行、資金投入保障等方面的主導作用,才能加強對水土保持工作的領導。
(2)建立部門協作機制,形成整體合力。新水土保持法規定: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林業、農業、國土資源等有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有關的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工作。水利水保部門要加強與發改、財政、法制等部門的合作,形成合力,真正把水保方案前置。
(3)建立水保管理網絡體系,提高基層服務能力。借鑒計劃生育管理的模式,建立和完善一張覆蓋全省的省、市、縣、鄉、村的水保管理網絡體系,特別要加強鄉、村一級的基層監督管理員隊伍建設。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要求“以鄉鎮或小流域為單元,健全基層水利服務機構,按規定核定人員編制,經費納入縣級財政預算”,全面提高基層水利服務能力。
在項目帶動戰略的指導下,陜西省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設已經實現了數量和規模上的提升,有水保重點工程的縣已占到85%以上,但總的來說工程建設管理粗放,下一步就是要向抓科技示范、抓精品轉變。
(1)規劃超前是前提,理念創新是保障。各級業務部門要切實轉變觀念、解放思想,重視和加強科技創新,加大對科技示范園區建設的投入,不斷提升治理水平。近年來,生態清潔小流域、生態安全小流域、面源污染綜合治理等不同的建設模式不斷涌現,近自然原生態理念、生態修復理念等新的防治理念不斷發展。面對這些新發展,我們要不斷解放思想,創新治理模式與理念,突出新的科研成果應用,推廣先進技術,探索科學防治水土流失、美化人居環境、提高群眾生活水平的有效途徑和優化模式。
(2)高起點建設,高標準打造。陜西省水土流失類型多樣、開展水土保持歷史悠久、水土保持項目眾多,并且好多工作已經走在全國的前列,因此建設示范園區是有優勢的。例如,陜西省率先開展了丹漢江水源區及渭河流域水土保持非點源污染過程與調控研究項目,我們可以利用其研究成果,建設一個面源污染防治、生態清潔小流域示范園區;煤炭、石油、天然氣資源開采水土流失補償費的征收工作走在全國前列,我們可以針對礦區水保治理工程等規劃并建設一批示范工程;針對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整治、淤地壩建設、溝道造地工程以及即將實施的粗泥沙集中來源區攔沙工程等都可以規劃并建設一批示范工程。
推動“三個轉變”,是今后陜西省水土保持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貫徹落實2011年中央一號文件和新水土保持法的具體行動,是加強水土流失預防和治理工作、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水土資源、確保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有效措施。我們要高度重視、強化措施、全力推進,實現陜西省水土保持工作的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