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立斌,張 寧,張亞峰,陳國光
(1.寧夏水利廳水土保持局,寧夏銀川750001;2.隆德縣水務局,寧夏隆德756300)
寧夏隆德縣位于寧夏最南端、六盤山西麓,總面積985 km2,海拔1 720—2 942 m,地貌類型分為土石山區、黃土丘陵區和河谷川道區,年平均降水量為502 mm,水土流失面積733 km2,總人口18.05萬人,是全區海拔最高、氣溫最低、人口密度最大、地貌類型最復雜的縣,也是黃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重點縣之一。多年來,隆德縣始終將治理水土流失作為保障全縣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大力開展以梯田建設、淤地壩系建設、造林綠化為主的小流域綜合治理,使全縣水土流失治理程度達到了72%,先后被水利部、財政部命名為“全國梯田建設模范縣”、“全國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示范縣”。為探索新形勢下的水土保持治理思路與模式,更好地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生態保障,隆德縣嘗試開展了以清流河流域為試點的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取得了初步成效。
清流河小流域位于隆德縣城以東5 km處,地勢東高西低,梁峁起伏、溝壑縱橫,屬黃土丘陵溝壑區第三副區。流域總面積42.9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積40.7 km2。流域內有4個行政村11個自然村,總人口4 051人,其中農業人口3 951人。
在治理思路上,以探索治理模式由生態綜合防治型向生態清潔型流域轉變為目標,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為核心,利用區位優勢將流域治理與新農村建設相結合、與產業發展相結合、與文化旅游相結合、與水資源保護開發利用相結合,按照政府主導、部門參與、連片開發、整體推進的原則和山下集中發展、山坡集中治理、山上封育涵養的模式,通過整合資金、流轉土地、疏浚河道、整治岸坡、配套灌溉系統、綠化美化、園區建設,建成以中藥材培育園區、球(宿)根花卉種植園區、六盤山珍稀生態植物引種馴化園區和苗木栽植培育園區四大產業園區為支撐,集旅游觀光、科普宣傳、試驗示范、產業發展、服務城市等功能為一體,具有良好生態功能、示范功能和較強輻射帶動作用,山、水、田、林、路、草、村綜合治理的水土保持生態清潔型流域,并為今后生態清潔型流域治理的示范、推廣、發展、提升積累經驗。
截至目前,流域內共開展新農村建設1處涉及260戶,完成了房屋改造和排水系統建設,建成5 000 m2文化廣場1處、產業園區4處、休閑亭榭3座,修建基本農田200 hm2,完成河道治理10.6 km、河岸綠化166.7 hm2,造林種草1 133.3 hm2,發展中藥材種植100 hm2、苗木產業466.7 hm2,建中小型淤地壩4座,修建小型水保工程95座、固定揚水站2座,鋪設低壓管道14 km,發展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20 hm2。項目區治理程度由原來的67%提高到89%,林草覆蓋率由33.1%提高到52.4%。
通過生態清潔型流域治理,昔日垃圾滿地、污水橫流、凌亂不堪的清流河小流域,如今煥發出了新的生機,成為水清岸綠、環境優美、人水和諧、經濟發展、群眾滿意的隆德縣城后花園。目前,流域內已經初步形成了遏制水土流失的生態屏障,建立了現代農業生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體系,初步形成了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的良性循環和可持續發展局面,初步實現了生態安全、生態清潔及產業發展,出現了“三增三減三改善”的良好格局。“三增”即森林覆蓋率從33.1%增加到52.4%,農民年人均純收入從2 996元增長到3 550元,水源涵養能力從7.5萬m3/km2增強到9.5萬m3/km2;“三減”是水土流失面積從40.7 km2減少到25.5 km2,土壤侵蝕模數從2 500 t/(km2·a)減少到1 600 t/(km2·a),干旱缺水情況明顯減少;“三改善”是項目區生態環境惡化狀況得到明顯改善,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水環境及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
針對清流河流域既是六盤山外圍涵養區又緊鄰縣城的位置特點,在總體規劃上,結合當地實際情況,科學安排各項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農業措施和環境保護措施,按照“山頂—山坡—村莊—農田—河谷”的治理順序,依次布設“生態修復、綜合治理、生態產業、環境保護”四道防線。生態修復區:對流域上游六盤山區實行全面封禁,進行水源涵養,嚴禁人為開墾、放牧等生產活動,并結合退耕還林建設,補植補造,修復和保護相結合。綜合治理區:通過興修梯田、造林種草、建淤地壩和蓄水池、整治河道、岸坡綠化等措施綜合治理,改善生態環境和群眾生產條件。生態產業區:通過配套節水灌溉系統,建設六盤山珍稀生態植物引種馴化園、中藥材培育園、球(宿)根花卉種植園、苗木栽植培育園等產業園區,大力調整農業種植結構,提高農民經濟收入。環境保護區:通過新農村建設、村容整治、道路硬化、改廚改廁、修建垃圾集中處理點等措施改善人居環境,有效減輕面源污染。
由政府統一成立生態清潔型流域建設領導小組,全面負責工程的建設和管理工作。水利部門負責流域總體規劃設計及水保工程建設,財政部門負責各項目的整合和資金的落實,林業部門負責生態植物園及溝坡造林種草工作,農業部門負責球(宿)根花卉園區的建設指導工作,交通部門負責流域內的道路修建,文化部門負責文化廣場建設和宣傳引導,城建部門負責新農村建設,科技部門負責中藥材引種馴化園建設,土地部門負責流域內土地流轉、建設用地征遷,環保部門負責流域內環境整治及保護,群眾投工投勞積極參與。在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按照總體規劃和任務分工,由水利部門牽頭,按照“統一規劃設計、統一質量標準、統一檢查驗收,分部門實施”的“三統一分”方式,相關部門共同參與、齊心協力,相互兼顧,保質保量,錢往一處投,勁往一處使,全面完成了項目建設任務。
在治理過程中,以增加農民收入、改善農民生產生活條件和人居環境為核心,以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經濟效益,實現流域清潔、安全、發展、和諧為目標,突出重點,因地制宜地確定治理路線、布置工程,使各項治理措施發揮綜合效益,并成為生態清潔型流域可持續發展的支點和紐帶,促進流域由單一生態保護向生態經濟型和生態清潔型轉化。重點做好了“五個結合”:
一是和產業開發相結合。通過土地承包和流轉等形式,發展集約化生態產業。利用淤地壩和集水池內的水源,在臺塬地帶配套高效節水微灌設施,噴、滴、滲灌節水措施相配套,大力發展藥材、花卉、育苗產業,使其成為農民致富的“助推劑”。同時,建成的花卉、苗木產業園區優先使用流轉土地的農民工,使他們既增加了收入,又通過在園區打工學習了新知識、新技術,為今后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0年,有500多人常年在園區打工,人均年收入達到1.2萬元以上,產業園區成為家門口的“錢袋子”。
二是和新農村建設相結合。通過新農村建設、文化廣場建設,美化環境、硬化道路、解決給排水、建設垃圾集中處理點,改善了清流河流域內群眾的居住條件,水、電、路、網全通,村容整潔,一些群眾在路邊發展農家樂或利用門前的小塘壩、小澇池發展垂釣園,增加了收入。
三是和文化旅游、科普培訓相結合。充分利用清流河流域地處六盤山和紅軍長征紀念館周邊的地理優勢,依托六盤山區山水風景資源豐富、自然歷史文化突出、民風民俗淳樸的特點,并和流域內建成的花卉、中藥材、苗木產業園區及河岸綠化、水利水保工程結合起來,為發展生態觀光旅游和紅色文化旅游、普及科普知識、群眾休閑度假提供場所。
四是和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相結合。清流河流域位于六盤山西麓,流域內的黃家峽等3座水庫是縣城的主要水源地,三里店水庫是下游渝河流域3 300多hm2農田的灌溉水源。在流域治理中,始終把治理與水資源的開發、利用、保護結合起來。在縣城水源水庫的上游,通過封育、補植補造、荒山綠化,有效保護、涵養水源;在塬、臺地的產業園區,建設小型水保工程,大力發展高效節水灌溉工程,節約用水,發展綠色無污染產業,減少水污染;對新農村排水,建設專用管道進入城市管網系統處理后再進入水庫。通過上游涵養、中游節約、下游處理,使流域水資源開發利用得到保障。
五是治理投入和市場相結合。在統一規劃的前提下,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通過招商引資,推行了合股經營、能人帶動、部門扶持、項目整合示范等經營模式,建立了水土保持綠色產業多渠道、多層次、多元化的投資經營機制。引進了兩家企業投資500萬元建設花卉和苗木培育園區,參與流域開發治理的個體戶有30多人,投資近千萬元。
清流河清潔型小流域綜合治理目前還處于探索階段,存在著規模小、產業化水平較低、建設標準不高、可持續發展能力差等不足,今后應認真學習,虛心借鑒,總結經驗,繼續探索生態清潔型流域治理和管理的新途徑、新方法,以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發展生態經濟,培育生態文化,維持生態清潔,走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生態良好的和諧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