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紅平
(合水縣水土保持局,甘肅合水745400)
合水縣地處甘肅省慶陽市東南部,土地面積2941.79 km2,總人口16.66萬人,農業人口14.99萬人,多年平均降水量562.8 mm。全縣地處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二副區,地貌以黃土丘陵溝壑為主,山、川、塬相間,溝壑縱橫,塬面支離破碎,子午嶺由西北向東南橫貫全境,將全縣分為西南、東北兩大部分,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縣境內以子午嶺為界,分為涇河、洛河水系,馬蓮河、縣川河、固城河為涇河支流,苗村河、葫蘆河為洛河支流,水系發源地主要在子午嶺地區,水源常年靠降水補給,是發展農業灌溉的主要水源地。
多年來,在上級業務部門的悉心指導和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合水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按照國家水土保持工作方針,經過多年的保護、治理與開發,取得了顯著成效。目前,全縣共完成水土流失綜合治理面積1045.08 km2,占水土流失總面積1862 km2的56.13%,其中:修筑梯田、條田26246 hm2,營造水保林41322 hm2、經果林16800 hm2,人工種草4161 hm2,實施封禁治理15979 hm2;建骨干壩20座、中小型淤地壩45座、各類小型蓄水工程55294處,65座淤地壩年蓄水量達120萬m3,增加水域面積133.33 hm2。2002年,合水縣被水利部確定為全國水土保持生態修復試點縣,通過在項目區實施生態修復,共完成封禁治理面積179.47 km2,人工輔助治理18.71 km2,項目區植物種類、數量、密度明顯增加,蓋度0.6以上的植被面積由基期的4487 hm2增加到15638 hm2,動物出現頻率增加50%以上。
通過綜合治理,全縣初步形成了“山水田林路壩”綜合治理與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配套的綜合防護體系,林草覆蓋率達28.7%,加上子午嶺林緣區植被,全縣林草覆蓋率達46%;65座溝道水保工程年蓄水120萬m3,增加水域面積133.33 hm2;草洼溝、大溝、太樂溝、朱劉溝4條小流域被水利部命名為全國“十百千”示范工程,年均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的7200 t/(km2·a)下降到5400 t/(km2·a),溝道工程年攔截泥沙量達116萬t,全縣水保措施年減少入黃泥沙355萬t;完成治理的19條小流域泥沙得到控制,山洪、泥石流、山體垮塌、滑坡等地質災害明顯降低、危害程度減小,玉皇溝小流域玉皇溝、北溝和固城川支流基本做到泥沙不出溝,有效保護了道路、橋梁、村莊和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昔日的禿嶺荒山披上了綠裝,動植物種類、數量明顯增多,絕跡多年的鶴、野豬等動物時有出現,玉皇溝小流域青山綠水、景色宜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局面日漸呈現。
綜合治理改善了全縣農業生產條件,目前全縣已累計建設梯條田26246 hm2,占全縣宜修坡耕地的近80%,人均梯條田達到0.175 hm2,全縣9個鄉鎮實現了梯田達標,其中:西華池、吉峴、何家畔、肖嘴、段家集、店子等6個鄉鎮的梯田修筑率達到宜修坡耕地的95%以上,年均增產糧食5.1萬t。通過水保綜合治理,擴寬鄉村道路60多條計500 km,有效地改善了農業生產條件,為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業產業化經營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目前,全縣通過壩系水資源開發使水產養殖面積達到210 hm2,年收入在500萬元以上。源泉有限公司投資220萬元,發展養殖水面12 hm2,設網箱800 m2,投放鯉魚種苗20萬尾、草魚種苗5萬尾、白鰱種苗2萬尾、甲魚種苗1萬只,年產鮮活水產品50 t,年收入50萬元。2007年源泉公司對淤地壩未利用的土地進行了利用,種植苜蓿6.67 hm2、玉米3.33 hm2,栽植油松3.33 hm2;2008年引進遼寧絨山羊50只,總價值5萬元,進行舍飼圈養,目前繁殖羔羊15只,當年羊絨毛收入2萬元。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壩系水面,源泉有限公司特建土窯洞10孔,占地220 m2,購游船10只、交通車2輛,僅2008年接待垂釣愛好者和游人就有5000人次,垂釣收入10萬元,垂釣拉動當地當年餐飲業收入達20萬元。到2008年底,合水縣肖嘴鄉水保產業綜合開發走在了全縣前列,已形成一個集旅游、垂釣、休閑、餐飲為一體的綜合開發模式,為其他鄉鎮水保產業的開發樹立了榜樣。
合水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堅持以縣域為單位,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支流為骨干,以梯田建設為重點,以控制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支持區域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為主線,以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為目標,實行山水田林路統一規劃和工程、植物、耕作措施相結合,積極開展了綜合治理開發。通過對項目區的水資源進行綜合評價,結合水土保持治理措施特點,對流域內的天然次生林實行以封育為主的保護,部分地段采取人工補植、補種的方法,改造林相;在以農業為主的人口密度集中的項目區內,積極調整農業生產方向和農業產業結構,把以農為主的農業發展成為自給型農業、經濟型林業和商品型牧業,對多余的坡耕地實行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自然修復,輔助推廣沼氣池、節柴灶等節能技術,提高燃料利用率,降低能源消耗,保護生態環境;對項目區管理粗放的經濟林,通過更新改造促進林木生長,提高其覆蓋率,增強土地抗蝕能力,減少水土流失。
合水縣把“水保立縣”戰略納入縣域經濟發展的規劃中,按照山水田林路綜合規劃,突出重點、以點帶面,形成網絡輻射體系,以實現“治理一條流域,再造一片生態,形成一個品牌,帶動一個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為目標,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走水土保持綜合治理可持續發展之路。
(1)強化生態意識,堅持退耕還林還草。在既抓經濟效益又抓生態效益的同時,明確生態效益優先,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對全縣的植被狀況進行踏勘摸底,按照植被分布規律,對3.33萬hm225°以上的坡耕地按照“宜林則林、宜草則草、林草間作,陽山經濟林、陰山用材林”的植物生長特點,制定了“一年試點,二年起步,五年實施,十年見效”的總體規劃,大力實施了退耕還林還草。
(2)充分調動群眾參與,狠抓流域綜合治理。群眾既是生態環境的維護者、改造者,又是生態環境的受益者,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有利于全縣水土保持生態建設工作的開展。因此,縣里始終把調動群眾參與水保生態建設的積極性放在重要位置,在流域治理上實行大兵團作戰,以鄉或聯村為單位,以梯田建設為主體,利用春、夏、秋三季農閑時間,采取機械修筑和人工整修相結合,大搞流域綜合治理。
(3)樹立科學發展觀,做好科技示范。全縣在實施綜合性、系統性、全局性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同時,注意從大局出發,做好科技示范。縣上以宏坤綠色養殖場為龍頭進行帶動輻射,建立了西華池鎮綜合開發示范園;以農業結構調整為重點,建立了川區農業綜合開發示范園;按抓典型、樹樣板、促發展的思路,建立了牧家溝綜合開發示范點;以山水田林路綜合開發、改善農業基礎條件為主,建立了小川子、段家川山區綜合開發示范點;本著重點突出、帶動全局的原則,著力搞好“一山一川一塬”示范區建設。其中宏坤綠色養殖場總投資110萬元,栽植蘋果1.67 hm2,建三代高效節能日光溫室4座,建現代化奶牛飼養棚3幢,配套獸醫門市3間,養奶牛70頭,引進“袋裝鈣奶”生產線,成為一個集種植、養殖、加工為一體的民營企業,具有良好的示范帶動輻射作用。
(4)樹立法制觀念,堅持依法管護。為了把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縣上根據環境保護法、農業法、水土保持法、森林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法規,制定了《合水縣生態環境保護管理辦法》、《合水縣水土保持預防監督實施方案》、《合水縣林業管護規定》,以充分發揮部門的職能作用和群眾監督、管護的作用,鞏固好治理成果。對已有的治理成果,按照“誰治理、誰所有,誰管護、誰受益”的原則,采取承包、拍賣、租賃等方式,明確責權利,落實管護責任。目前,全縣已將治理的7666.67 hm2“四荒地”承包給當地126戶農民經營。
(1)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在水土保持生態建設中,遵守“草灌喬結合,以生態林為主”的原則,根據立地條件因地制宜地配置林草措施,積極實施退耕還林還草,針對項目區牧草品種單一、品質退化、效益差的問題,推廣應用一批適合當地種植的優良草種,采取純種條播和膜側溝播技術,提高了牧草的產出率和經濟效益,截至目前已完成人工種草4161 hm2。
(2)整合力量,加快梯田建設步伐。梯田建設是改善農業基礎條件最有效的一項水保工程。合水縣梯田建設堅持因地制宜、綜合規劃,努力做到梯田建設與解決群眾溫飽、促進群眾脫貧致富相結合,堅持規模修建與圍莊梯田、舊莊還田和舊胡同、集流槽填充還田相結合,宜分則分、宜合則合地合理布設,注重提升梯田的經濟效益;梯田修建走以機械修筑為主、人工修建為輔、措施綜合配套的路子,充分發揮梯田建設的規模效應,整體推進典型示范帶動輻射力度,在梯田地埂上配套種植黃花和苜蓿,用植物保護梯田地埂,防止雨水沖刷,整修田間道路方便群眾的生產與生活;梯田修建在資金籌集上走政策支持、全社會籌集、多元化投入的路子,通過縣財政、油田、鄉鎮和農戶進行有效籌資,把梯田建設與退耕還林還草基本口糧田建設、新農村建設、國土整理、生態移民、農業綜合開發等項目進行資金和技術力量的整合,捆綁使用梯田建設資金,解決群眾梯田建設中資金短缺和土地占補平衡問題。
(3)做強壩系工程項目,整體推進治理水平。合水縣壩系工程建設通過深化管理,不斷探索施工技術與方法,工程技術人員嚴格按照統一放線、統一施工、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查驗收“四統一”和集中領導、集中時間、集中人力、集中資金“四集中”的辦法,嚴格執行工程設計標準,確保了壩系工程建設優質高效運行。在工程建設質量管理方面,建立了工程質量監督檢查制度,加強了對工程質量的管理,每處工程開工前,由建設單位和駐地監理工程師共同對工程質量及施工情況進行監督檢查,對施工組織設計、施工技術方案、開工條件等進行嚴格審查,以確保工程優質、高效運行。施工中,對關鍵部位及時進行跟蹤檢查,要求施工企業嚴格按照技術規范進行施工,同時加強對施工日志、土壤干容重測定記錄和施工企業資料的檢查與管理,通過對工程施工的各項記錄及技術資料嚴格審查,加大對承建企業的監管力度,嚴格要求承建企業落實“五制”管理制度;推行工程建設公示制度,及時將項目投資規模、群眾投勞數量、工程進度、建設單位和施工單位情況向社會公示,廣泛接受群眾監督,增強工程建設的透明度,將問題多、施工質量差的企業列入“黑名單”并取消其參與其他標段的招投標的資格;為了切實做好施工管理工作,縣上制定了《合水縣壩系工程建設施工人員管理規定》、《合水縣壩系工程建設施工人員考核獎懲辦法》和《合水縣壩系工程建設質量評定辦法》等規范性文件,強化了對施工人員、施工單位的量化考核,使其積極開展監理工作,認真督促施工企業落實各項措施;堅持建設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積極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對新修淤地壩及時編報水土保持方案,機械能到達的區域修成水平階或水平梯田,機械不能到達的人工修筑成水平階或水平溝,然后統一綠化,節節攔蓄地表徑流,加強對施工便道、圍堰、取土場等易造成水土流失部位的恢復治理;加快對淤地壩淤積期的開發利用,如以源泉有限公司為龍頭的一批民營企業,投資500多萬元,對玉皇溝壩系淤積期的水域進行了綜合開發利用,現已形成多處以養殖、餐飲、垂釣、休閑為一體的壩系綜合開發體系。
合水縣把水保預防監督執法納入農村工作范疇,按照“三分治,七分管”的理念,以小流域為單元,實行封禁管護、封山禁牧、舍飼養畜相結合,鞏固治理成果。通過理順管護機制,健全縣、鄉、村三級管護網絡,充分發揮縣林業派出所、水保執法監督中隊的職能,確保每個鄉鎮都有1名專職護林干部,每6 km2面積上設1名監督管護員,形成有效的監督管理;加強水保政策及法律法規的宣傳,把水保法律法規宣傳給生產建設第一線,嚴格按照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對開發建設項目實行動態監督監測,依法督促開發建設單位及項目法人落實水土保持方案編報;建立健全水保監督執法體系,明確目標,靠實責任,狠抓執法隊伍建設,通過每年舉辦的執法培訓,提高監督執法人員政策與業務能力。2010年,全縣共審批水保方案210個,查處違法案件62起,恢復治理面積達2000 hm2,有效遏制了人為水土流失的發生。當前,合水縣將水土保持監督執法與水土保持國策宣傳教育有機結合,在向全社會宣傳新水土保持法和水土保持法律法規的同時,組織車輛深入開發建設項目單位詳細解說水保“兩費”征收中的若干問題,督促開發建設項目及法人編報水土保持方案,落實水土保持“三同時”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