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瑜玉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圖書館,廣東梅州
網絡客家文獻信息的分布與共享研究
歐陽瑜玉 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圖書館,廣東梅州
網絡客家文獻信息廣泛分布于圖書館聯機目錄、電子書刊、數據庫和各類網站,要發揮網絡功能,以共建共享協作網絡為依托,建設客家文獻的分布式聯合目錄,進而建設客家文獻的導航庫和全文數據庫,以實現網絡客家文獻信息的整合與共享。
客家文獻; 網絡文獻信息; 信息分布; 信息共享
客家源于中原,幾經遷徙與僑居,形成于贛南、閩西、粵東北的三省交界地區,它是漢民族的八大民系之一。在曲折復雜的發展過程中,客家民系繼承了燦爛的中原文化,吸納了五湖四海的文化精華,融會貫通,形成了獨特的客家文化, 積累了豐富的客家文化資源。客家文獻是記錄客家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民族文化瑰寶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內容豐富,種類繁多,獨具特色。而傳統客家文獻資源由于其地域性和稀缺性,很難為廣大用戶所熟知和利用,而網絡則為這類知識信息的廣泛傳播和共享利用提供了便利條件。政府上網工程、企事業上網工程、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等一系列的上網工程,使得越來越多的客家文獻信息以網絡為載體呈現出來,網絡文獻信息已成為客家文獻資源中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凡在內容上涉及客家地區、客家民系、客家歷史文化并具有客家特色的網絡文獻資源,均可稱為網絡客家文獻資源。網絡環境下,更多的客家文獻信息通過網絡傳播開來,這些信息資源包括傳統客家文獻的數字化及其系列深化加工的成果,更有以網絡為載體的原生態文獻信息。
按其記錄形式分,可分為文字、圖像、音頻、視頻、多媒體文獻資源。各種記錄形式的客家文獻信息可以同時集中在一個網絡平臺上。
按其組織形式分,可分為文本文件、電子圖書、電子期刊、電子報紙、數據庫、動態信息、資源鏈接等。
按其存在狀態,可分為原生態和再生態網絡客家文獻資源。原生態網絡客家文獻資源指網絡原生文獻,再生態網絡客家文獻資源指在原生態文獻基礎上加工而成的信息資源,如數據庫資源,印本文獻數字化等。
1)重復性
由于沒有歸口管理,不同客家地區、不同系統、不同類型的網站都在進行客家文獻資源建設,彼此有重復建設的現象。客家文化、旅游、歷史民俗、客家研究、新聞等各類信息資源分布于不同的網站中,信息收集組織缺乏整體協調。
2)無序性
由于資源發布不受限制,內容包羅萬象,基本涵蓋了客家民系與客家文化的各個領域。數據龐雜,種類繁多,各網站的數據標準不一,地址變動大,數據整體上處于無序狀態。
3)分散性
網絡資源分散于整個互聯網,客家地區各圖書館網站都建立客家文獻書目庫、全文數據庫等,沒有形成統一的整體;同一專題的客家文獻信息往往分散于粵東北、閩西、贛南、臺灣等客家地區的相關網站。
由于客家文獻涵蓋的學科、行業范圍十分廣泛,其用戶對象也包括了社會各類型人群,包括科研人員、高校師生員工、地方史志工作者、政府機關用戶、媒體用戶、企業公司用戶、個體用戶、離退休人員等。
根據信息資源獲取途徑作為劃分標準,客家文獻資源分布于下列載體形式:
(1) 聯機聯合目錄。全球范圍內的圖書館通過OPAC為用戶提供跨越時空的檢索,人們通過目標圖書館的網站, 即可在自己的網絡終端查詢到世界各地的大學圖書館、公共圖書館、專業圖書館中關于客家文獻的館藏資源。如臺灣國立中央大學客家資料聯合目錄系統、臺灣客家數位圖書館、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地方文獻檢索通道,憑借OPAC 查詢,可通過館際互借、委托代查、文獻傳遞等服務項目獲取所需信息資源。
(2) 數字化書刊。超星、書生、讀秀等知名的數字化書刊公司已完成了相當數量紙質圖書的數字化,一些圖書館或專業數字圖書公司對一些重要的地方志等紙質書刊進行了數字加工。例如,超星數字圖書館一直致力于地方文獻的數字化工作,擁有大量的數字化地方文獻,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與超星公司于2000 年來對廣東地方文獻進行了數字化工作,形成了按“中圖法”組織的數字化網絡地方文獻。利用這些電子書刊,可快速高效地檢索所需的客家文獻。相關的出版社網站或網上書店如上海書城網上書店、當當網上書店、中國圖書網、北京圖書大廈等可查詢到不少客家文獻信息,其中書生之家等網站除了可檢索圖書的出版信息外,還提供電子版圖書的在線閱讀。此外,網上還有部分印刷型期刊、報紙的網絡版,可閱覽全文。
(3)互聯網數據庫。清華同方、萬方、維普、中宏等期刊數據庫公司對幾乎所有的期刊進行了數字化,通過中國期刊網、人大復印報刊資料、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庫等可以查詢到關于客家專題的論文資源。如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聯合參考咨詢與文獻傳遞網提供包括清華同方、維普、萬方等近16 家數據庫公司的統一整合檢索平臺, 并可免費獲取數字化客家文獻。客屬地區所在省、市的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協作網均提供中國大部分數字書刊公司的數字化書刊檢索及獲取。此外,一些圖書館建設了客家文獻特色數據庫,如梅州市劍英圖書館、嘉應學院圖書館、福建上杭圖書館、三明學院圖書館等。
(4)承載客家信息資源的各類機構網站。主要包括以下機構:公共圖書館、高校圖書館、檔案館、地方志、博物館、紀念館等機構,這些機構的網站資源內容權威,可供研究參考;綜合性地方信息門戶網站,包括客家地區的信息門戶、新聞資訊門戶和客家文化信息門戶網站等;客屬地區新聞、媒體、資訊網站,主要提供新聞,同時還包括客家特色資源;地方文化資源門戶網站,主要是全國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各地分中心網站,內容以整合當地特色文化資源為主,如廣東數字文化網、福建文化信息網等;客家地區的政府、科技、統計信息網站,好的政府網站能起到對網絡中各類客家資源導航的作用;客家文化專題網站,常以“客家+文化專題+網/信息網/資源網”命名,如客家旅游網、世界客都美食網、福建土樓網等。
信息資源共享從館際互借到合作采購,再到協調采購、聯機編目、聯機書目查詢、館際互借、文獻傳遞、網上聯合咨詢等,這些共享活動的進展,體現在現實資源的共享活動之中。為了傳播客家優秀文化,圖書情報機構應該建立健全共享體系,實現客家文獻資源跨地區、跨系統、跨部門的共知、共建、共享。
產生、整理、收藏和傳播客家文獻資源的機構很多,遍及圖書館、博物館、檔案館、地方史志辦、黨史辦、科委、政協文史委、學術團體、研究機構、教育行政部門、企業等單位和部門,這些機構加強協作,密切聯系,建立合作網絡。客家文獻收藏機構應該加強橫向聯系,開展協作協調,本著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平等互利的原則,利用有償交換、館際互借、載體轉換、聯合編目等方式搜集獲取客家文獻資源,通過科學的知識集合形成系統化。只有通過這種跨地區、跨系統的橫向聯系與協作,才能實現客家文獻資源最大限度的整合。
利用MARC 格式對網絡信息的編目功能, 實現網絡客家文獻信息的編目,從而將一個網站、網站內的一個數據庫、專題信息、數字化文獻作為一單元來處理,也可以對網站中的某一有關客家信息的欄目制作分析款目。如以CNMARC 為例,可用與網絡地方文獻資源相關的字段如135、230、606、607、660、856 等進行描述。在完成網絡客家文獻資源編目的基礎上, 對所有的客家文獻書目進行統一描述和組織,整合客家文獻的傳統聯合目錄與網絡信息書目,建立分布式客家文獻書目數據管理平臺。以客屬地區技術力量雄厚的某一大型圖書館為中心,其他的單位、機構為下屬分布點。該平臺既擴大客家文獻資源的總量, 又提高網絡客家文獻資源的檢索利用率。其模式和具體做法可參考山東省圖書館的館藏地方文獻目錄數據庫系統等。
目前很多圖書館都在建立學科導航庫,運用導航庫技術將網上的學科資源進行集中、分類、整理,然后再以信息樹的形式指引用戶檢索。導航庫從物理上講并不存儲各種實際的信息資源,但對其進行訪問卻可以檢索到實際資源,即指引用戶到特定的地址獲取所需信息。CALIS建立學科導航庫的先進經驗可用于客家文獻資源導航庫的建設,把因特網上與客家文獻信息相關的站點集中起來,按照用戶的檢索習慣,向用戶提供檢索。客家文獻資源導航庫是將有關客家的網上信息資源、工具和服務集成到一個整體(獨立的或分布集成的信息門戶網站)中,為用戶提供方便的信息檢索和服務入口。其特點是專業性、集成性、知識性。從整個宏觀網絡信息系統來說,導航庫提高了網絡信息的有序化程度,更充分實現客家資源共享,節約用戶時間和精力,提高效率,提高網上檢索的查準率和查全率。
建設一個較為全面的、便于大眾使用的客家文獻數據庫系統,以實現信息暢通,資源共享。建設客家文獻數據庫起點要高,要統籌規劃,分步實施。除傳統的一次文獻的開發利用外,還應向讀者提供客家文獻書目索引、文摘、專題匯編、主題綜述、全文檢索等深層次服務。隨著網絡化的發展,從自發、獨立、小型、分散的數據庫生產走向協調、聯合、大型、網絡化,是客家文獻工作發展的必然趨勢。客家文獻數據庫要有鮮明的客家特色,能反映客家地區的歷史與現狀,能夠弘揚客家優良傳統。如將客家名人、風土民情、客家研究、旅游景觀等文獻資料進行整理加工,建立客家人物資料數據庫、風土民情數據庫、客家研究專題數據庫等,為社會各界提供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遠程傳輸、網絡互聯的客家文獻信息資源。
經過整合的網絡客家文獻信息能為客家地區的經濟文化建設提供多種形式的知識服務。在經濟建設方面,可使讀者方便快捷地了解客家地區特色產業的現狀與歷史,可以快速準確地了解當地的特色資源及其利用情況;獨具特色的資源及其產業,可以通過網絡起到內外宣傳和資源利用的作用。在文化建設方面,可以更好地保存、傳播和傳承客家文化,發揚客家優良傳統;利于客家學者的研究,宣傳客家優秀文化;為地方高校培養人才提供文獻資源支撐。
[1]李家清. 地方文獻共享體系研究[J]. 圖書館. 2006(6)
[2]趙靖. 地方文獻資源服務模式研究[D].哈爾濱:黑龍江大學.2007
[3]卞麗.網絡學術資源組織研究[D].上海:華東師范大學.2001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7.050
本文系廣東省普通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省市共建重點研究基地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2010年度招標課題項目“客家文化信息資源保障體系建設與數字化共享”成果之一[項目批準號: 10KYKT07];嘉應學院2009年校級課題“客家文獻資源搜集、開發與利用研究”成果之一