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建云 湖南女子學院,長沙 410004
突發食品安全衛生事件引發的大眾心理危機及干預策略分析
谷建云 湖南女子學院,長沙 410004
民以食為天,食品安全發生問題,必然引起人們高度的關注,并對人們的心理造成諸多影響。本文初步探討了突發食品安全衛生事件的影響,分析了突發食品安全衛生事件引發的大眾心理危機,并提出了相應的干預方法。
突發;食品安全衛生事件;大眾心理危機;干預策略
食品安全危機事件是指食品數量和質量問題對人群、組織、社會和國家產生的重大公共危機事件。人類過度分工的結果,弄得人們已經搞不清楚自己每天吃了什么?大部分的人只負責“買”與“吃”,完全不清楚眼前的食物是如何“種植”、“養殖”、“加工”、“烹調”的,萬一過程出了問題,自己也被蒙在鼓里。民以食為天,中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而“食”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是一種被廣泛認可、并得到廣泛實行的社會性行為,具有特殊的社會重要性。食品是人們消費最為普遍、日常消費量最大、與千家萬戶聯系最為緊密的特殊商品,也是非常容易受到流行病侵襲的商品。食品安全發生問題,不僅給國家和企業帶來巨大的經濟損失,更重要的是食品企業的產品質量,與大眾的身心健康息息相關,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甚至危及到生存權,因而每一次食品安全危機事件都會引起人們高度的關注,并對人們的心理造成諸多影響,嚴重時甚至引發社會動亂。
食品是直接與消費者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相聯系的商品,因此食品安全危機比其他商品的安全問題給消費者帶來的驚恐要大得多。此時人們迅速拒絕購買有安全隱患的食品,利用各種渠道不間斷傳播關于食品安全方面的信息,有時還容易產生對食品安全的過敏化和擴大化反應,不僅拒絕消費帶有安全隱患的食品,而且連帶性地拒絕消費其他食品,造成食品市場的跌宕起伏乃至全面蕭條。此外,不少消費者還會產生過度防備的心理,其最大特征便是大量購買、囤積相對安全食品,造成某些食品供應全面緊張,嚴重時甚至造成食品市場崩潰;而當商品危機迅速過去后,那些囤積起來的大量食品又給消費者個人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給社會財富造成巨大浪費。
由于以往長期大量消費了具有安全隱患的食品,該類人群容易處于緊張焦慮的狀態。擔心該類食品已經對自己的健康狀況造成了影響,為了求證影響的結果,而幾次三番地跑到醫院看病體檢,或緊張得夜不能寐。
這是消費者在認為自己無力改變現狀時產生的一種消極退讓的心理,其行為特征是在發生食品安全危機時盡量遠離帶有安全隱患的食品和人群,采取極端自我保護措施,有時不愿意配合政府和有關部門為緩解食品安全危機所作的努力,對他人在食品安全危機中遭受的傷害表現也比較冷漠。
這是行為主體喪失信心的心理表現。持這類心理的消費者為緩解自己由于悲觀而產生的過高心理壓力,可能采取違規性消費行為,比如繼續消費可能存在安全隱患的食品。由于缺乏對自己主觀判斷的信心,他們往往容易為市場流行的意見左右,是食品安全危機中危險性、有害性消費行為的高發人群之一。
這些消費者往往對政府、醫療界、媒體持懷疑和不信任的態度,所采取的行為則與這些機構倡導的行為剛好相反。一般來看,逆反心理的產生與個體所受的挫折經歷較少或者心理在過去受到壓抑有關,有些則與消費者過去長期形成的對傳媒的懷疑態度和刻板印象相聯系。
消費者普遍具有產生從眾行為的心理基礎,人們對事物的價值判斷往往趨于一致,產生了所謂“大概率價值觀”現象。在發生食品危機時,由于信息的混雜和失真,人們缺少正確進行判斷的必要信息條件,發生從眾性消費行為的可能性更大。SARS發生期間,一些地方在食品供應仍然非常充裕的情況下發生搶購食品的行為,其根本原因是消費者的從眾心理。應該注意的是從眾心理有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在食品危機中,如果對消費者從眾心理引導不力,它有可能最終發展為“服從”行為,導致消費者無條件服從某些消極、負面的心理,形成逆向運作的巨大社會合力,猛烈沖擊食品市場乃至整個社會秩序。
(一)政府媒體信息及時公開透明。在發生突發食品安全衛生事件時,政府應及時重視并參與調查,及時通過媒體向人們發布突發食品安全衛生事件的真實情況,做到信息及時公開透明,而不是遮遮掩掩,降低政府的公信力,使人們對政府和媒體失去信心。并及時采取恰當的方式處理突發食品安全衛生事件,盡量地減輕食品安全事件對人們的危害和影響,提升政府和媒體的公信力,這可以有效地緩解和減輕人們恐慌、緊張焦慮和逆反的心理。
(二)正確了解食品安全常識,避免夸大危害。人們往往會因為不懂食品安全知識而感覺到緊張焦慮和恐慌,因而正確了解食品安全常識,了解其危害性,可避免夸大危害,從而緩解緊張焦慮和恐慌。食品衛生安全危機對人體的確可造成影響,但一般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造成大的身體傷害,如果自己的食用時間不長或食用量不大,不必要過于擔心。當然這時候還可通過到權威的醫院做相關體檢來查看是否已造成身體損傷,并及時采取恰當的治療,并通過合理合法的途徑爭取賠償,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來緩解緊張焦慮。
食品監督和檢測機構應加大對食品安全的監督和抽檢工作,嚴查質量,加重處罰不合衛生標準的食品生產企業。食品生產企業則面對食品衛生危機事件發生時不是采取否認、遮掩、不愿意承擔后果等不負責任的行為,而應尊重消費者,及時道歉,及時下架,補償消費者的損失,并配合政府查清問題緣由,及時采取措施杜絕食品衛生安全事件的出現,做一個負責任的食品企業。只有這樣才可能重新獲得消費者的信任,讓人們重塑信心,消除悲觀心理和逃避心理。
人們出現的心理反應應進行心理疏導,緩解心理壓力。不能采取高壓政策,恐慌心理是壓不住的,越壓越恐慌。要請專業社會工作者和心理治療人員介入。通過講座和團體輔導讓人們認識到種種心理反應都屬于正常的,可以理解的,并及時幫助人們通過認知療法、放松療法、宣泄療法等疏導不良情緒。對個別心理緊張焦慮嚴重的還可做個別心理咨詢和疏導。
[1]梁文靜.論食品安全危機中的大眾心理引導[D].上海交通大學.2008
[2]隋紅, 宋艷芳, 楊昌銳, 王重建,聶紹發. 我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對大眾心理影響初探[J].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7年第24卷第3期
G446“黑心食物”的報導與傳聞層出不窮,幾乎每年都會聽到大規模的黑心事件,而且近幾年來,黑心食物好像愈來愈多,到處都有,不但造成民眾的恐慌,甚至連買東西都不知道該如何下手。你吃到三聚氰胺了嗎?吃到孔雀石綠了嗎?吃到病死豬了嗎?吃到鎘米飯了嗎?吃的油是地溝油還是有致癌物質超標油?玉米、西紅柿是不是轉基因的?轉基因食品究竟安不安全?“我們還能吃什么?我們還敢吃什么?”,面對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危機事件,人們不禁如此質問。
本論文為湖南省科技廳立項資助項目的階段性成果,立項編號:2009ZK3029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8.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