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英 馬方圓 吉林醫藥學院心理學教研室 , 吉林 132013
從學生認知的角度談高校教師在PPT制作與使用中的幾個誤區
王曉英 馬方圓 吉林醫藥學院心理學教研室 , 吉林 132013
PPT以其界面友好,功能強大,易于操作等優勢成為高校教師廣泛使用的現代教學工具之一。但部分教師在實際制作和使用過程中,往往陷入違背學生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等認知規律的誤區。高校教師只有轉變觀念,提高制作水平,才能真正發揮PPT這一現代教育技術的實效。
學生認知; 高校教師; PPT
隨著教育信息化的深入和多媒體技術的廣泛應用,目前多媒體課件已成為高校教師教學的主要工具。在眾多的多媒體課件中,PowerPoint(以下簡稱PPT)幻燈片制作軟件 以其界面友好,功能強大,易于操作而博得了高校教師的青睞,有調查顯示,高校教師使用的課件中,PPT 課件占90%以上[1]。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某些教師所用的PPT制作簡單,缺乏設計,忽略了PPT信息的接收者--學生的認知規律,致使PPT使用功效降低,有的甚至產生負面效應,影響了學生的認知發展,甚至扼殺教學激情[2]。本文以心理學理論為基礎,從學生認知加工規律出發,總結出高校教師在PPT制作和使用中的幾個誤區。
學生的學習過程是指學生在教學情境中通過與教師、同學以及教學信息的相互作用獲得知識、技能和態度的過程。學生的學習過程必須有積極的認知參與,大學生的認知過程由感覺和知覺(合稱感知)、記憶、思維、想象等要素組成,影響大學生有效認知加工的PPT往往具有以下特點。
1.1 對象與背景差別過小—不利于學生視知覺的選擇
有調查分析表明,課件的外觀與教學效果存在顯著的正相關[3],學生通過PPT獲取知識的過程實際上是知覺選擇的過程。知覺的選擇性是指從背景從區分出對象的過程。對象與背景差異越大,越容易從背景中突出出來。當需要學生掌握的信息具有新、異、美、動、強等特點時,容易被學生的知覺所選擇;如果對象與背景的差別沒有達到或稍在學生的差別感覺閾限之上,則對象不容易被學生所清晰感知。感知覺是學生認知過程的第一步,更是記憶、思維等認知加工的基礎。高校教師在PPT制作和使用中,往往存在下列不利于知覺選擇的誤區:幻燈片的背景色過暗,和文字的顏色不能形成鮮明的對比;文字的字體、字號大小、線條、顏色等未經加工,遠處的學生看不清楚;圖片過小或模糊不清;視頻影像、聲音不清晰等。
1.2 燈片內容太多、不簡潔、重點不夠突出—不利于學生記憶加工和思維培養
心理學研究中把人的記憶分為“記”和“憶”兩個過程,其中“記”包括識記和保持,“憶”包括再認和回憶。“記”是“憶”的前提和基礎,“憶”是“記”的最終目的。只有科學的識記,才能牢固地保持,保持是整個記憶過程的關鍵。心理學家米勒的研究發現:人短時記憶的容量是7±2個信息單位或組塊。如果每張燈片的文字太多,學生在識記時,難以把所有的信息都保存在短時記憶中,而短時記憶又是長時記憶的基礎,長時記憶是學生存貯信息的主要形式。此外,記憶是思維的工作車間,思維是對記憶內容的加工和抽象概括。教師制作的PPT簡潔明了,重點突出,這既符合學生了記憶規律,也利于發展學生的抽象邏輯思維。
縱觀各高校教師制作的P P T不難發現,許多教師把書上的內容未經組織地搬到課件上,而上課時又照“件”宣科,課件上根本體現不出教師對教學內容的設計和組織。其實,PPT只是為教學服務的工具和手段之一,課堂教學的重點還是綜合運用各種教法,以實現教學目標的最優化。課件變講稿,缺乏系統性和概括性,即不利于學生對知識的記憶加工,也不利于分析和理解,最終會妨礙教學目標的真正落實。課件應以提綱挈領、突出重點、簡明扼要為好。溫斯坦和梅那(1986年)提出兩種有用的組織策略:列提綱和畫地圖。在PPT制作中,教師不妨利用這兩種策略,它們能幫助學生分析知識的內部結構和聯系,從而使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學習內容。
1.3 界面呆板—不利于學生表象的積累和想象的發展
想象是人對已有的表象進行加工改造而形成新形象的過程,創造性的想象是創造性思維的源泉。表象是指事物不在面前時,人們在頭腦中出現的關于事物的形象。表象具有抽象性、概括性和操作性的特點,它是學生想象的原材料。教師多為學生提供具體形象的知覺材料,便可豐富事物的表象積累,這會為進一步發展學生想象力和形象思維力奠定基礎。此外,教師利用形、聲、視、動等多媒體元素表現教學內容,還可以效調動學生學習的直接興趣和熱情,從而更好地完成學習目標。
有的教師制作的PPT課件只是文字的堆積,界面呆板,沒有充分發揮PPT“多媒體集成、圖文并茂、手法豐富”的優勢,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難以充分調動大學生學的積極性和發揮PPT輔助教學的功能,當然也不利于學生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
1.4 界面華而不實—不利于學生注意穩定
心理學研究表明,注意雖不屬于心理過程,但它是各種心理過程得以順利進行的必備條件。學生在感知、記憶、思維和想象時都需注意的參與,它是認知的警衛。注意可分為有意注意和無意注意,當學習的對象具有新、異、美、動、強等特點時,容易引起學生無意注意,而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獲得知識。然而如果具備上述特點的刺激物不是學生應該掌握內容,或使用不當,它們往往成為導致學生注意分散的元兇。
為了增加花樣,在多媒體課件中濫用音響、動畫及特技效果,不僅淹沒了主題,而且分散了學生的注意力[4]。例如:有些年輕教師在幻燈片的背景中加入卡通動畫,學生觀察燈片時往往被動畫所吸引,而忽視了燈片中的重要的信息和教師的講解。因此教師在制作PPT時,即要注意使課件生動活潑,又要切忌華而不實。
2.1 轉變觀念是提高PPT制作水平的思想基礎
在P P T制作與使用中出現的種種誤區,與教師的觀念和重視程度有很大關系。在傳統的教學觀念中,教師往往站在教者的角度研究如何“教好”?而非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如何“學好”? 因此在制作PPT時,通常只把它當做“教具”而非“學具”。傳統教學手段與現代教育技術的有機結合, 優勢互補, 才能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5]。
有些教師并未認識到PPT的優勢,課堂上為了使用而使用PPT,自然不會用心制作PPT。轉變觀念是提高PPT制作水平的思想基礎。教師可以通過同行間交流或向學生調研來了解PPT的優勢及學生的需求,以便從符合學生認知心理的角度來設計和制作PPT。
2.2 熟練操作計算機是提高PPT制作水平的技術保證
某些教師制作的PPT質量低下,可能與其計算機使用技能和能力低下有關。比如某些老師打字速極慢,不會充分利用互聯網尋找有用的信息等。為此學校管理者應加強對這部分教師的培訓,教師自己也應該勤學苦練,不斷提高自己的PPT制作水平。
綜上所述,PPT作為一種現代教學工具和手段,它具有傳統教學手段無法比擬的優勢,但是PPT制作質量的高低,將直接影響到其使用功能的發揮。高校教師應走出誤區,從學生的認知特點出發,精心制作PPT,那些集科學性、藝術性與一體的PPT,才能真正受到學生的歡迎。
[1]劉躍軍.教師制作PPT 課件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中國教育信息,2009;18:26-28
[2]劉子瑜,馬毓,等.高校逾九成課堂借助幻燈 PPT被指扼殺教學激情[J/OL].浙江在線,2009-10-10
[3]張舒予.視覺文化概論[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4]周中云.創新性學習課件若干設計原則的探討[J].中國電化教育,2006;3:80-84
[5]韓云瑞, 張靜.談PowerPoint 電子講稿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使用[ J].現代教育技術,2005;5:76
10.3969/j.issn.1001-8972.2011.23.154
王曉英(1968- ),女,吉林農安人,吉林醫藥學院心理學副教授;
馬方圓,(1983-),女,吉林安圖人,吉林醫藥學院,心理學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