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靜 靈石縣第一職業高中
淺談職業學校會計專業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
孫 靜 靈石縣第一職業高中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會計作為經濟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發展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社會對會計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目前職業教育存在諸多弊端,會計專業學生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出現了知識結構不過硬,專業技能不扎實,實踐操作能力差等問題。鑒于中職生存在的上述問題及就業的困難形勢,加強和改進會計專業教學理念、方式,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操作技能已變得極為迫切。
職業教育;實踐教學;操作技能
從事職業教育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對目前職業教育尤其是會計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一直很關心,對中等職業教育下會計學生的操作實踐能力也感到很憂慮。1994年國務院關于《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中指出“我國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應以培養社會大量需要的具有一定專業技能的熟練勞動者和各種實用人才為主。”以此培養目標為指導的中等職業學校的教學目標必然是培養大量具有實際動手能力、操作能力的生產、服務、經營、管理等第一線專門技能型人才。而且會計專業本身就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會計人員不僅要有扎實的理論知識,更重要的是要熟練掌握操作技能,處理各種經濟業務。近年來各用人單位對會計專業學生的要求越來越高,盡管會計專業的人才需要量很大,但我所了解到的會計專業的學生就業形勢卻不容樂觀,究其根本原因是畢業學生實踐能力較差,達不到用人單位的要求造成的。因此對于中等職業學校來說,我認為會計專業教育的首要目標和任務就是培養初級會計實務人員,通過會計理論和會計實踐活動,使學生熟練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操作技能,能夠運用所學知識熟練的處理各項基本的經濟業務,為畢業后從事實際會計工作打下良好的會計理論和操作基礎。
中職會計教育應該致力于學生會計專業基本能力的培養。但是,目前我國的中職會計教育基本上是一種封閉的脫離實際的模式,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傳授輕能力培養的現象普遍存在,中職會計教育已經嚴重滯后于市場經濟的發展需求,職業學校在會計教學思想、教育觀念上,仍然受制于傳統的應試教育模式,過度重視理論知識的灌輸,強調會計知識的系統性、理論性和完整性。導致會計課程設置上理論課和實踐課的比例嚴重失調,多數中職學校會計專業實踐課過少且流于形式,實踐課上仍然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教、學生做,在學校封閉的模擬實驗室里根據陳舊虛假的教學資料閉門造車,專業知識與會計實際嚴重脫節,學生操作技能的提高受到制約,根本無法達到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目的。
中職學校承擔著為社會提供專業勞動力資源,輸送具有實踐技能人才的重任,這就決定了它對任課教師,尤其是專業任課教師的建設具有特殊的要求。然而目前中職學校的專業教師絕大多數是從高校畢業后直接任教的,他們本身就沒有會計工作經驗,只有理論知識基礎,缺乏實踐能力。有的教師自己都不能獨立完成整套賬務處理,更談不上具備熟練的操作技能。對學生的教育只能停留在理論教學的程度,脫離實際,完全是紙上談兵。可想而知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實踐技能欠缺是必然的。
考核和評價機制往往對教育教學起著導向性的作用,目前職業教育的考核和評價機制仍然是采用卷面考試的方式,注重理論知識的考核,以卷面的分數來鑒定學生和評價教師。而會計是一門操作性很強的專業,實踐能力更多體現于操作過程而不是結果。傳統的一錘定音式的考核評價模式必然會給學生和教師帶來錯誤的導向,打擊教師和學生的積極性,不利于實踐技能的培養。
為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需要,職業學校應確立培養有較強動手能力的應用型財會人才為目標。針對職業院校學生綜合素質參差不齊、文化基礎差的特點和社會對財會人員專業技能的要求,我認為可以合理縮減文化課比例,加大專業課尤其是實踐課的課時,有針對性的開設專業課程,適當取消財務管理、審計、預算會計、管理會計等專業理論性過強的課程,加強珠算、點鈔、手工記賬、電算化及納稅申報等難度低操作性強的基礎課程。既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又利于為社會培養實踐能力強的基層財務人員。
針對目前大部分院校實訓實驗室的資源設備老舊,實踐課流于形式的現狀,各職業院校應大力投入實訓室的建設,增添先進適用的設施及真實完善的實訓資料,最好能找具有豐富工作經驗的財務人員結合本院校的實際情況,編寫校本教材和實訓教材。使學生在實踐課上真正學到課本上沒有的知識,練就理論課無法練就的技能,真正發揮實踐課的作用。有條件的學校還可以進行校企合作或開設校辦企業,給學生提供更加廣闊的真實的實踐環境。不僅可以讓學生的專業知道得到充分應用,也能讓學生更加貼近企業,了解企業的經營管理模式,學習企業的文化,提到學生的實踐能力,樹立學生就業的信心。
另外,鑒于隨著電子網絡的高速發展,納稅申報如今已經成為會計人員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學校教育還應該更新傳統的納稅申報教學內容,除手工記賬及電算化以外,還應為學生準備虛擬稅務機構的網上申報環境,提供虛擬的企業納稅業務項目提供企業的各種經濟業務和原始記錄,為學生完成這些項目提供全流程的環境、素材和工具。通過電子報稅操作,學生可以熟悉企業各種方式下的辦稅流程,來實現工作項目的仿真訓練。
培養人才的關鍵是師資力量,要真正保證中職教育培養目標得以實現的關鍵是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針對目前我國中職學校會計專業教師隊伍的存在的問題,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考慮解決:第一,結合學校實際情況,積極與企業聯系,從企業聘請一些財務專業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或到學校與教師進行交流,組織專業技能講座。使教師在校內就能接受真實有效的技能培訓。第二,加強對學校教師要求的力度,培養一批“雙師型”教師。當然目前很多人認為的“職業資格證書+學歷證書”就是“雙師型”教師的觀念并不十分準確,學校首先要改變以往重理論、輕實踐、缺乏動手能力的現狀,應積極實行靈活多樣的培訓、進修制度,制定相關政策加大對在職教師的教育,創造條件讓青年專業教師到工廠、企業、實驗室,進行實踐鍛煉,讓他們將實踐的技能帶進學校、帶進課堂,帶給學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使“雙證型”教師成為“雙能型”教師。
傳統的考核評價機制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仍片面注重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而忽視操作技能的培養和掌握。于是出現了很多學校和老師眼中的好學生進入社會和企業后,由于理論和實際脫節無法適應自己的工作而被企業淘汰。因此,現代職業學校對學生的考核和評價應在理論知識的基礎上更注重實踐操作能力。考試的方法可以更靈活多樣,內容也應該更豐富,盡可能多的與會計實務相結合,讓學生有更多動手動腦的機會,提高他們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另外,在傳統的考試環節的基礎上,學校還可以組織一些會計技能大賽,考察學生的珠算、點鈔、記賬、報稅、電算化等的能力。與之相結合,學校還可以將會計相關的資格證納入考核的范圍,如會計從業資格證,由于中等職業學校的培養目標是面向中小企業的第一線的,根據企業崗位的能力要求,選擇與之相適應的資格證書作為考核學生的標準,能使學校的培養目標更接近企業的需求,使學生畢業就具備了上崗的硬件條件,降低了企業的培訓成本,更利于學生盡早就業。
總之,希望通過我們的不懈努力,能加快教育改革的步伐,更好的解決現有職業教育存在的問題,為社會培養一批“能操作,會管理,懂技術”的實用型人才。
[1]程玉民,王維鴻.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創新研究[J].北華航天工業學院學報.2009,3:44~47
[2]周萍.高職高專會計專業課程設置優化探討[J].科教文匯.2007(12):22-23
[3]華道青.高職會計專業人才需求情況調查分析[J].職教通訊.2006(11);44
[5]唐淑文.高職會計專業技能設計型實訓模式探討.中國職業技術教育[M].2006.12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8.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