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猶縣沙塅村位于社溪鎮東南部,有17個村民小組,全村土地總面積675.7 hm2,耕地 57.1 hm2,現有人口 1533 人,曾經是個有名的偏僻貧困山村。自2007年實施農發水保項目以來,該村通過發展桂花苗木和臍橙產業,村容村貌發生了巨變。
變化一:從“癩痢地”到“花果山”。沙塅村原來水土流失嚴重,半山腰以上都是禿頂山,人稱“癩痢地”,是上猶縣三大片重點水土流失治理區之一。當地有諺云:“沙塅四百家,家家要淘沙;一家不淘沙,就不像人家”。2007—2009年國家農發水保項目在該村實施,在政府的引導下,村民們開發山場,大力推進桂花苗木基地建設。目前,該村桂花種植面積已經達到573.3 hm2,臍橙 53.3 hm2,山頂戴帽種植水保林增加植被,山腰開挖水平竹節溝截水保土,山洼修筑塘壩攔水蓄水,同時在花果園中套種西瓜,以短養長,形成了“春有花、夏有瓜、秋有果、冬有青”的良好生態環境。
變化二:從“泥房土屋”到“洋樓別墅”。農發水保項目實施前,沙塅村年人均收入不到2000元,農民的房屋多是泥土建成的。近年來,該村通過發展桂花苗木產業,有效促進了農民增收。到2010年,全村農民人均收入達到了4380元。農發水保項目的實施和該村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拆舊房,建新房,修道路,改水改廁,村里建起了集商貿、醫務、幼兒教育、綜合辦公于一體的村部大樓,20多戶農民家里購買了電腦,80%的農戶蓋起了小洋樓。
變化三:從“孔雀南飛”到“引鳳還巢”。以前,沙塅村60%左右的青壯年勞力都選擇到東南沿海地區打工,農發水保項目實施以來,通過土地流轉發展桂花苗木產業,引進大戶開發山場,推動富余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一些年輕人受到鼓舞,紛紛回鄉就業創業。如該村的何廣金,原在深圳一家公司當中層主管,月薪5000多元,當他得知村里大力發展桂花苗木產業后,毅然辭去外面的高薪工作,回到家鄉創業,承包了近15 hm2山場種植桂花苗木,目前年產值已達90多萬元。
變化四:從“爭水盜木”到“專家秀才”。過去,沙塅村因水土流失嚴重,河水很少,村民常常因抗旱爭水而引發打架斗毆的現象;部分村民迫于生計,經常上山盜砍樹木,偷運木材現象時有發生,既破壞了生態環境,又影響了社會和諧。自實施農發水保項目、發展桂花苗木產業以來,取而代之的是談種植、議發展的和諧文明村風,村里的活動室、農家書屋成了村民常去的地方,學技術、樹新風、揚正氣的良好村風在全村形成。為了掌握種植花卉、果樹的技術,不少人自學成才,成為當地的土專家、土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