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鐵英,張本強
(鹽池縣水務局,寧夏鹽池751500)
水利工程建設程序按《水利工程建設項目管理規定》(水利部水建[1995]128號)一般分為項目建議書、可行性研究報告、初步設計、施工準備(包括招標設計)、建設實施、生產準備、竣工驗收、后評價等階段,其中項目后評價是指在項目已經完成并運行一段時間后,對項目的目的、執行過程、效益、作用和影響進行系統的、客觀的分析和總結的一種技術經濟活動。項目后評價于19世紀30年代在美國產生,直到20世紀70年代,才被許多國家和世界銀行、亞洲銀行等雙邊或多邊援助組織廣泛地用于資助活動的結果評價中。
劉窯頭小流域綜合治理是黃河上中游管理局1998—2000年批復實施的水土保持重點生態工程項目,旨在通過此項目的實施探索西部荒漠草原區的風沙治理途徑。經過3年的試驗探索,劉窯頭小流域各項治理任務順利完成,通過了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和寧夏水利廳組織的聯合驗收,并被推薦為黃河流域精品試點流域,2001年被財政部、水利部聯合命名為全國“十百千”示范小流域。10年后,我們走進劉窯頭小流域,通過調查、走訪,科學、系統地對我們過去的治理路線、技術參數進行評價,深入思考出現問題的原因及解決的辦法,以期為今后的科學決策提供有力支撐,提高工作水平。
劉窯頭小流域位于寧夏回族自治區鹽池縣中部的青山鄉,屬鄂爾多斯緩坡丘陵區與毛烏素沙漠邊緣接壤地帶,總面積24.55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為 22.21 km2,占總面積的90.5%,且多為中強度侵蝕。流域內轄劉窯頭和趙家塘2個自然村,1997年底共有60戶325人,其中勞動力120人;人均有糧245 kg,人均純收入629元,屬鹽池縣的貧困村。
該流域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區,風多沙大,干旱十分頻繁;多年平均氣溫7.6℃,無霜期128 d,多年平均降水量294.6 mm,氣候干燥,年蒸發量可達2179.8 mm,為降水量的7.4倍;年均風速2.8 m/s,主害風為西北風,年大風日數達30 d以上,沙暴日數達20 d,并呈愈演愈烈之勢。
該流域位于毛烏素沙漠第四系地下水系低洼坳谷古水文網的上游,具有豐富的淺層水,含水層近40 m,埋深2.5~9.2 m,水質好,極易開發利用。
該區域地形多為緩坡丘陵灘地和固定、半固定沙丘,間有流動沙丘分布,土壤以風沙土、灰鈣土為主,質地多為中壤,結構松散,易風蝕形成荒漠地。草場以沙生干旱荒漠植物為主,植物群落結構單一,草層低矮,植被稀疏,間有少量人工灌木林,以沙柳為主,林木覆蓋度為8.8%。由于長期過度放牧,所以草場嚴重退化,土地荒漠化日趨嚴重,風沙壓埋房舍隨處可見,已經嚴重威脅到人民的生存。
試點期間共完成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7.41 km2,其中:發展小片水地30.6 hm2,全部配套低壓管灌,營造喬木林61.2 hm2、灌木林 1244.5 hm2,發展經果林 15.3 hm2,人工種草 19.0 hm2,圍欄封育草場335 hm2,打淺機井2眼,開挖土圓井18眼、帶子井8條,修建塘壩1座、魚塘2座,建養殖溫棚8幢,修建鄉村簡易公路10 km。完成總投資83.1萬元,其中:黃河上中游管理局投資44.5萬元,地方配套20萬元,群眾自籌18.6萬元。
通過綜合治理,土地資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原來的275 hm2難利用地變成了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率由原來的28%提高到85.1%,林草覆蓋度由原來的18.8%提高到62%,年人均糧食由試點前的245 kg增至509 kg,畜牧業優勢得以發揮,羊只存欄數量由原來的1960只增加到2850只,畜牧業年收入由11.8萬元提高到17.1萬元,人均畜牧業年產值達531元,年人均純收入增至1512元。所有流動沙丘得到控制,流域每年減少土壤流失量7.1萬t。新修的道路方便了交通,培育出了養魚、養豬、柳編等一批特色產業,帶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昔日黃沙滿目,今日一片綠洲,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顯著改善。
劉窯頭小流域水土保持綜合治理2000年通過黃河上中游管理局和寧夏水利廳的聯合驗收后,治理帶來的顯著變化通過媒體報道后引起了很大的反響,先后有世界糧農組織、全國人大環資委、水利部、國家林業總局等部門的官員深入流域實地進行調研,對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給群眾和環境帶來的顯著變化給予了高度肯定;蘭州沙漠所、北京林業大學、寧夏大學等科研院所也非常關注,把劉窯頭流域作為他們的治沙教學科研基地。為了鞏固提高治理成果,縣政府先后協調科技局的德援項目,環保與林業局的防沙治沙與沙產業項目、退耕還林項目,畜牧局的紫花苜蓿種子項目,農業局的的養殖暖棚等項目,在流域內種植杏樹、棗樹等經濟林20 hm2,栽植新疆楊、椿樹等喬木林3萬株,補栽沙柳10萬株,建養殖暖棚100幢,興修貫穿流域的道路10 km,給家家戶戶通上了自來水;群眾自發打淺機井4眼,發展水澆地14 hm2;區水利廳水土保持局把全區唯一的水土流失風蝕監測站設在了流域內。
經濟效益是衡量一切經濟活動的最終綜合指標,筆者從顯性效益和隱性效益兩個方面來分析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經濟效益:所謂顯性效益,就是通過治理措施群眾直接得到的收益,比如水地增加的糧食;隱性效益就是已經存在但暫時不能變成現金的收益,如成材的喬木。
4.1.1 顯性效益
(1)水澆地。治理期間開挖的18眼土圓井、8條帶子井,因地下水位降低已經干涸,造成開發的25 hm2小片水地只能旱作。目前流域內保留的水地為19.6 hm2,以種植玉米為例,每公頃產量為7500 kg,年產量為14.7萬kg,產值為14.7萬元,純收入7.3萬元。
(2)經濟林。治理期間發展經濟林15.3 hm2,其中栽植的棗樹和葡萄樹因管理跟不上,只有零星保留;后續新增的20 hm2以美國仁用杏為主的經濟林,沒有灌溉條件,管理粗放,效益不能穩定發揮;只有3.3 hm2的梨樹能產生經濟價值,每年產量為2.5萬kg,2010年每公斤售價1.6元,總產值4萬元,純收入3.2萬元。
(3)養殖業。獨特的地理條件使鹽池縣成為最適合灘羊生長的區域,鹽池灘羊在國內外具有較高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二毛裘皮歷來被稱為寧夏一寶,灘羊養殖成為鹽池農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導產業。流域群眾利用玉米秸稈和苜蓿每年育肥灘羊3000只,年產值360萬元,純收入15萬元;出欄生豬1200頭,年產值240萬元,純收入50萬元。
(4)柳產品。2008年以前,流域群眾對沙柳3年進行一次平茬,利用空閑時間編制柳片銷售給煤礦,平均每年銷售約25萬m2。2008年以后,由于勞務人員工資增加和銷售不暢等原因,群眾不再編制而是直接將柳條銷售給造紙廠,2009年共銷售鮮柳條80萬kg(每公頃平茬后的柳條鮮重約15000 kg),售價0.3元/kg,收入24萬元;2010年由于造紙廠停產沒有銷售。
4.1.2 隱性效益
流域治理期間種植各類喬木林61.2 hm2,每公頃約1200株,合計7.344萬株,加上后續栽植的3萬株,累計造林10萬多株,經樣方調查,成活率為80%,平均胸徑為10 cm,按最少50%的成材量計算,以現在的市場價格每株15元計,僅喬木一項流域產值為60萬元,而且以每年5萬元的速度遞增。
目前流域內保存的灌木面積為1057.8 hm2(按85%的保存率計算),其中沙柳占一半,檸條和花棒等其他灌木占一半。根據多年對生物量的統計,沙柳生物量平均每年5000 kg/hm2,其他灌木生物量平均每年2000 kg/hm2(沙柳輪伐期3年,檸條輪伐期5年),按照目前原料收購的市場價格0.3元/kg計算,灌木林每年的生物量經濟價值為79.33萬元。據相關測定資料[1],灌木林葉量為906 kg/hm2,同時灌木林地內草本植物生物量平均為1125 kg/hm2,兩者合計為2031 kg/hm2。按照單價0.4元/kg折算,流域每年提供的飼料價值為85.97萬元。
(1)動植物資源種類增多。通過3年的小流域綜合治理和10年的后續建設,如今的劉窯頭生態環境發生了質的變化,多年不見的野山雞、鷓鴣(呱呱雞)成群出現在草叢中,大鴇、小鴇、黑鸛等國家一級保護動物也時有出現,引種的沙棘已經成功落戶,植被也由以沙蒿為主的沙地半灌木蒿類植被向以大針茅草、短花針茅草為主的草原植被過渡。每年盛夏時節,進入劉窯頭小流域,就是走進天然氧吧,輕風吹拂,柳條搖曳,讓人頓時精神煥發。劉窯頭小流域已成為鹽池縣旅游觀光、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2)空氣質量轉好,風沙危害降低。“一場黃沙滾滾來,青苗房屋一起埋”,說起往日風沙的危害,每個劉窯頭人都有切身的感受。現在通過綜合治理,風沙造成農田、渠道、村舍、草場等被掩埋的現象已不再出現,風沙使瓜果、蔬菜等作物出苗不齊、苗死花落的現象也已很少出現。過去,一場大風過后交通就被迫中斷,現在流域內已經通了長途客車,風沙對交通運輸的威脅已不復存在。劉窯頭風蝕監測站2006年以來的觀測資料顯示,該流域空氣質量明顯好于周圍其他地方。
(1)治理的示范作用顯著。通過劉窯頭流域的示范作用,激發了周圍群眾的治沙熱情,以該流域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先后有郝記臺、月兒泉、野戶井和沙泉灣等小流域開展了以治沙為核心的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工作,鹽池縣中部明顯沙帶得到有效治理,往日活躍異常的明沙丘被降服了,沙化嚴重的北部地區初步實現了沙漠化逆轉,生態環境開始良性循環,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林草繁茂、植被綿厚的新景觀。
(2)技術路線正確。遵循自然規律,以綜合治理為手段,以促進農業增產和農民增收為目的,著眼于生態,以水澆地開發、防沙治沙、造林種草建設為重點,把水土保持工程建設與區域經濟發展緊密結合起來,讓廣大群眾從流域治理中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利益。也存在不少失誤:流域內喬木林種植面積過大,造成流域內地下水位降低,帶子井干枯,小片水地只能旱作,違背了在年降水量400 mm以下的地區以灌、草為主的植被建設方向[2];為了造林整齊美觀,在缺乏水源的地方安排種植喬木林,造成小部分樹木雖然成活,但不能成材;流域內種植的以棗樹為主的經濟林,由于品種選擇和管理等不當,只有零星保留。
(3)管理措施跟不上,效益沒有最大發揮。經營一個有活力的林分,就必須加強撫育和管理,該撫育的就要撫育,該疏伐的就要疏伐,不要覺得干旱地區有一片綠色不容易就舍不得疏伐,否則,也許今天的綠色就意味著明天的衰敗。劉窯頭流域管理嚴重滯后,忽視了撫育管理這個環節,造成20 hm2美國仁用杏沒有灌溉條件,不施肥,不管理,效益低下;喬木林因不修枝,主干不通直;灌木林不平茬,長勢不好。據寧夏農科所調查,沙柳造林后的前3年高生長平庸,萌條數較少,一經平茬,高生長顯著加快,萌條數顯著增多;第一次平茬后,當年高生長2.3 m,萌條數31根,但以后又顯著變慢,如不繼續平茬,就會日益衰老。但該流域造林后除了柳編或者出售的需要,從未進行過撫育平茬。今后應加強對林地的管理,采取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松土除草和修枝撫育等各項技術措施,滿足樹木對水、肥、氣、光、熱的要求,使之速生、豐產、優質。
(1)近年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這一趨勢逐年加大,2010年底流域登記戶數76戶343人,實際常住人口21戶53人,且大都是老年人。水土保持小流域綜合治理這一以群眾投工投勞為主,國家和地方資金補助為輔的工程建設該如何開展?農民的收入不合理,土地的產出能力低下,在寧夏最好的河套平原種植糧食,每公頃土地的效益也不足45000元,扣除各種費用后,收益更低,再加上人多地少,從事直接種植的農戶平均日工資很難高過打工收益,因此勞動力向城市轉移成為必然。但是,中央對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仍處于較低水平。據有關研究報告,1998—2008年中央對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的投入只占全國各類水土保持生態建設項目總投入的6%,而完成的治理任務卻占到近1/3[4]。另外,目前每平方公里治理面積中央補助的標準只有20萬元左右,與實際測算的50萬元(治理難度大的需70萬~120萬元)的標準相差甚遠。投入少、治理任務重,加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轉移,農民投勞嚴重不足,致使工程建設質量和任務難以得到保證。
(2)新農村建設為水土保持工作帶來新的契機。隨著社會分工的逐步細化、城鄉二元化趨勢的加強,生活在喧鬧都市中的人們,不僅想領略都市外青山秀水的風光,更向往田園生活的安寧和愜意,鄉村旅游隨之誕生并呈繁榮之勢。鄉村旅游把生產利潤較低的農業與利潤較高的旅游業相結合,實現了第一產業向第三產業的轉型,因此在做好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生態示范城市、傳統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同時,還要進一步拓寬領域,積極爭取政策和資金,加強面源污染治理,建設生態清潔小流域和水土保持生態觀光村,建設“春天遍山花,夏秋滿坡果”的鄉村風貌,吸引游客踏青、賞花、觀景、品農家菜、尋古民俗等。劉窯頭村民牛生利的魚塘垂釣、圍場野兔狩獵和餐飲小木屋每年吸引不少游客,游客品嘗了地道農家飯,村民增加了收入,各得其所。
(3)如何把握以人為本、人與自然和諧。水土保持是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的紐帶,是人與自然和諧的載體,堅持科學發展觀,推進水土保持工作,可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推動整個社會走向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和本質,堅持以人為本,就是要一切從人民群眾的需要出發,實現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各種水土保持工程的規劃、建設和實施,需要綜合考慮水土保持生態建設與人民群眾急需解決的基礎設施和生計改善的關系。水土保持綜合治理,要體現群眾的意愿,調動群眾投入的積極性,特別是在水土流失嚴重地區,要提高農民的參與程度,保證綜合治理的科學性、合理性和完整性。
(4)如何走出生態保護和農民致富雙贏的模式。10年來,劉窯頭流域的人民群眾在項目的支持下,全力治沙,累計種植沙柳、楊柴和檸條等灌木1500 hm2,新疆楊、國槐等喬木10萬株,使流域的生態狀況發生了明顯改善。但是,山綠了、風沙小了,群眾并沒有得到更多的經濟效益,雖然有項目支撐,但是投入不足,群眾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沙地里挖坑栽樹,然后不遠數公里甚至數十公里拉水灌苗,這樣即使僥幸苗活了也不能成材。查閱相關研究資料[3],刺槐的最適蒸騰量為2000~3500 kg/(a·株),年需水量達600 mm左右,年耗水量280~540 mm,而該地區年降水量不足300 mm,由于降雨量少,地下水位已經下降。因此,如何走出保護環境與農民致富雙贏的模式,值得深入思考,走節水高效的現代農業、林業之路顯得尤為重要。這就要求在生態建設中端正認識,調整規劃,完善政策,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發展理念,在水資源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支持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以水平衡理論為指導,提高用水的效率與效益,配套各種節水滴灌措施,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節水的要求,用現代發展理念引領農業,培養新型農民,大力發展設施農業,合理配置各種經濟林,提高管理效率,保證經濟效益。
[1]徐榮.寧夏河東沙地不同密度檸條灌叢草地水分與群落特征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4.
[2]錢正英.西北地區水資源配置、生態環境建設和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J].中國水利,2003(5):17-24.
[3]李志熙.毛烏素沙地高等植被調查與研究[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5.
[4]馮偉.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建設管理現狀及對策建議[DB/OL].http://www.cnscm.org/gzdt/201010/W02011010-5598650965546.doc,2011 -01 -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